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也就是讀書人口中的“金舉人、銀進士。”

  淮安府屬於南直隸,也就是說,周楠如果要參加科舉,就得跟南京、蘇州、常州、安徽那些大才子,大名士競爭。

  先別說去南京參加鄉試,就安東縣的讀書人而言,周楠也擠不進那百分之四。

  這已經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

  “人力有時而窮,有的事情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個人的奮鬥固然重要,可也得考慮歷史進程,生錯地方了。”周楠立即打消了科舉的念頭,嘆息一聲將手頭的書扔回箱子裡去。

  素姐也面帶黯然,跟著嘆息道:“是啊,相公生錯地方了。如果相公是甘肅或者寧夏人士,只需讀過幾年書,一個秀才功名輕易到手。稍微用些心,舉人功名也不在話下。”

  原來,明朝因為江南富庶,百姓多讀書,文風鼎盛。因此,明朝初年,朝廷官員九成出自南方,北方士子怨氣極大。太祖一上朝,耳朵里聽到的都是南方話,漸漸地感覺不妙。

  洪武三十年的會試,一發榜,考生愕然發現榜上五十一名中式考生全是南方人,北方人一個也無。

  這個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南方經濟﹑文化比北方發達的實際情況,但是北方人一名未取,則為歷科所不見。然而僅僅六天過後,會試落第的北方舉人因此聯名上疏,跑到明朝禮部鳴冤告狀,告身為南方人的考官蹈偏私南方人。而在南京街頭上,更有數十名考生沿路喊冤,甚至攔住官員轎子上訪告狀。

  因此街頭巷尾各式傳言紛飛,有說主考收了錢的,有說主考搞地域歧視的,種種說法讓主考們說不清楚。

  這是鬧得實在太大,朱元璋下令嚴查,流放了兩個考官之後。也意識到如果朝廷長期由南方官員把持的後果。

  他就將進士科考試分為南北兩個部分,稱之為南榜和北榜。後來,因為北方經濟文化逐漸繁榮,又將河南、陝西、四川等省單獨劃出去,又設了一個中榜。

  話雖這麼說,但北方,尤其是偏遠的西北地區,因為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限制,讀書人的數量和文教質量還是比不上江南和江西。

  有史料記載,在甘肅這種偏遠省份,每到童子試的時候,地方官甚至還湊不起足夠上榜的人數。問文學教化又關係到官員們的政績,沒辦法,只能辦學堂。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若要培養起來談何容易。所以,只要你認得幾個字,勉強能做一篇文理通順的八股文,進了考場通常是會中的。

  縣裡但凡出了個能讀書的書生,那可以香餑餑。如果你恰好生在兩縣城交界處,那就有官司打了。A縣說你是我們縣的人,得參加我縣的童子試;B縣說,不對,你是我們縣的。如果過來考,本縣會給你家免除今年的徭役賦稅。

  兩縣縣官開撕,人腦子都打出狗腦子來。

  假設一下,如果周楠穿越到明朝之後。如果不是不幸跑到南直隸,而是去了甘肅、寧夏甚至青海。就算不頂替周秀才的身份,讀上幾年書,考一個秀才功名也不難。

  想到這裡,周楠心中突然一動:“素姐,你是京城人士,北直隸的情形想必清楚。我問你,北直隸的鄉試好考嗎?”

  素姐早年是教坊司的清館人,接觸的都是飽學之士,自然知道。就回答說:“京城雖然是人文匯萃之地,可城中文學之士要麼是去參加會試的各省舉人,要麼就是朝中的官員。本地人參加科舉,只要你不是應天府人士,卻不難。”

  周楠來了精神,問:“怎麼說?”

  素姐細聲細氣地開始解釋。

  原來,北直隸並不是一個行政單位,也不設衙門,它只是一個地域名稱,就好象是後世的京津塘、長三角、珠三角。

  所謂直隸,就是人事和財政還有衛戍直接歸中央六部管轄。

  不過,因為地方大,中央也管不過來,就劃成幾塊讓別省代官或者成立一個單獨的行政單位。

  明朝的北直隸包括後世的京津河北全部,山東北部一小部分,以及宣府和保安州。

  其中,順天府是一個單獨的行政區,省級單位,順天府尹正三品。

  宣府、保安州屬於九邊軍鎮,又是一個獨立的行政區。

  至於北直隸的其他地方,大名、天津、霸州四道,由山東代管;易州、口北、昌平、井陘、薊州、永平等六道,由山西代管。

  這樣說來,只要你不是這些地方的人氏,參加北直隸的鄉試,實際上只是和保定、真定、順德、廣平、河間五府的讀書人競爭。特別是刨去了文化人扎堆的順天府考生之後,難得驟然降低。

  聽素姐說完,周楠大為驚喜,忍不住抱住她就親了一口:“多謝娘子,多謝娘子!”

  大白天的,素姐羞得俏臉通紅。

  香草見女主人受寵,滿面得意地退了出去,順手將門關上。

  周楠滿眼精光地問:“娘子,你說我如果去參加北直隸的鄉試,能中舉嗎?”

  素姐:“不知道……不過,機會要比在南京考要大些。”

  “什麼大些,是大得多,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考試。”周楠哈哈大笑:“本相公原打算去京城行人司報到之後就回家,看來得在那邊呆上一兩年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