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
呂丞相的脾性
呂氏兄弟中,呂大防後來做到了宰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人物。遙想當年,不只是呂家榮耀無比,就連藍田鄉親們也備感臉面有光。
呂大防,字微仲,仁宗天聖五年(1027)出生。皇祐元年(1049),時年23歲的他進士及第。翻看其此後的履歷表,可以發現他入仕後一帆風順。呂大防先從陝西的縣級衙門起步,歷經主簿、知縣的官職,到英宗朝一度進入中央監察機關的御史台供職。神宗登基後,他由負責河北民政財經的轉運副使再次上調京城,出任承擔草擬天子詔書的知制誥之職,以後又做過許多地方官,包括華州(今陝西華縣)和秦州(今甘肅天水市)的知州、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市)的知府等,加銜至龍圖閣直學士。
呂大防在政壇的真正崛起,則始於哲宗時期,這已是他所遇的第四代皇帝。當年神宗駕崩後,由於哲宗年幼即位,遂由高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年邁的司馬光奉詔入朝主政之際,呂大防也被提拔為翰林學士兼京師開封府的知府,受到了重用。時隔不到一年,他就升遷為中書侍郎,也就是副宰相,並加封汲國公,成為宰執大臣。再轉過兩年,即元祐三年(1088),他終於登上宰相之位,與元老重臣文彥博、已故宰相呂夷簡之子呂公著、范仲淹之子范純仁共同主政。
在當政期間,呂大防等幾位大臣繼承故相司馬光的主張,認為以往的變法擾亂了人心,因而一味恢復舊制。由此,這一班人以後被稱為“元祐老臣”,支持者譽之為老成持重,反對者呼之為因循守舊。於是,圍繞如何看待變法而再度掀起黨爭,也為隨後埋下了隱患。
呂大防長得身材高大,相貌方正,聲若洪鐘,有一種“偉然”之氣,不能不令人肅然起敬。說到他的脾性,是沉毅厚重。在相位上,他往往持重寡言,遇到有人以私事干政時,他總是正襟危坐,一言不發,常常令對方無趣退下,於是被當時人稱為“鐵蛤蜊”。
呂大防權位已極,不過卻從不擺譜,恪守的就是一個“禮”字。一次,其兄呂大忠從外地卸任回京,哥兒倆在相府見面,他的夫人也在婢女的攙扶下來到廳堂下,要給自家大伯施拜謁禮,呂大忠連忙說:宰相夫人不須拜禮。呂大防打發婢女退下,讓夫人在烈日下施完家禮才離去。當日,還有一位副宰相安燾的父親來看兒子,安燾竟與自己的夫人安然坐在主位上接待老父。兩廂相較,自然分出了品行的高下。消息傳出,士大夫們皆為呂丞相的得體行為所嘆服。
呂大防在相位上將近八年之久,直至高太皇太后駕崩後。哲宗親政的紹聖元年(1094)三月間,呂大防以山陵使的身份才主持完畢老太后的國葬,便被下詔免去相位,到地方衙門就職。要說哲宗天子重拾先帝的變法旗幟,當然是不會原諒“元祐老臣”們的作為,而“一朝天子一朝臣”法則也鼓勵著反對派搶班奪權,巴不得將掌權者趕出中書要地。
若總結呂大防為政的表現,可以概括這樣幾句:忠心耿耿,恪盡職守,敢擔責任,不植朋黨。用《宋史》本傳的話說,他還不以權謀私,無意為自己邀名樹譽,有怨不推,有恩不攬,“立朝挺挺”,之所以如此,乃在於樸厚耿直的天性使然。
呂大防還幹了件積德的事:他罷相來到桑梓之地的永興軍(治所在今陝西西安市)任職時,屬下醴泉縣(今陝西禮泉縣)一大戶因分家產訴諸公堂,意外牽扯出收藏的唐明皇頭骨。民間盛傳誰擁有此物誰家就會大富大貴,他當然不會將這顆皇帝的頭骨剖成幾塊判給幾兄弟,只是下令予以沒收,再葬於泰陵之下。唐玄宗若地下有知,一定感激呂氏的仁厚。
以後,呂大防又到幾個地方衙門賦閒,但貶謫的意義大於實際職權。紹聖四年(1097),他再度被貶為團練副使,安置到嶺南的循州(今廣東龍川縣以西)監管居住。當走到途中的信豐縣(今江西信豐縣)時,心力交瘁的呂大防終於染上重病,他對陪侍的兒子說:我不能再南行了,我死後你就可以返鄉,我家還能保有遺種。於是,他就此撒手人寰,享年71歲。不久,在其兄呂大忠的乞求下,朝廷才允許家人將他的遺體運回藍田下葬。
呂芸閣的功夫
呂大臨,字與叔,號芸閣,生於慶曆二年(1042),卒於元祐五年(1090),也就是只活了48歲有餘。在藍田呂家的六兄弟中,唯有呂大臨沒有功名頭銜,要說他最笨,肯定是無人相信,因為論學問屬他最突出。但是,他卻很早就走上了一條寂寞的道路,以治學自娛,而遠離了火熱喧囂的科場。
呂大臨追隨並深受張載思想的影響就不必說了,他還娶了老師自家兄弟張戩之女為妻,足見其以橫渠先生的關學繼承人自許。張載亡故後,他又東出潼關赴程頤門下繼續深造,因此學貫古今,遂與謝良佐、游酢、楊時並稱程門“四先生”。呂大臨一生致力學術研究,通三墳五典,尤喜古禮,終以精通三禮而名揚天下,著有《禮記傳》、《大學解》、《中庸解》等經學著述,享譽學林。程顥稱其學問“深潛縝密”,朱熹也承認其成就高於同輩諸家。
一個學者要是真的在學問上下大工夫,而心無旁騖,就沒有走不通的路,呂大臨便是這樣一個典型。泛濫經學之外,他又探究起諸般古器物背後的東西。關中自古帝王都,傳世下來的鐘鼎、碑石之類的物件,散見於民間,不僅宮廷、達官貴人喜好收藏,就連平頭百姓家裡也不稀見,有拿西周青銅盤餵豬的,有用春秋鼎儲物的,還有將秦漢碑石墊炕的。真是暴殄天物啊!誰又能意識到這些古物蘊藏的歷史信息與價值?好在當年有幾位學人獨具慧眼,注意到古物的研究意義,其中就包括呂大臨。
呂氏兄弟中,呂大防後來做到了宰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人物。遙想當年,不只是呂家榮耀無比,就連藍田鄉親們也備感臉面有光。
呂大防,字微仲,仁宗天聖五年(1027)出生。皇祐元年(1049),時年23歲的他進士及第。翻看其此後的履歷表,可以發現他入仕後一帆風順。呂大防先從陝西的縣級衙門起步,歷經主簿、知縣的官職,到英宗朝一度進入中央監察機關的御史台供職。神宗登基後,他由負責河北民政財經的轉運副使再次上調京城,出任承擔草擬天子詔書的知制誥之職,以後又做過許多地方官,包括華州(今陝西華縣)和秦州(今甘肅天水市)的知州、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市)的知府等,加銜至龍圖閣直學士。
呂大防在政壇的真正崛起,則始於哲宗時期,這已是他所遇的第四代皇帝。當年神宗駕崩後,由於哲宗年幼即位,遂由高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年邁的司馬光奉詔入朝主政之際,呂大防也被提拔為翰林學士兼京師開封府的知府,受到了重用。時隔不到一年,他就升遷為中書侍郎,也就是副宰相,並加封汲國公,成為宰執大臣。再轉過兩年,即元祐三年(1088),他終於登上宰相之位,與元老重臣文彥博、已故宰相呂夷簡之子呂公著、范仲淹之子范純仁共同主政。
在當政期間,呂大防等幾位大臣繼承故相司馬光的主張,認為以往的變法擾亂了人心,因而一味恢復舊制。由此,這一班人以後被稱為“元祐老臣”,支持者譽之為老成持重,反對者呼之為因循守舊。於是,圍繞如何看待變法而再度掀起黨爭,也為隨後埋下了隱患。
呂大防長得身材高大,相貌方正,聲若洪鐘,有一種“偉然”之氣,不能不令人肅然起敬。說到他的脾性,是沉毅厚重。在相位上,他往往持重寡言,遇到有人以私事干政時,他總是正襟危坐,一言不發,常常令對方無趣退下,於是被當時人稱為“鐵蛤蜊”。
呂大防權位已極,不過卻從不擺譜,恪守的就是一個“禮”字。一次,其兄呂大忠從外地卸任回京,哥兒倆在相府見面,他的夫人也在婢女的攙扶下來到廳堂下,要給自家大伯施拜謁禮,呂大忠連忙說:宰相夫人不須拜禮。呂大防打發婢女退下,讓夫人在烈日下施完家禮才離去。當日,還有一位副宰相安燾的父親來看兒子,安燾竟與自己的夫人安然坐在主位上接待老父。兩廂相較,自然分出了品行的高下。消息傳出,士大夫們皆為呂丞相的得體行為所嘆服。
呂大防在相位上將近八年之久,直至高太皇太后駕崩後。哲宗親政的紹聖元年(1094)三月間,呂大防以山陵使的身份才主持完畢老太后的國葬,便被下詔免去相位,到地方衙門就職。要說哲宗天子重拾先帝的變法旗幟,當然是不會原諒“元祐老臣”們的作為,而“一朝天子一朝臣”法則也鼓勵著反對派搶班奪權,巴不得將掌權者趕出中書要地。
若總結呂大防為政的表現,可以概括這樣幾句:忠心耿耿,恪盡職守,敢擔責任,不植朋黨。用《宋史》本傳的話說,他還不以權謀私,無意為自己邀名樹譽,有怨不推,有恩不攬,“立朝挺挺”,之所以如此,乃在於樸厚耿直的天性使然。
呂大防還幹了件積德的事:他罷相來到桑梓之地的永興軍(治所在今陝西西安市)任職時,屬下醴泉縣(今陝西禮泉縣)一大戶因分家產訴諸公堂,意外牽扯出收藏的唐明皇頭骨。民間盛傳誰擁有此物誰家就會大富大貴,他當然不會將這顆皇帝的頭骨剖成幾塊判給幾兄弟,只是下令予以沒收,再葬於泰陵之下。唐玄宗若地下有知,一定感激呂氏的仁厚。
以後,呂大防又到幾個地方衙門賦閒,但貶謫的意義大於實際職權。紹聖四年(1097),他再度被貶為團練副使,安置到嶺南的循州(今廣東龍川縣以西)監管居住。當走到途中的信豐縣(今江西信豐縣)時,心力交瘁的呂大防終於染上重病,他對陪侍的兒子說:我不能再南行了,我死後你就可以返鄉,我家還能保有遺種。於是,他就此撒手人寰,享年71歲。不久,在其兄呂大忠的乞求下,朝廷才允許家人將他的遺體運回藍田下葬。
呂芸閣的功夫
呂大臨,字與叔,號芸閣,生於慶曆二年(1042),卒於元祐五年(1090),也就是只活了48歲有餘。在藍田呂家的六兄弟中,唯有呂大臨沒有功名頭銜,要說他最笨,肯定是無人相信,因為論學問屬他最突出。但是,他卻很早就走上了一條寂寞的道路,以治學自娛,而遠離了火熱喧囂的科場。
呂大臨追隨並深受張載思想的影響就不必說了,他還娶了老師自家兄弟張戩之女為妻,足見其以橫渠先生的關學繼承人自許。張載亡故後,他又東出潼關赴程頤門下繼續深造,因此學貫古今,遂與謝良佐、游酢、楊時並稱程門“四先生”。呂大臨一生致力學術研究,通三墳五典,尤喜古禮,終以精通三禮而名揚天下,著有《禮記傳》、《大學解》、《中庸解》等經學著述,享譽學林。程顥稱其學問“深潛縝密”,朱熹也承認其成就高於同輩諸家。
一個學者要是真的在學問上下大工夫,而心無旁騖,就沒有走不通的路,呂大臨便是這樣一個典型。泛濫經學之外,他又探究起諸般古器物背後的東西。關中自古帝王都,傳世下來的鐘鼎、碑石之類的物件,散見於民間,不僅宮廷、達官貴人喜好收藏,就連平頭百姓家裡也不稀見,有拿西周青銅盤餵豬的,有用春秋鼎儲物的,還有將秦漢碑石墊炕的。真是暴殄天物啊!誰又能意識到這些古物蘊藏的歷史信息與價值?好在當年有幾位學人獨具慧眼,注意到古物的研究意義,其中就包括呂大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