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馬太監:“陛下手敕,聽聞周楠乃是文章道德之士,著即日起進內書堂教習。”

  聽到這道旨意,周楠冷汗都下來了。進內書堂,那不是要讓我當太監嗎,不行,不可以,我只是一個小青年。

  見周楠色變,馬太監知道他誤會了,笑道:“周大人,陛下對你的文章非常滿意,誇你是難得的人才,讓你進內書堂教書呢?咱家的子侄說不定也要成為你的學生,還請嚴加教導。”

  “啊,進內書堂做教習?”這下,禪堂里靜得只能聽到眾人的呼吸聲。

  所謂內書堂,就是太監們的高級行政學習班。

  明朝初年,為防止內官專權,太祖不許太監識字。

  可後來,皇帝發現外朝的文官們並不都和自己一條心,還是內侍使起來放心。於是,太監們就開始走上政壇。

  有偉人說過: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

  宦官們文化程度低,連公文都看不懂,還如何管理這個國家為皇帝效力?

  於是,皇帝就在皇宮裡設了內書堂,選聰明伶俐的小太監進學堂讀書。人數在兩到三百人不等,學制十年。經過層層淘汰,篩選出十幾個精英,重新進內宮各大衙門重點培養,作為高級預備役幹部使用。

  這些經過篩選的太監確實當得起精英二字,因為他們有非常厲害的老師:六個翰林院學士。

  按照明朝制度,內書堂設有六個教習,都是翰林院學士。

  這些人要麼是一甲頭三名,要麼是庶吉士,乃是全天下一等一個人尖子,將來可是要做內閣閣臣和部院大臣的。這樣的老師教出的學生還能差了,況且一來就是六人。試問,一般人能有這麼雄厚的師資力量嗎?

  又正因為內書堂的學業教育由翰林院負責,翰林院素稱“清要之地”,不僅是因為明中期以降“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更因為翰林院的翰林們很多都有機會成為內書堂的教師,而他們培養的宦官裡面說不定就有一些進入司禮監,成為司禮監掌印、秉筆或者隨堂太監。

  外官要做大官,必須是進翰林院。中官要出人頭地,必須進內書堂。因此,十三衙門的官事牌子也會為自己的出身而自得,以外翰林自居。

  至於教習和宦官之間的這種師生人脈關係也是一種官場上的重要資源。

  周楠今天還真是出門沒看皇曆,睬狗屎了,不歇氣地被加官進爵,現在竟然成為教習,可以自如出入皇城大內。

  可想,如果他在內書堂教上十年書,不知道學生中要出多少大人物,

  真到那個時候,就算周大人無官無職,也是沒人惹得起。

  惹了他,說不定就牽扯出幾個內相學生來。

  嫉妒,強烈的嫉妒,老周這機遇,真真是不狠狠吃他一頓大餐不足以平吾等心頭之恨。

  這個時候,連先前吊兒郎當的牛太監也霍一聲跳起來,恭敬地拱手:“恭喜周司正。”

  周楠感覺自己好象是要漂到天上去,他實在是太享受眾人這羨慕嫉妒恨的目光了,忍不住對黃主事開了嘲諷:“黃大人,你寫一道彈劾摺子,天子就封賞本官一次,你這不是和萬歲對著幹嗎,今後又如何自處啊?對了,黃大人是不是還要彈劾我周楠?”

  黃主事惱得滿面鐵青:“朝廷自有體制,內書堂教習必須是翰林,敢問周大人是什麼功名?”

  我們的周大人一臉不屑:“朝廷又哪裡制定了內書堂教習必須是翰林的規矩,誰規定秀才就不能做教習了,你拿出來給我看看?必須白紙黑字才能當真,若有,周某二話不說就將陛下的手敕退回去。”

  沒錯,還真沒有。

  道理很簡單,文官系統一向和太監水火不相容。明朝早年,皇帝命翰林入內宮教書的時候,各位學士深以與閹賊為伍為恥,只不過皇命難違,只能默默享受。

  因此,從法理上來說,卻沒有這個規定。

  再說了,從文官的潛意識中來說,他們還巴不得朝廷選個文盲大老粗教一群愚蠢的學生出來呢!如此,在政壇上,文官們也可以一手遮天,宏揚他們口中所謂的正氣。

  到崇禎年時,朝廷裁撤廠衛,限制司禮監的權力,內書堂也不派人了。結果如何,大明朝亡了。

  黃大人被頂得說不出話來,心中大罵:真是個噁心的小人,氣殺老夫了!

  第三百七十章 勞山歌

  咱們老百姓,今兒真高興。

  周楠本以為辦完今天的差事之後,估計以後再沒機會見到嘉靖,如果未來的科舉之路走得不順,估計會在道錄司這個清水衙門呆上很長一段時間。想不到事情突然一變,竟然做了太監們的老師,隨時可以進宮,以後面聖的機會也多。

  這才是人生處處有意外。

  回到家後,周楠一邊沐浴,一邊在心中琢磨。

  自己現在的官照上的全稱是:宣德郎,道錄司右正,殿前班直,兼內書堂教習。

  品銜、本職、派遣都全了,而且一來就是兩個派遣,真真是四季發財。

  而且,殿前班直和內書堂教習又是能夠親近天子的工作,也不知道會引得多少人羨慕嫉妒恨。在別人的眼中,簡直就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政壇新星。

  不過,周楠一琢磨,感覺有點不對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