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好好好,果然半點情面也不講,連自家丈人的忙也不肯幫,你就不怕被人戳脊梁骨嗎?周楠,你這個白眼狼,以往咱們楊家可沒有虧待你們夫妻,你就是這麼報答我們的?”

  說罷就拿起銀子怒氣沖沖地走了。

  周楠氣惱地看這他的背影,心中感嘆:今兒個一天還真夠倒霉的,要失眠了,要失眠了。

  “伯父,這知事和你的哪個權力大?”小蘭好奇地問。

  “這怎麼能比,真說起在地方上的權力,我要大一些。可人家是官,我是吏,人家的油水卻比我大多了,不能比,不能比。”周楠隨口應了一聲:“嗨,說了你也不明白,飯做好沒有……罷,你把了錢去街上切些燒臘,篩一角酒吧。”

  說起明朝的鹽場,總得來說有兩個。一是渤海灣的長蘆鹽場,二是淮東的兩淮鹽場。其中,兩淮最大,也最為要緊。

  鹽在古代可是重要的戰略和財政資源,在小農經濟時代。百姓日常所需,大多可以自給自足,根本就沒有其他花消。可鹽這種東西,私人卻沒有辦法弄。你幾日不吃鹽,就會渾身無力。而且,在沒有冰箱的時代,食鹽又是用來保存肉食的唯一手段,屬於剛需。

  因此,國家就實行食鹽專賣制度,併科以重稅。如此,兩淮鹽場為明朝帝國的財政做出了巨大貢獻,私人膽敢熬製、販賣鹽者,那是要掉腦袋的。

  國家的鹽業專營總得來說有兩套系統,一是都轉運鹽使司,二是鹽科提舉司。

  兩個系統都歸戶部管,但在鹽政中扮演的角色卻不同。都轉運鹽使司負責轉運和稽查,鹽科則負責生產和收稅。

  明朝的政治講究的是大小相制,互相監督。這兩個部直接對中央負責,和戶部也不算是上下級關係。比如負責轉運和稽查都轉運鹽使司的都轉運使就是從三品的高官,享受副部級的待遇。至於權力稍微大一點油水更足的的鹽科提舉司的提舉則是從五品,還比不上一個知府。不過,如果叫淮安知府去做這個提舉,估計知府大人做夢都要笑醒過來。

  安東縣位於兩淮鹽場的最北面,產量也小。在城中,這兩個鹽政衙門也設了相當於辦事處的機構。其中,都轉運鹽使司在城中就常年住著一個知事,姓石,名萬石。

  名字甚是古怪,其實正確的讀音應該是石萬擔。聽說此人少年時窮得厲害,在甘肅當兵。後來被上面的人看上了,選為親兵。

  再後來,主人家高升,他也水漲船高,通過主家的路子謀了這個美差。

  此人剛來安東的時候就是個大頭兵,又黑又瘦,只隨身帶了個破包袱。在安東十年就發了,買了間大宅子,一口氣娶了三個老婆,人也如同發麵一樣白胖起來。世人都說他的名字取得好,在知事這個位置上,一年不說收入萬石,千餘石該是有的。

  石萬石是軍戶出身,為人粗魯不文,加上鹽政是中央直屬機關,有獨立的執法權,根本就不會給地方半點面子。

  而且,人家雖然是從八品,卻好歹也是官,自己是一個吏員。官吏分野,天高地遠,完全就是兩個世界的人。

  真求到門上去,碰一鼻子灰不說,自己反鬧得沒臉。

  楊六爺楊有田父子沒有見識,覺得自己這個師爺大到天上去了,好象什麼事情都能辦到。其實,在大明朝政治建築上,自己連基石都算不上。勉強比擬,只能算是上面的一粒沙子,任誰吹一口氣就能把他吹落到塵埃里去。

  第二日,周楠剛進衙門,就有書辦來說縣尊請他過去說話,立刻、馬上。

  最近縣裡平安無事,據周楠所知昨天衙門放牌也沒遇到什麼疑難案子,史知縣突然叫他過去也不知道什麼事情,這麼急?

  看到周楠,史知縣劈頭問:“周楠,你最近是不是很窮,到處找人借錢,朝廷每月發那麼多俸祿給你還不夠用?想必你這廝整日在外面尋花問柳,以至入不敷出,丟底喪德。你也是讀過聖賢書的,難不CD讀到……”

  他正欲和周楠講上一通讀書人修身的道理。

  想了想,他早就被革除了功名,早就被開除出君子的行列,和他說這些也犯不著。

  周楠叫起屈:“蒙縣尊提攜,卑職每月三石米,二兩銀子盡夠了,不知道是誰造謠說我到處借錢,哪裡有。”

  縣尊哼了一聲:“你當本官不明白,你不是要養孩子嗎,以後使錢的時候多了/”

  周楠:“我我我……”這事還真解釋不清楚了。

  史知縣:“好了,方才府君下令,命我縣安置一批流民,這事由你去辦,務必要做得妥帖。今年秋冬,若是看到一個凍稃餓殍,本官唯你是問。”

  周楠微一想,就發現這其中的好處,忙拍著胸脯說縣尊放心好了,包在卑職身上。

  最近幾年,東南倭寇為患,大量百姓逃到長江以北,最遠的甚至跑到淮安府。到如今,府城裡聚集了好幾千人。

  這些人為了謀生聚眾滋事,讓府城治安急劇惡化。朝廷大感頭疼,本打算把他們都遣送回鄉的,可遣送也要錢啊,誰出?於是,大姥們就圖省事,把這事交給淮安府,讓流民落籍淮安,並給他們找個營生。

  安置移民自來就是一件有油水的事情,當然明政府可不像後世,不但給流民發錢還分房子分地。但人力就是資源,好生琢磨,未必就沒有搞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