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讓馮金平先生印象深刻的,還有一處遺址。1970年代,此處挖掘渠道,發生塌方,赫然出現一片白森森的人馬骨頭,因此被命名為“白骨塌”。馮金平先生舊地重遊,找了好久,終於在烏林鎮江嘴村的一座配電房旁邊找到了“白骨塌”的地名碑。

  從“白骨塌”往西南方向幾里地,有一地名為“萬人坑”。據說這裡曾經埋葬過無數的曹軍士兵,如今則變成了一處大水坑,水質渾濁而泛草綠色。我們站在水坑旁邊憑弔,想像著當年“赤壁鏖兵,火燒烏林”的慘烈景象,甚至忍不住黯然神傷。

  直到今天,這場戰爭依然有許多費人猜疑的地方。曹操經略江南,號稱猛將千員、雄兵百萬,而且還保持著戰無不勝的輝煌記錄。孫權這邊,《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說是兩萬人,《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說是三萬人。劉備呢?在長阪坡死裡逃生,身邊只有幾十名親隨。另外,關羽率領的水軍大約有兩三千人,江夏太守劉琦大約有一萬多人。孫劉聯軍的總兵力,不過四萬多人的規模。在一場東南風的幫助下,孫劉聯軍居然能夠以四萬多人打敗曹操的百萬大軍,真是匪夷所思啊!

  有學者考證說,曹操投入赤壁大戰的兵力,其實只有二十六萬人。可是,就算是二十六萬人,跟孫劉聯軍的四萬多人相比,也無異於龐然大物啊!更何況他還有留守在許昌大本營的軍隊,還有派遣在各個占領區的駐軍,其勢力之雄壯可想而知!因此,兵員上的數目,不是關鍵問題。

  曹操為什麼會慘遭赤壁大戰的失敗呢?《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有一段很隱約的記述,只有23個字:“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卒多死者,乃引軍還。”現代的學者們根據這個信息推斷,曹操雖然兵員龐大,卻因為瘟疫喪失戰鬥力,最終不得不引軍退去。可是,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瘟疫呢?

  有些學者認為是發生了大面積的流行性感冒。歷史學家黎東方先生就提出過這個說法。我感到奇怪,曹操的軍隊來自北方,在北方不感冒,跑到南方來感什麼冒呢?這個說法明顯不靠譜。

  也有些學者認為是血吸蟲病。這些學者可能不了解血吸蟲病的基本情況。我是湖北人,有的親戚就患有血吸蟲病。血吸蟲病是一種病原體為血吸蟲的寄生蟲病,通常在每年四月到十月這段時間感染人體致病。這種病有很長時間的潛伏期,人與人之間、人與牲畜之間不會互相傳染。赤壁大戰發生在冬天,曹操的軍隊不可能突然地、大面積地發作血吸蟲病。

  還有,這場瘟疫來得也實在奇怪——既然曹操的軍隊出現了大面積的感染,為什麼孫劉聯軍卻沒有出現任何不良反應呢?莫非,孫劉聯軍有什麼良醫妙藥,從而使得全體將士具有了某種神奇的免疫能力嗎?

  那究竟是一場什麼瘟疫呢?為什麼對於這樣重要的細節,《三國志》竟然沒有具體的記述呢?大家再仔細看看這23個字:“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卒多死者,乃引軍還。”這裡面有內容,很有嚼頭的。意思是說,赤壁之戰在前,瘟疫在後,不是瘟疫導致了曹操在赤壁大戰的失利,恰恰相反,是曹操在赤壁大戰的失利造成了瘟疫的大面積發作。“於是大疫……”,於是二字,可謂是意味深長,說明赤壁大戰與這場奇怪的瘟疫之間有一種關聯性。而《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記述這件事的時候,之所以如此閃爍其詞,一定有什麼難言之隱。瘟疫之說,不過是為尊者諱的隱語罷了。

  我們可以把赤壁之戰當作一個管理學的案例進行研究。我以為,只有這樣才能發現那場瘟疫的真相。在我看來,勢力強大的曹操,就像我們現在的一些大公司一樣,看上去規模很大,其實暗藏著許多令人頭痛的疑難雜症。一旦病情發作,就會像天崩地裂一樣,出現不堪設想的結局。

  一倒百倒的多米諾效應

  許多研究三國的學者,窮其一生也找不到那場瘟疫的蛛絲馬跡。我卻以為,所謂瘟疫,用管理學的話講,其實指的是曹操的員工忠誠度危機。諸葛亮舌戰群儒,有論述曰: “曹操收袁紹蟻聚之兵,劫劉表烏合之眾,雖數百萬不足懼也。”此中細節,似乎並不被學者們注意。

  漢朝原有的組織結構,上級對下級充分授權,下級對上級整體性地接受命令和報告信息,每一級都是一個完全的整體,每一級都有一個明確的責任人。可是,由於員工忠誠度的嚴重缺失,曹操越來越感到自己的脆弱,他在猜疑自己的員工,他的員工們也在互相猜疑,在管理上出現了許多難以設想的不確定性,使得他只好設法採用新的組織結構設計。

  新的管理模式是:把整個組織按照職能劃分,每一個職能任命一個主管,在一個部門裡面出現幾位主管,每一位主管都直接聽命於曹操,形成一種集權式管理。龐統在《三國演義》中所獻連環計,似乎就是這種管理模式。它的好處是,能夠有效降低組織在人事管理上的風險,維持組織的穩定性,一如長江上用鐵環連鎖的船隻。事實上,曹操後來一直都在採用這種管理模式。

  當然,這種管理模式也有弊端。由於主管與主管、部門與部門之間的互相牽制,使得組織在運營上的效率極為低下。每一位主管都得直接聽命於曹操,也使得每一個部門、或者每一支部隊都喪失了獨立作戰的能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