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周楠:“私鹽可是要掉腦袋的。”

  “不是走鹽,不是走鹽,就算出了事,最多也是折點財物,入不了刑。”

  周楠:“願聞其祥。”

  “在下和幾個同鄉想運點錢回淮安去,一共有十條大船,還請行人幫忙。”

  周楠大奇:“運銅錢回淮安,一文錢運回家不還是一文錢,反賠進去不少運費,你這不是脫了褲子放屁——多事嗎?”

  武新化嘿嘿一笑:“行人還別說,這一文錢運回淮安去,扣除各項開銷,不說變成兩文,一文半還是變得出來的。”

  周楠吃了一驚:“如此重利?說說。”

  聽武新化說完話,周楠才恍然大悟,這是關係到明朝政府的貨幣政策和稅收制度。

  原來,中國的賦稅自古都實行貨幣和實物徵收制度。每年百姓交納夏秋兩稅,要按照實物徵收。比如你是種麥子的農民,就得交麥子;漁民則交鹹魚;果農交水果,這叫本色。如果地里的產出不夠,則可以折合成現金,這叫折色。

  至於交本色還是折色,全憑官府安排。

  實物交稅有個問題,那就是運費太貴,損耗太多,不如折色來得簡單方便。

  官府收了折色,國家有了錢,需要什麼物資,再向民間購買就是了。

  這事實際上最近幾十年各地政府都在小規模實施,到萬曆年張居正主政的時候,索性廢除本色,直接收錢。

  如此,實行了幾千年的糧食本位貨幣制度才被銅、銀賤金屬本位所代替,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一條鞭法。

  如今,國家看到折色稅制的好處,已經有意實施。

  江淮商人腦子靈活,立即覺察到了政治風向的變化。琢磨了半天,竟讓他們琢磨出一條生財的路子來。

  那就是,收購銅錢帶回家去,融化提煉,做成銅器謀利。

  事情是這樣,中國古代的銅錢裡面除了黃銅之外,還含有鉛,銅鉛比例一般都是六比四,銅含量比較高。

  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一文錢里的銅若是提煉出來做成器具,按照市場價格計算,卻要價值好幾文,甚至十多文。

  這一轉手,就是暴利。

  商人們所需要做的就是用手頭的白銀大量兌換銅錢,然後做成銅器。

  這種事情在真實的歷史上出現在清朝前中期,也因為商人們大量兌換小錢,以至錢價飛漲,甚至鬧起了錢荒。國家發現問題不對,這才逐步降低銅錢中的銅含量,最低的時候,銅鉛比例達到驚人的三比七,用手一掰就斷成兩截。商人在無利可圖,如此,這事才得已制止。

  想不到如今卻出現在明朝中期,江淮的商賈們真是聰明啊!周行人心中感嘆:一筆不錯的買賣,倒是可以做。

  第三百一十一章 堪合

  不過,問題來了,這麼多錢如何遠回淮安老家去?如果被官府查到,麻煩事不小。

  說到這裡,或許有人會問:我自己的錢,我願意帶多少出門是我的事,別人也管不著。勞資就算用錢做一件衣服,穿得像個機器人,你也沒資格管啊!

  還真管得著。

  古代實行的是鹽鐵專賣制度,鹽和金屬都是專管專營物,一但達到額定數量,必然會受到監控。

  那可是十幾大船痛錢,怎麼也得幾百噸重量吧?

  你運這麼多銅想幹什麼,打造兵器鎧甲,圖謀不軌嗎?對了,紅夷大炮就是真銅製。

  因此,商賈們出門,大多帶白銀,甚至兌換成黃金,圖的就是輕省方便。

  誰沒事帶幾船銅錢,失心瘋還是炫富?

  再說了,從京城到淮安,大遠河上的衙門多了。又是漕運,又是河道,各地還有水關,看到這麼多錢,水上的那些官兒們眼睛都是綠的,不扣下來才怪。

  武新化被周楠釋放之後,知道拿鹽引的事情弄不成,又畏懼周大人的報復,就打算先回淮安再說。

  就在這個時候,有三個同鄉正好在淮安會館和他碰到,說起這筆生意,邀他合股。

  武新化一算帳,這次來京雖然沒辦成事,可順路賺上一筆,不無小補。

  於是,四人收了十幾船銅錢之後,就開始琢磨怎麼把這些東西運回去,如何拿到水路通關的關防。卻不想,忙了半天卻沒有弄成。

  武新化就厚著臉皮求到周楠的門下來。

  沒錯,我周大人的是鬧得不快,可賺錢的事情不能代入個人情緒。

  沒有永遠的仇人,只有永恆的利益,武員外是這一理論的忠實信徒和踐行者。

  周楠聽他說完這事,道:“武員外,不好意思,大運河可不是本官開的,我可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行人,又不是內閣閣老,沒這麼大能量打通河道、漕運和各地水關。”

  “不不不,行人你辦得到的。”武新化急道。

  周楠大奇:“還請教。”

  武新化:“子木不是在行人司任職嗎?”不覺中,武員外換上了親熱的稱呼。

  “只是一個小小的正八品行人,又不是實職派得上什麼用場,怎麼了?”

  武新化:“子木休要謙虛,行人雖然只是個閒職,卻前程遠大,甚是清貴,你是不知道這其中的好處啊!”

  他用手摸了摸自己的雙下巴,繼續說道:“行人司不是經常被派差到地方上去吧,這一路自然走得暢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