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所以,宋朝的度牒是直接可以當錢使的。

  你若有一張度牒在手,換成錢,立即就能買房買車,迎娶白富美,從此走上人生顛峰。

  說完這番話,周楠繼續道:“正因為度牒如此值錢,尋常人要想做和尚何其之難。沒辦法,只能做野和尚騙點村夫愚婦的香油錢,免除一切賦稅徭役那是不可能的。《水滸傳》這書你讀過吧?”

  堂堂天家人,如何能夠讀這種閒書,嘉善只微微點頭,卻不說話。

  周楠:“那書中,花和尚之所以能夠順利在五台山出家,那是因為那個什麼員外幫他出了銀子。行者武松為什麼只是個頭陀而不是和尚,還不是因為沒錢。後來受了招安,做了官兒,武松有錢了,這才和花和尚一起出了家,估計魯智深也幫他出了些。”

  說完,他用手在自己大腿上輕輕一拍,當做驚堂木使。唱道:“行走江湖什麼最重要?行走江湖,關鍵是一個錢字。”

  聽他又換成說書先生的口吻。

  嘉定再也忍不住,咯咯地笑起來。

  此刻,清風徐來,吹開天上的雲朵。

  月亮出來了,照在她白皙端莊的臉上。

  恰如一朵白色的荷花猛地開放,美得不可方物,耀得人睜不開眼睛。

  看她笑成這樣,周楠也覺得很開心。

  等了片刻,他又道:“我朝太祖皇帝於洪武十四年詔告天下,編賦役黃冊,規定‘僧尼道士給度牒,有田者編冊如民科,無田者亦為畦零。’仍究免除一切賦稅徭役。試想,如果王爺每年也賣出去兩百張度牒,再從其他地方想些法子,加上兵部撥款,這福建軍用不就輕易地湊夠了?我大明朝雖然度牒不用花錢,可每年賣上兩百張,應該有人肯花這筆錢的。”

  當和尚道士的好處實在太多,尤其是在太平盛世。廟、觀里的住持方丈有錢有閒,日常除了念念經做做法事,屁事沒有。閒著無聊,包小三,玩相公,生下一群兒女也是常事,世人也不以為意。

  佛道只是一種信仰,又不是法律法規,和尚道士們要破戒,你也管不著人家,最多在輿論上譴責一下。

  道德這種東西,只能用來自律。若是用來干涉別人的生活,那才是真正的不道德。

  “啊……這個法子好呀!”嘉善猛地站起身來。

  第三百五十三章 不羈如風的背影(加更)

  是的,這法子確實是好。最妙的是竟如此別出心裁,真不知道這個周子木腦子裡裝的究竟是什麼。

  雖說身在天潢貴胄之家,金銀珠寶看得都審美疲勞了。

  但福建那邊每年幾十萬兩軍費的空缺還是讓王爺心憂如焚,為了戰爭,為了邊功,為了王府的臉面,只要有錢什麼都好說。

  為此,王爺甚至不惜接收往日恨得牙關痒痒的陳洪的輸城,收他入門。可即便如此,也就從陛下的內帑挪借了幾萬兩銀子,這點錢對譚綸來說只不過是毛毛雨,杯水不能救車薪。

  為這事,高祭酒、張太岳抓破頭皮,卻也沒有拿出個切實可行的方法。

  想不到如此複雜的事情,靠周楠這一句話就解決了。

  周楠見嘉善神色大動,心中得意。

  也站起來,二人肩並肩沿著什剎海朝前走去。

  周楠如此無禮嘉善公主微微皺了一下眉頭,往日出行的時候,什麼人敢和她站在一起,誰不都是必恭必敬跟在身後。

  可是,又不好明言,只得低下頭跟著。

  周楠唰一聲打開摺扇,扇了扇,笑道:“自然是高明的,這次咱們也效法宋高宗,賣他三五百份度牒。也不多要,每張折合現銀五百兩,輕易就把福建那邊所需的軍資給解決了。”

  嘉善公主遲疑了片刻:“一下子賣三五百份度牒,聲勢是不是太大了,須防備言官諫言,又是許多麻煩。”

  “不然。”周楠說:“我不是道錄司的右正嗎,這幾日我看了看手頭的文擋。如今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共有道士四萬有奇,僧錄司那邊本官不是太清楚,估計還要多些,至少有十萬之眾。”

  佛家走的是民間路線,傳播的力度比道教大得多,就拿周楠當初所在的安東縣來說,就有寺院三座,僧人上百。至於道觀,卻只有可憐巴巴的一間,可見道爺們對傳播教義興趣不大,以免得耽誤了自己修行。

  安東縣尚且如此,別的地方估計也是一樣。

  嘉善聞言吃了一驚:“僧道竟然有這麼多,僧道的人數一多,納稅服役的人就少了。”

  周楠一笑,指著她道:“再多能多過讀書人和官吏縉紳,別忘記了,我大明朝有億萬生民,區區十萬僧道不過是滄海一粟,算不得什麼。”

  明朝的人口到這個時候已經破億,國家也沒指望十來萬僧道能為國家貢獻的那點賦稅。再說,他們承擔著焦化和維持地方穩定這類意識形態上的工作,不能單純用金錢來衡量。

  嘉善:“我倒是忘記了。”

  周楠:“這作和尚道士需要考試,我道錄司和僧錄司幾是幹這個的。按照洪武朝定下的制度,每年發出去的度牒要根據僧道的人數來定。規定,擁有一百個僧道的地區每年可剃度一人。這樣,每年就有上千個名額。另外還俗或者去世的之後,度牒上交,又有上百個名額。隨便擠一擠,就擠出來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