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
是年九月中,元昊的一位堂叔趙山遇派人到金明寨(位於今陝西安塞縣東南,延安市以北)請降。據來人說,元昊不久前召集境內部族首領聚會,商議分兵三路伐宋,凡有人提出異議,立即遭到殺戮。趙山遇因曾數次勸諫過元昊,懼怕被殺,所以打算歸降朝廷,並願意提供西夏內情。隨之,趙山遇又與駐守金明寨的守將李士彬約定,由他率妻兒親屬數十口及所屬部落來歸,並將自己積存多年的大量珍寶寄放在李士彬處。
然而,當西夏降將舉族抵達保安軍(今陝西志丹縣)時,該區域最高軍政長官的延州知州郭勸卻狐疑不敢接受。李士彬看到上司態度消極,也改變了主意,他為了私吞貴重的寶貨,竟背信棄義地否認了與對方的協議。郭勸隨即傳令沿邊守軍不許擅自接受西夏降人,又向朝廷上奏反映了處理意見。於是,天子降詔陝北各地,如遇到趙山遇手下的人,當即令其返回,以免影響邊境安寧。接到詔書後,郭勸便要遣返來人。此時,趙山遇告訴這位朝廷知州,自己出降前曾遭到許多親屬的反對,母親為了不至於拖累他,竟讓兒子燒死了自己,所以他無論如何不能返回。但是,郭勸等人懼怕生事,又不願相信元昊會撕毀數十年的議和條款,所以冷酷地拒絕了降人的懇求,最終還是派軍隊將他們押送出境。當趙山遇及家人被遞解到西夏境內後,元昊率騎兵趕來,一陣亂箭將出逃者射殺。
正所謂“天無二日,地無二主”。以往藩臣騷擾邊疆,甚至於燒殺搶掠,朝廷尚能容忍,以寬厚的態度對待這些不知禮義的戎狄,而其一旦自命天子,便是對本朝權威的對抗,自然就無法再寬恕下去。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朝廷與西夏的政治衝突既然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剩下的解決辦法唯有一條,就是武力對付。
宋廷得到元昊稱帝的確切消息後,立即做出了強硬的表示:首先,任命三司使夏竦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市)兼永興軍路都部署,吏部侍郎范雍為延州知州兼鄜延路都部署及鄜延、環慶路經略安撫使,同時授予夏、范兩位文臣節度使頭銜,令他們二人分別負責陝西地區的防務;其次,向陝西和河東地區下詔,斷絕沿邊與党項的邊境貿易;再其次,向各地詔告搜捕西夏間諜,有捕獲一人者賞錢十萬;最後,授予吐蕃大首領唃廝羅節度使官銜,賞賜財物,以動員其對元昊用兵。
第二年六月,宋仁宗再向天下傳詔張榜,宣布削除元昊一切官爵,並招募人刺殺元昊,如有人能獻其首級者,即授予定難軍節度使之位;西夏境內各族首領有能歸順者,也予以推恩獎賞。看到這一詔書的文字內容,不知葬送了趙山遇舉族性命的官員作何感想。
就在元昊公開反宋之前,劉平已從河北調往西北,出任環慶路副都部署。當年年底,朝廷因備戰需要,又改任他為鄜延路副都部署,兼鄜延、環慶路安撫副使,加銜由防禦使提升為正五品的觀察使,駐守延州(今陝西延安市)至慶州(今甘肅慶陽市)一線。翌年,再兼任管勾涇原路兵馬,管軍頭銜升為侍衛步軍副都指揮使,加銜則提升為靜江軍節度觀察留後。這還要說,步軍副都指揮使是三衙中的侍衛步軍司的副統帥,北宋歷史上從未有過文官出身者擔任此職,唯有劉平一人而已;而節度觀察留後則僅次於節度使,屬正四品,通常加授高級將官。更值得關注的是,劉平一人身兼鄜延、環慶、涇原三路將職,是朝廷御夏四路防區最有實權的武將。就此而言,劉平的確成為當世轉換武職的儒將中地位最顯赫者,前後與其有類似經歷的人還沒有一位獲此殊榮,包括同時代戰績超過他的良將張亢。
在此期間,劉平根據多年的帶兵經驗,針對敵我態勢數次提出攻防對策,《宋史》本傳保留了其中的一段文字,扼要如下:
党項割據以來,雖曾稱藩臣,但占據疆土,坐擁蕃漢民戶,蓄甲治兵,窺視內地,朝廷不得不在鄜延、環慶、涇原、秦鳳四路嚴加防備。
如今元昊在位,政刑慘酷,眾叛親離,又與西面土蕃唃廝羅部結怨,此乃天亡之機。臣聞寇不可輕,敵不可縱。一旦党項西與唃廝羅結盟,北與契丹聯合,則何以應對?
現元昊勢力未強,若乘此集中四路兵馬,加上蕃漢弓箭手,可得精兵二十萬,三倍於敵,分兵兩道,不出一月,可收復橫山(即今天陝北的橫山山脈,原名白於山,位於今陝西定邊、靖邊以南,吳旗、志丹、安塞、子長以北)高地。再遣使招撫唃廝羅部,以壓迫元昊。然後從河東北部渡河西進,分化其控制的其他部族,削弱其實力。最後以大軍出征,元昊只能逃竄為窮寇,何能為患!
另外,西夏境地不產五穀,每歲糧秣,取自於洪、宥州(今陝西定邊、靖邊之間)。而當地羌人驍勇善戰,党項恃此以壯聲勢。我若取得此處,可以橫山為界,依高據險,下瞰沙漠,屯兵鎮守,擁有天險。
但他的建議卻未見回音,大概違背了本朝太宗以來奉行的用兵原則,即寧肯分兵把守,也不願集中軍力,其宗旨是防範將帥擅權。
劉平雖說是本朝科舉文臣出身的大將,且地位頗高,但依當時慣例,只能出任文官主帥的副手,這就是宋仁宗朝“以文馭武”治軍原則的產物。他自轉為武官身份後,便不能真正獨當一面,所以無論是在陝西還是河北,總是只能做副都部署的原因所在。當日他的頂頭上司是剛從內地調來的文臣范雍,他的行動必須服從哪怕是沒有沙場經驗的書生調遣。對此,劉平即使不服,也無可奈何。
然而,當西夏降將舉族抵達保安軍(今陝西志丹縣)時,該區域最高軍政長官的延州知州郭勸卻狐疑不敢接受。李士彬看到上司態度消極,也改變了主意,他為了私吞貴重的寶貨,竟背信棄義地否認了與對方的協議。郭勸隨即傳令沿邊守軍不許擅自接受西夏降人,又向朝廷上奏反映了處理意見。於是,天子降詔陝北各地,如遇到趙山遇手下的人,當即令其返回,以免影響邊境安寧。接到詔書後,郭勸便要遣返來人。此時,趙山遇告訴這位朝廷知州,自己出降前曾遭到許多親屬的反對,母親為了不至於拖累他,竟讓兒子燒死了自己,所以他無論如何不能返回。但是,郭勸等人懼怕生事,又不願相信元昊會撕毀數十年的議和條款,所以冷酷地拒絕了降人的懇求,最終還是派軍隊將他們押送出境。當趙山遇及家人被遞解到西夏境內後,元昊率騎兵趕來,一陣亂箭將出逃者射殺。
正所謂“天無二日,地無二主”。以往藩臣騷擾邊疆,甚至於燒殺搶掠,朝廷尚能容忍,以寬厚的態度對待這些不知禮義的戎狄,而其一旦自命天子,便是對本朝權威的對抗,自然就無法再寬恕下去。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朝廷與西夏的政治衝突既然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剩下的解決辦法唯有一條,就是武力對付。
宋廷得到元昊稱帝的確切消息後,立即做出了強硬的表示:首先,任命三司使夏竦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市)兼永興軍路都部署,吏部侍郎范雍為延州知州兼鄜延路都部署及鄜延、環慶路經略安撫使,同時授予夏、范兩位文臣節度使頭銜,令他們二人分別負責陝西地區的防務;其次,向陝西和河東地區下詔,斷絕沿邊與党項的邊境貿易;再其次,向各地詔告搜捕西夏間諜,有捕獲一人者賞錢十萬;最後,授予吐蕃大首領唃廝羅節度使官銜,賞賜財物,以動員其對元昊用兵。
第二年六月,宋仁宗再向天下傳詔張榜,宣布削除元昊一切官爵,並招募人刺殺元昊,如有人能獻其首級者,即授予定難軍節度使之位;西夏境內各族首領有能歸順者,也予以推恩獎賞。看到這一詔書的文字內容,不知葬送了趙山遇舉族性命的官員作何感想。
就在元昊公開反宋之前,劉平已從河北調往西北,出任環慶路副都部署。當年年底,朝廷因備戰需要,又改任他為鄜延路副都部署,兼鄜延、環慶路安撫副使,加銜由防禦使提升為正五品的觀察使,駐守延州(今陝西延安市)至慶州(今甘肅慶陽市)一線。翌年,再兼任管勾涇原路兵馬,管軍頭銜升為侍衛步軍副都指揮使,加銜則提升為靜江軍節度觀察留後。這還要說,步軍副都指揮使是三衙中的侍衛步軍司的副統帥,北宋歷史上從未有過文官出身者擔任此職,唯有劉平一人而已;而節度觀察留後則僅次於節度使,屬正四品,通常加授高級將官。更值得關注的是,劉平一人身兼鄜延、環慶、涇原三路將職,是朝廷御夏四路防區最有實權的武將。就此而言,劉平的確成為當世轉換武職的儒將中地位最顯赫者,前後與其有類似經歷的人還沒有一位獲此殊榮,包括同時代戰績超過他的良將張亢。
在此期間,劉平根據多年的帶兵經驗,針對敵我態勢數次提出攻防對策,《宋史》本傳保留了其中的一段文字,扼要如下:
党項割據以來,雖曾稱藩臣,但占據疆土,坐擁蕃漢民戶,蓄甲治兵,窺視內地,朝廷不得不在鄜延、環慶、涇原、秦鳳四路嚴加防備。
如今元昊在位,政刑慘酷,眾叛親離,又與西面土蕃唃廝羅部結怨,此乃天亡之機。臣聞寇不可輕,敵不可縱。一旦党項西與唃廝羅結盟,北與契丹聯合,則何以應對?
現元昊勢力未強,若乘此集中四路兵馬,加上蕃漢弓箭手,可得精兵二十萬,三倍於敵,分兵兩道,不出一月,可收復橫山(即今天陝北的橫山山脈,原名白於山,位於今陝西定邊、靖邊以南,吳旗、志丹、安塞、子長以北)高地。再遣使招撫唃廝羅部,以壓迫元昊。然後從河東北部渡河西進,分化其控制的其他部族,削弱其實力。最後以大軍出征,元昊只能逃竄為窮寇,何能為患!
另外,西夏境地不產五穀,每歲糧秣,取自於洪、宥州(今陝西定邊、靖邊之間)。而當地羌人驍勇善戰,党項恃此以壯聲勢。我若取得此處,可以橫山為界,依高據險,下瞰沙漠,屯兵鎮守,擁有天險。
但他的建議卻未見回音,大概違背了本朝太宗以來奉行的用兵原則,即寧肯分兵把守,也不願集中軍力,其宗旨是防範將帥擅權。
劉平雖說是本朝科舉文臣出身的大將,且地位頗高,但依當時慣例,只能出任文官主帥的副手,這就是宋仁宗朝“以文馭武”治軍原則的產物。他自轉為武官身份後,便不能真正獨當一面,所以無論是在陝西還是河北,總是只能做副都部署的原因所在。當日他的頂頭上司是剛從內地調來的文臣范雍,他的行動必須服從哪怕是沒有沙場經驗的書生調遣。對此,劉平即使不服,也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