第24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方才還滿是抱怨和咒罵聲的駐地里變得寂靜無聲。李麗華方才臉上的笑意掛不住了,眺望著皇帝大帳的方向,目帶隱憂。眾婦人也都閉了口,開始默默等待結果。

  到了天黑時分,終於傳來一個可怕的消息,說留王為奪太子之位,在皇帝御前安插耳目、刺探君心,昨夜被皇帝發覺,皇帝大怒,欲降罪留王,留王一黨狗急跳牆,聯合內衛先是悍然弒君,又企圖殺害太子。太子被迫奮起反抗,終將留王正法。郭朗陳祖德姚侯沈暘等人皆已跪拜太子擁其為帝。新帝言,為免留王殘餘黨羽貽害,眾人須暫時繼續在此駐護棺槨,靜待後續。

  整個駐地猶如炸開了鍋。

  上官皇后帶病上路,一夜在帳,未曾露臉,姚含貞先是跪地,面朝皇帝大帳的方向失聲痛哭,左右再三跪請,終於被扶起後,拭淚,在眾人的簇擁之下,去往上官皇后之處。

  李麗華盯著上官皇后寢帳的方向,神色難看至極。

  她沒有想到,此前看似已經岌岌可危的太子,竟如此出其不意地上了位。

  不管真相如何,一夜之間,皇帝死了,留王也死了,朝中的那些大員,即便心存疑慮,迫於形勢,此刻也不敢不認李承煜的地位。

  只要再獲得蓬萊宮的一句話,那便就明正言順,繼承大統。

  她從前最擔心的事,竟如此猝不及防地發生了,一夜之間,頭頂的天驟然大變。

  昨夜到底發生了什麼,她難以度測。但太子絕非如此無辜,這一點毫無疑問。且整件事情,雖看似突然,但細想,又有跡可循。

  上官家已是經營幾十年,宮內宮外,關係和人脈盤根錯節,太子更是正統之身,遠非胡家和留王可比。上官邕如今入獄,上官一門若真的倒了,剩下的人該怎麼辦?

  正值送葬太后,百官跟隨皇帝駐蹕在外,李承煜若謀劃逼宮,這確實是最好的機會。

  皇帝實是輕視了太子。但其實莫說皇帝,就連李麗華自己又何嘗不是?做夢也沒想到,在陳太后的送葬半途,會發生如此的驚天大變。

  要怪,就怪皇帝,既生廢黜之心,又優柔寡斷。他應該趁著上官邕一案,當機立斷,早早把上官一黨全部剪除,如此,太子即便有所想,沒有呼應,今夜也絕不會如此順利。

  李麗華在心裡細想了一番,又暗恨胡家不自量力,不顧根基尚淺便就得意忘形,操之過急,將李承煜逼迫過甚,以致引出了今日如此的局面。

  上官皇后一下變成太后,往後還會有自己的好?

  沈暘,心機深沉如他,今日迫於形勢雖依舊順了大流蟄伏,他又留有怎樣的後手?

  日後到底如何,他們才能抓住機會上位?

  李麗華不由地將目光投向了端王妃住的那地。

  從昨夜起,裡面的人就沒出來過一步。

  從沒有像此刻這般,她迫切希望她的四弟李玄度接下來能堅持住,千萬不要如留王那般不堪一擊。

  他若能將李承煜的注意力給吸引了,日後,沈暘才有機會行事。

  菩珠從端王妃那裡得知了消息。

  端王妃十分震驚,嘆息不已。

  菩珠想著昨夜的所見,心中起初的恐懼之感已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說不出來關乎命運的玄之又玄的感覺。

  這一輩子,從她在河西救了崔鉉和楊洪之後,她腳下走的路和路上所遇的形形色色的人,每個人的命運,包括她自己,全都已是偏離了前世。

  前世,孝昌皇帝是在後來獲悉李玄度並未死去、且收復了河西的消息之後,發病身亡。

  現在他死在了他兒子的手中。

  前世,李承煜對皇帝恭敬孝順,甚至因皇帝不喜他沉迷絲竹而長久忍住,不去碰琴。

  這輩子,他竟弒君殺父。

  更不用說崔鉉。

  還有李玄度。

  想到李玄度,菩珠茫然了。

  懸在她頭上的刀雖然沒了,但他頭上的,不但依然在,甚至或許會比往日更加凌厲。

  但是一切,都已徹底地脫離了前世的她的所知。

  如今這樣的局面之下,他將會是如何?

  他還有將來可言嗎?

  她陷入了思緒,一個婢女面帶驚慌地走了進來,說外頭有個軍官,請秦王妃出去敘話。

  端王妃和李慧兒立刻想到今日被士兵帶走的胡貴妃,大驚。端王妃立刻出去,夜色之下,見外頭立著一個身穿低階軍官服飾的黑皮少年人,冷冷道:「你何人所派?回去告訴你的主上,太皇太后的人就在我這裡!秦王妃哪裡也不去!」

  少年低聲道:「請王妃讓秦王妃出來。她認得我……」

  菩珠已辨出聲音,是崔鉉身邊的費萬。

  她沉吟了片刻,最後走了出去,對端王妃道了聲無事,說是自己的一個故人,隨即讓費萬帶路,跟著出了駐地,轉到附近一處樹木遮掩的角落,果然,看見崔鉉立在那裡。

  她停了下來。

  崔鉉快步走到她的面前問:「昨夜大帳之中,還有一人,是否是你?」

  菩珠看著他。

  他披著戰甲,上染滿血。她看了片刻。

  「你何以認定是我?」

  崔鉉遲疑了下,低聲道:「太子埋在御前的一個耳目被皇帝發覺,昨日在路上被捉,太子甚恐,我便知或將有大事發生。怕你遭兵亂之擾,便讓費萬悄悄盯著些。他今日對我說,昨夜深夜,你被秘密召入皇帝大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