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2頁
「那麼……胡人……胡人……」慕太后依舊還是有些不信,想要尋找答案。
陳凱之淡淡的道:「臣在關外,與胡人決戰,幸賴三軍將士們用命,痛擊胡人,胡人潰敗,自此,關外三百里,再無胡人蹤跡,於是收復關外,而西涼臣服。」
無數驚訝的聲音此起彼伏的傳出。
陳贄敬已是豁然而起,滅胡……胡人……竟是生生在款曠野上,被陳軍擊潰了。
這……恐怕是自先漢以來,前所未有的戰績吧。
何況,還是以少勝多,亦寡擊眾。
「那麼……楚軍……」
陳凱之笑了笑:「楚軍已歸順,項正也已正法!」
許多人臉色驟變。
不戰而屈人之兵。
不過細細想來,陛下理應不可能騙人,且不說陛下的身份,倘若自己是楚人,突然陳凱之帶著凱旋而歸的軍馬突然出現在洛陽附近,第一個反應,怕也是覺得神兵天降吧。
畢竟……能殺回來,就說明胡人已被殲滅,而能殲滅胡人,誰還有信心與之決一死戰呢?
再者,楚人本就是不義之戰,若是順風順水倒還罷了,一旦出現了陳軍的主力,那麼……勢必要崩潰。
陳贄敬不由深吸一口氣,拜倒在地:「吾皇萬歲!」
楚軍已經完了,那麼,就意味著楚國也已完了。
而如今,西涼已經臣服,大陳不但奪得了關外廣大的區域作為腹地,甚至便連楚國,也有兼併的可能,天下已占據了一半,此時如日中天,那麼……接下來會如何?
陳贄敬驚訝的是,不但大陳的社稷保住了,這列祖列宗們都無法完成的天下一統,竟已是水到渠成,多則十年,少則一兩年,各國絕不可能倖免。
因為這平衡已經徹底的打破了。
倘若說此前,他對陳凱之雖是臣服,可畢竟還不至於有什麼敬仰之心,更多的,只是覺得陳凱之既已稱帝,且還放了他一馬,那麼,保持這個現狀,對大陳而言,是最好的選擇。
可現在……他是徹底的心悅誠服。
陳一壽也錯愕的不知說什麼是好,忙是拜倒,這滿殿的大臣,頓時都是慶幸無比,紛紛道:「吾皇萬歲。」
慕太后竟還是有些亂,好不容易平復了心情,也不由大笑起來。
陳凱之笑吟吟的掃視這殿中,其實此番回宮,這滿朝文武是什麼人,他心裡大抵都有數了,都說人心隔肚皮,即便是有錦衣衛,也未必能真正猜到一個人的本性,只有在這危難之時,自然會出現如那張環言一般的貳臣,當然,也少不了來這殿中,決心與國同休的忠臣,也有許多人,選擇了沉默,他們躲在自己的宅邸里,既不願去迎楚人,卻又想要明哲保身。
陳凱之道:「都平身吧,不必多禮,現在,朕和諸卿,還有許多事要做,朕已命楚軍南下,奪取楚國,除此之外,也已派人前往各國遊說,天下分立了太久,是該一統了,這是千載難逢的時機,諸卿……」陳凱之和慕太后對視一眼,先攙她坐下,隨即才坐在了御椅上,環顧四周:「朕欲賓服四海,還要有勞諸卿襄助!」
第一千零三十三章:過眼雲煙事
新建文稿(1047)
這殿中文武百官的興奮勁還沒有過去。
卻很快,他們冷靜了下來。
接下來,只怕又要上演秦滅六國的一幕了。
此後,會有多少事會發生,又將需要商討多少事呢?
陳一壽細心的聽著陛下的每一句話,心裡反覆的咀嚼,他甚至覺得,陛下命楚軍南下攻楚,命蜀軍回蜀,命越軍回越,實是一招妙棋。
若陳軍攻打各國,勢必會引發巨大的反彈,而用各國之力降服各國,實是再好不過。
陳一壽也萬萬想不到,自己竟會走在這大潮中的風口,原以為,他不過是大陳的內閣大學士,再過幾年,便該告老還鄉,可現在,他卻明白,五百年來的一場大變局,將會在自己任上發生。
洛陽城已經安定了下來,各州府又歸於平靜。
其實對於無數的軍民而言,他們求的,不過是一個太平盛世罷了。
當今皇帝,能給予他們的,便是這等滿足感,很快,自楚國的捷報便已傳來,梁蕭帶兵入楚,一路勢如破竹,幾乎沒有遭遇任何的抵抗,兵臨楚國國都之下,楚國皇太子率文武百官開城出降,隨即,便被梁蕭送往洛陽。
陳凱之當即敕命梁蕭為候,對楚軍的將士,也俱都有所獎掖。
陳軍滅胡,本已得到了巨大的聲望,而大陳皇帝對楚軍信任有加,命其破楚,甚至沒有派出監軍,並且給予了賞賜,這足以令楚人上下都明白,這位天子對楚人一視同仁,並沒有太多的提防和防範,於是,降者無數,楚國各州府的官員,幾乎還未等楚軍或者是陳人安撫使者到達,便已改旗易幟,宣布效忠大陳了。
蜀人和越人都在觀望,尤其是對蜀國皇帝和越人天子而言,他們顯然是焦慮的,軍馬回來了,可帶來的消息卻是可怕,甚至還想說服他們動身前往洛陽,這分明……是徹底的向大陳臣服,沒有人願意做亡國之君,對於蜀國皇帝和越人天子而言,即便他們的國力並不鼎盛,卻也明白,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道理。
他們焦灼不安的在觀望著,直到楚人望風披靡,徹底的被大陳所兼併,二國的內部,卻已掀起了軒然大波。
陳凱之淡淡的道:「臣在關外,與胡人決戰,幸賴三軍將士們用命,痛擊胡人,胡人潰敗,自此,關外三百里,再無胡人蹤跡,於是收復關外,而西涼臣服。」
無數驚訝的聲音此起彼伏的傳出。
陳贄敬已是豁然而起,滅胡……胡人……竟是生生在款曠野上,被陳軍擊潰了。
這……恐怕是自先漢以來,前所未有的戰績吧。
何況,還是以少勝多,亦寡擊眾。
「那麼……楚軍……」
陳凱之笑了笑:「楚軍已歸順,項正也已正法!」
許多人臉色驟變。
不戰而屈人之兵。
不過細細想來,陛下理應不可能騙人,且不說陛下的身份,倘若自己是楚人,突然陳凱之帶著凱旋而歸的軍馬突然出現在洛陽附近,第一個反應,怕也是覺得神兵天降吧。
畢竟……能殺回來,就說明胡人已被殲滅,而能殲滅胡人,誰還有信心與之決一死戰呢?
再者,楚人本就是不義之戰,若是順風順水倒還罷了,一旦出現了陳軍的主力,那麼……勢必要崩潰。
陳贄敬不由深吸一口氣,拜倒在地:「吾皇萬歲!」
楚軍已經完了,那麼,就意味著楚國也已完了。
而如今,西涼已經臣服,大陳不但奪得了關外廣大的區域作為腹地,甚至便連楚國,也有兼併的可能,天下已占據了一半,此時如日中天,那麼……接下來會如何?
陳贄敬驚訝的是,不但大陳的社稷保住了,這列祖列宗們都無法完成的天下一統,竟已是水到渠成,多則十年,少則一兩年,各國絕不可能倖免。
因為這平衡已經徹底的打破了。
倘若說此前,他對陳凱之雖是臣服,可畢竟還不至於有什麼敬仰之心,更多的,只是覺得陳凱之既已稱帝,且還放了他一馬,那麼,保持這個現狀,對大陳而言,是最好的選擇。
可現在……他是徹底的心悅誠服。
陳一壽也錯愕的不知說什麼是好,忙是拜倒,這滿殿的大臣,頓時都是慶幸無比,紛紛道:「吾皇萬歲。」
慕太后竟還是有些亂,好不容易平復了心情,也不由大笑起來。
陳凱之笑吟吟的掃視這殿中,其實此番回宮,這滿朝文武是什麼人,他心裡大抵都有數了,都說人心隔肚皮,即便是有錦衣衛,也未必能真正猜到一個人的本性,只有在這危難之時,自然會出現如那張環言一般的貳臣,當然,也少不了來這殿中,決心與國同休的忠臣,也有許多人,選擇了沉默,他們躲在自己的宅邸里,既不願去迎楚人,卻又想要明哲保身。
陳凱之道:「都平身吧,不必多禮,現在,朕和諸卿,還有許多事要做,朕已命楚軍南下,奪取楚國,除此之外,也已派人前往各國遊說,天下分立了太久,是該一統了,這是千載難逢的時機,諸卿……」陳凱之和慕太后對視一眼,先攙她坐下,隨即才坐在了御椅上,環顧四周:「朕欲賓服四海,還要有勞諸卿襄助!」
第一千零三十三章:過眼雲煙事
新建文稿(1047)
這殿中文武百官的興奮勁還沒有過去。
卻很快,他們冷靜了下來。
接下來,只怕又要上演秦滅六國的一幕了。
此後,會有多少事會發生,又將需要商討多少事呢?
陳一壽細心的聽著陛下的每一句話,心裡反覆的咀嚼,他甚至覺得,陛下命楚軍南下攻楚,命蜀軍回蜀,命越軍回越,實是一招妙棋。
若陳軍攻打各國,勢必會引發巨大的反彈,而用各國之力降服各國,實是再好不過。
陳一壽也萬萬想不到,自己竟會走在這大潮中的風口,原以為,他不過是大陳的內閣大學士,再過幾年,便該告老還鄉,可現在,他卻明白,五百年來的一場大變局,將會在自己任上發生。
洛陽城已經安定了下來,各州府又歸於平靜。
其實對於無數的軍民而言,他們求的,不過是一個太平盛世罷了。
當今皇帝,能給予他們的,便是這等滿足感,很快,自楚國的捷報便已傳來,梁蕭帶兵入楚,一路勢如破竹,幾乎沒有遭遇任何的抵抗,兵臨楚國國都之下,楚國皇太子率文武百官開城出降,隨即,便被梁蕭送往洛陽。
陳凱之當即敕命梁蕭為候,對楚軍的將士,也俱都有所獎掖。
陳軍滅胡,本已得到了巨大的聲望,而大陳皇帝對楚軍信任有加,命其破楚,甚至沒有派出監軍,並且給予了賞賜,這足以令楚人上下都明白,這位天子對楚人一視同仁,並沒有太多的提防和防範,於是,降者無數,楚國各州府的官員,幾乎還未等楚軍或者是陳人安撫使者到達,便已改旗易幟,宣布效忠大陳了。
蜀人和越人都在觀望,尤其是對蜀國皇帝和越人天子而言,他們顯然是焦慮的,軍馬回來了,可帶來的消息卻是可怕,甚至還想說服他們動身前往洛陽,這分明……是徹底的向大陳臣服,沒有人願意做亡國之君,對於蜀國皇帝和越人天子而言,即便他們的國力並不鼎盛,卻也明白,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道理。
他們焦灼不安的在觀望著,直到楚人望風披靡,徹底的被大陳所兼併,二國的內部,卻已掀起了軒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