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 Page 15-----------------------
再次,勤工儉學生們認識到,在反對和驅逐勤工儉學生上,中法反動派 的利益和步調是完全一致的。陳籙為了賣國求榮,將勤工儉學生視為眼中釘, 肉中刺,蓄謀已久。里昂中法大學的當事人吳敬恆、褚民誼等為了自身利益 也希望趕走勤工儉學生。法國帝國主義以其警察機關等國家機器做幫凶,對 付赤手空拳的學生。總之,法國政府、陳籙與北京政府、里昂中法大學這三 方面互相勾結,串通一氣。他們都是迫害勤工儉學生的反動派。因此,必須 與中外反動派做徹底的鬥爭。 最後,勤工儉學生們由此認清了資產階級的 “自由、平等、博愛”的虛 偽性,同時還認識到通往勝利的鬥爭是長期的,複雜的。他們沒有想到,號 稱自由,高唱人權的法蘭西,竟然用武力鎮壓學生,竟然出現這種無恥、卑 劣的舉動。他們不遠萬里,漂洋過海,來到法蘭西,是為追求光明而來的, 卻仍然被邪惡、強權所左右,光明在哪裡呢? 勤工儉學生們一邊思索,一邊總結經驗。但學生們有信心,相信 “總有 一天會要成功的”。在這種信念的鼓舞下,他們沒有屈服,沒有頹喪,而是 準備更加英勇、機智地進行鬥爭。 押送學生的法輪到達香港時,蔡和森、羅學瓚、張昆弟、李立三等 27 人離航登岸,去了廣州。陳毅與另外 77人於 1921年 11月25日抵達上海。 留在廣州的27人於12月中下旬也來到上海。 在陳策和法國政府的迫害下,1921年10月28日和11月11日,又有兩 批勤工儉學生被迫回國。第二批6人,第三批29人,都於12月抵上海。向 警予就是第三批回國的。 這三批勤工儉學生在上海,繼續為解決生存和求學問題開展積極的呼籲 和鬥爭。他們據理力爭,以事實為依據,向全社會揭露了中法反動派互相勾 結對他們進行的一系列迫害,贏得了各界人士的廣泛同情和支持。這時的中 國,剛剛經歷了開天闢地的大事變。夏日的一天,來自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和 共產國際的代表馬林共14人,在南湖的一艘遊船上聚會,莊嚴宣布中國共產 黨成立了。歸國的勤工儉學生面對黑暗的社會、腐敗的政府,進一步意識到 肩負的救國責任的重大,更加堅定了革命的信心。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立即加 入了新生的共產黨和共青團,投身於反帝反封的革命洪流。蔡和森、向警予 在黨中央擔任了領導工作;李立三、張昆弟、羅學瓚到鐵路、礦山去從事工 人運動;陳毅先回四川想辦法解救被困法國的同鄉,隨後去北京從事革命活 動。魯易、吳明南下廣東、海南從事軍事運動。還有一些人再度赴法。如王 京歧,第二次到法國後,與周恩來一起,在旅法各界人士中積極做統一戰線 工作,為革命做出了一定貢獻。 里昂進軍失敗了,它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里昂進軍標誌著前一階段勤工 儉學運動的結束。對於勤工儉學生來說,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進行鬥爭,是 比勤工儉學更為迫切的事情。這一階段勤工儉學運動的結束,標誌著勤工儉 學生反帝反封建鬥爭的開始。1921年留法勤工儉學生所進行的三大鬥爭,促 成了其中先進分子的新的覺醒,他們認識到建立一個戰鬥組織的必要性。幾 個月後,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和中國共產黨旅歐支部誕生了。從此,留法勤 工儉學運動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四、新生
----------------------- Page 16-----------------------
偉大導師列寧說過: “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勤工儉學 生遠涉重洋是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探索徹底改造舊中國的道路,因此 他們不僅堅持實踐鬥爭,還必須堅持理論鬥爭。在一系列思想鬥爭過程中, 逐步了解和接受共產主義思想。 最早的爭論是圍繞如何評價十月革命,以及怎樣把十月革命的經驗同改 革中國現狀結合起來展開的。這一爭論首先在蒙塔爾紀的湖南留學生中進 行。這些湖南留學生中有許多新民學會會員,在國內就有一定的思想和認識 基礎,其中最著名的是蔡和森。蔡和森因為法語會話欠佳,便注意讀報紙、 書籍和歐洲各國有關社會主義運動的知識,以提高法語能力。他還計劃用一 年時間,把各國社會黨各國工團隊及國際共產黨弄個明白。他刻苦學習馬列 主義理論,到法國幾個月內,就 “猛看猛譯”了百餘種馬列主義小冊子,思 想覺悟大幅度地提高。讀過列寧的 《國家與革命》,他認識到打破中產階級 的國家機關,建立無產階級國家機關的必要性。他運用列寧的這個基本理論, 嚴厲地批判了修正主義將中產階級的唯理主義當作唯物史觀的錯誤。而當時 國內的 《新青年》,還把修正主義看作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發展。蔡和森的 見解走在時代的前列。 蔡和森還徹底批判了張君勵一派的改良主義思想以及工團主義的放棄政 權思想。1920年7月上旬,新民學會法國分會把13個會員召集到蒙達爾紀, 圍繞著 “改造中國與世界”的議題,進行了為期七天的討論。為了避免不必 要的麻煩,這次會議偽裝成一次郊遊。會議爭論的焦點是明確而集中的:是 靠革命救國還是靠改良救國?以蔡和森為代表的革命派 “主張組織共產黨, 使無產階級專政”,方法、手段類似俄國十月革命;而以蕭瑜為首的 “少數 派”主張實行改良主義,溫和地革命,也就是用教育作為工具,走工會、合 作社的道路。蕭瑜不承認中國有爆發革命的可能,只需緩慢的改革。同時羅 素的 “教育革命論”在當時也頗有市場。選擇哪一種道路的爭論多次發生。 有的會員就寫信給國內的新民學會會員毛澤東。毛澤東回信,明確表示堅決 支持革命派,深切贊同蔡和森的主張。他說,羅素的教育革命 “理論上說得 通,事實上做不到”。因為教育一要有錢,二要有人,三要有機關。在資本 主義世界裡,現有教育都是資本家的,不可能改革。 蔡和森還對無產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專政學說以及未來的共產主義模式 作了進一步探討,認為無產階級革命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無產階級專政 是 “現世界唯一制勝的方法”,主張用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精神改造世界。在 蔡和森的努力下,蒙塔爾紀工學世界社由信奉實業救國轉而信仰馬列主義, 在1921年的三大鬥爭中發揮了先鋒骨幹作用。 蔡和森考慮的最多還是在中國建立共產黨的主張和方法。1920年5月至 9月,他先後給毛澤東寫了3封長信。他認為必須成立政黨,因為他是革命 鬥爭的發動者、宣傳者、作戰部和中樞神經。他還提出建黨的具體步驟,嚴 格挑選黨員,出版黨的刊物,調查國內外情況等等。這些意見,對於中國共 產黨的建立都提供了理論上和組織上的準備。蔡和森於1921年12月回國不 久即加入共產黨。1922年,在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當選為中央委 員,後來長期擔任黨中央機關刊物《嚮導》的主編。鄧小平為《蔡和森文集》 題辭: “蔡和森同志是我黨早期的卓越的領導人之一,他對中國革命作出了 重大貢獻,中國人民永遠記著他。”對蔡和森的一生作了高度評價。 繼蔡和森之後,另一個留法勤工儉學的領袖是周恩來。周恩來是作為第
再次,勤工儉學生們認識到,在反對和驅逐勤工儉學生上,中法反動派 的利益和步調是完全一致的。陳籙為了賣國求榮,將勤工儉學生視為眼中釘, 肉中刺,蓄謀已久。里昂中法大學的當事人吳敬恆、褚民誼等為了自身利益 也希望趕走勤工儉學生。法國帝國主義以其警察機關等國家機器做幫凶,對 付赤手空拳的學生。總之,法國政府、陳籙與北京政府、里昂中法大學這三 方面互相勾結,串通一氣。他們都是迫害勤工儉學生的反動派。因此,必須 與中外反動派做徹底的鬥爭。 最後,勤工儉學生們由此認清了資產階級的 “自由、平等、博愛”的虛 偽性,同時還認識到通往勝利的鬥爭是長期的,複雜的。他們沒有想到,號 稱自由,高唱人權的法蘭西,竟然用武力鎮壓學生,竟然出現這種無恥、卑 劣的舉動。他們不遠萬里,漂洋過海,來到法蘭西,是為追求光明而來的, 卻仍然被邪惡、強權所左右,光明在哪裡呢? 勤工儉學生們一邊思索,一邊總結經驗。但學生們有信心,相信 “總有 一天會要成功的”。在這種信念的鼓舞下,他們沒有屈服,沒有頹喪,而是 準備更加英勇、機智地進行鬥爭。 押送學生的法輪到達香港時,蔡和森、羅學瓚、張昆弟、李立三等 27 人離航登岸,去了廣州。陳毅與另外 77人於 1921年 11月25日抵達上海。 留在廣州的27人於12月中下旬也來到上海。 在陳策和法國政府的迫害下,1921年10月28日和11月11日,又有兩 批勤工儉學生被迫回國。第二批6人,第三批29人,都於12月抵上海。向 警予就是第三批回國的。 這三批勤工儉學生在上海,繼續為解決生存和求學問題開展積極的呼籲 和鬥爭。他們據理力爭,以事實為依據,向全社會揭露了中法反動派互相勾 結對他們進行的一系列迫害,贏得了各界人士的廣泛同情和支持。這時的中 國,剛剛經歷了開天闢地的大事變。夏日的一天,來自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和 共產國際的代表馬林共14人,在南湖的一艘遊船上聚會,莊嚴宣布中國共產 黨成立了。歸國的勤工儉學生面對黑暗的社會、腐敗的政府,進一步意識到 肩負的救國責任的重大,更加堅定了革命的信心。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立即加 入了新生的共產黨和共青團,投身於反帝反封的革命洪流。蔡和森、向警予 在黨中央擔任了領導工作;李立三、張昆弟、羅學瓚到鐵路、礦山去從事工 人運動;陳毅先回四川想辦法解救被困法國的同鄉,隨後去北京從事革命活 動。魯易、吳明南下廣東、海南從事軍事運動。還有一些人再度赴法。如王 京歧,第二次到法國後,與周恩來一起,在旅法各界人士中積極做統一戰線 工作,為革命做出了一定貢獻。 里昂進軍失敗了,它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里昂進軍標誌著前一階段勤工 儉學運動的結束。對於勤工儉學生來說,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進行鬥爭,是 比勤工儉學更為迫切的事情。這一階段勤工儉學運動的結束,標誌著勤工儉 學生反帝反封建鬥爭的開始。1921年留法勤工儉學生所進行的三大鬥爭,促 成了其中先進分子的新的覺醒,他們認識到建立一個戰鬥組織的必要性。幾 個月後,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和中國共產黨旅歐支部誕生了。從此,留法勤 工儉學運動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四、新生
----------------------- Page 16-----------------------
偉大導師列寧說過: “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勤工儉學 生遠涉重洋是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探索徹底改造舊中國的道路,因此 他們不僅堅持實踐鬥爭,還必須堅持理論鬥爭。在一系列思想鬥爭過程中, 逐步了解和接受共產主義思想。 最早的爭論是圍繞如何評價十月革命,以及怎樣把十月革命的經驗同改 革中國現狀結合起來展開的。這一爭論首先在蒙塔爾紀的湖南留學生中進 行。這些湖南留學生中有許多新民學會會員,在國內就有一定的思想和認識 基礎,其中最著名的是蔡和森。蔡和森因為法語會話欠佳,便注意讀報紙、 書籍和歐洲各國有關社會主義運動的知識,以提高法語能力。他還計劃用一 年時間,把各國社會黨各國工團隊及國際共產黨弄個明白。他刻苦學習馬列 主義理論,到法國幾個月內,就 “猛看猛譯”了百餘種馬列主義小冊子,思 想覺悟大幅度地提高。讀過列寧的 《國家與革命》,他認識到打破中產階級 的國家機關,建立無產階級國家機關的必要性。他運用列寧的這個基本理論, 嚴厲地批判了修正主義將中產階級的唯理主義當作唯物史觀的錯誤。而當時 國內的 《新青年》,還把修正主義看作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發展。蔡和森的 見解走在時代的前列。 蔡和森還徹底批判了張君勵一派的改良主義思想以及工團主義的放棄政 權思想。1920年7月上旬,新民學會法國分會把13個會員召集到蒙達爾紀, 圍繞著 “改造中國與世界”的議題,進行了為期七天的討論。為了避免不必 要的麻煩,這次會議偽裝成一次郊遊。會議爭論的焦點是明確而集中的:是 靠革命救國還是靠改良救國?以蔡和森為代表的革命派 “主張組織共產黨, 使無產階級專政”,方法、手段類似俄國十月革命;而以蕭瑜為首的 “少數 派”主張實行改良主義,溫和地革命,也就是用教育作為工具,走工會、合 作社的道路。蕭瑜不承認中國有爆發革命的可能,只需緩慢的改革。同時羅 素的 “教育革命論”在當時也頗有市場。選擇哪一種道路的爭論多次發生。 有的會員就寫信給國內的新民學會會員毛澤東。毛澤東回信,明確表示堅決 支持革命派,深切贊同蔡和森的主張。他說,羅素的教育革命 “理論上說得 通,事實上做不到”。因為教育一要有錢,二要有人,三要有機關。在資本 主義世界裡,現有教育都是資本家的,不可能改革。 蔡和森還對無產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專政學說以及未來的共產主義模式 作了進一步探討,認為無產階級革命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無產階級專政 是 “現世界唯一制勝的方法”,主張用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精神改造世界。在 蔡和森的努力下,蒙塔爾紀工學世界社由信奉實業救國轉而信仰馬列主義, 在1921年的三大鬥爭中發揮了先鋒骨幹作用。 蔡和森考慮的最多還是在中國建立共產黨的主張和方法。1920年5月至 9月,他先後給毛澤東寫了3封長信。他認為必須成立政黨,因為他是革命 鬥爭的發動者、宣傳者、作戰部和中樞神經。他還提出建黨的具體步驟,嚴 格挑選黨員,出版黨的刊物,調查國內外情況等等。這些意見,對於中國共 產黨的建立都提供了理論上和組織上的準備。蔡和森於1921年12月回國不 久即加入共產黨。1922年,在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當選為中央委 員,後來長期擔任黨中央機關刊物《嚮導》的主編。鄧小平為《蔡和森文集》 題辭: “蔡和森同志是我黨早期的卓越的領導人之一,他對中國革命作出了 重大貢獻,中國人民永遠記著他。”對蔡和森的一生作了高度評價。 繼蔡和森之後,另一個留法勤工儉學的領袖是周恩來。周恩來是作為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