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頁
而姜璃乍一聽這消息,就有點發懵,景帝,景帝駕崩了?她先被這消息震住了,過了片刻才反應到這因景帝駕崩產生的後續問題。
可是姜璃想到的卻和項墨完全不同。
她想到的是她的皇姨母該傷心了,還有姜纘登基之事不知道能不能順利,還有,她是不是應該回京奔喪呢?其實過去這些年,景帝待她都是很不錯的。
姜璃心緒複雜之間,就感覺到了有人在握著自己的手,一陣一陣的熱量傳來,她回過神來看項墨,見他溫和的看著自己,心裡突然就有些酸楚,道:「以墨,我想起了皇姨母,不知道她此時怎麼樣。」
她以前懂不得那麼真切,可是和項墨在一起之後,回想以前的一點一滴,才感覺到皇姨母的不易,十幾歲被迫嫁入皇宮,雖得皇帝寵愛,卻幾十年被項皇后視為眼中釘,以前更有袁太后,德妃等人的各種算計。
想她對自己都這麼好,不過就是因為對幼妹嶺南王妃的移情作用,就知她是一個怎樣重情之人,就算以後身為太后,又能如何呢?
項墨看著她的樣子,猶豫了下,終究還是不顧自己還未換了外面的衣衫就拉了她入懷,安慰道:「阿璃,她要考慮的事情很多,她還有兒孫,她的兒子將會是大齊的皇帝,她將是大齊的皇太后,所以,她雖然會難過卻不會讓難過占據太多的位置。」
第187章 錯誤決定
姜璃明白,她更不想在此時還要讓項墨為她的小情緒費神,在他的懷裡埋了一陣,就抬頭道:「嗯,是的。希望太子殿下以後會是個好皇帝。阿墨哥,那我們西夏要去人京都祭奠嗎?玉陽是不是要回去?」
項墨摸摸她的頭髮,略微點了點頭,道:「是,玉陽公主是肯定要回京的。而且大齊歷來的規矩都是皇帝大行之後,藩王如不是病得爬不起來了要世子代行,都是要進京祭奠的,所以父王怕也是要去京都一趟的。我已經把消息傳給父王,他收到必然會趕回王城,阿璃,現在從西夏去京都的路上並不太平,這次你就不要回去了。」
除了西夏天災,四處陝西那邊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這一路上都有不少難民,除了那些□□的流民土匪,恐怕還有他國之人暗中做手腳,就是他父王,其實他都覺得不應該去京都,此時該尋個藉口推辭了去。只是他和他父王不親近,兩人又都是意志堅定之人,並不需聽對方之言。
姜璃點頭,道:「嗯,我哪裡也不去,會留在慶州城等你回來。」此時她半點不想讓項墨為他分心。
項墨聽言心裡就又是軟的不行,恨不得立即就摟了她好好親熱一番,可是他卻嫌棄自己從外面回來帶的一身沙塵,遂克制的低頭親了親她,放了她到一旁,讓她先歇息一陣,便起身去沐浴更衣。
這日後項墨並沒有立即就出發去靈州城,因著景帝的駕崩,他找姬王妃談過,讓她先安排玉陽公主回京事宜,等西夏王回來一道出發。因世道不太平,要儘量安排得低調,不能有絲毫奢靡之風引人覬覦。
姬王妃是土生土長的西夏貴女,對大齊的皇帝,說實話,並沒有多少尊敬之意,西夏的世家也好百姓也好,大多都是不同程度的只認西夏王而不認大齊皇帝的。
所以姬王妃聽說景帝駕崩一事,並無特別大的震動,只是皺眉道:「此時到處都是不太平,現在回京都可不是好選擇。」
她倒不是關心玉陽公主,只是萬一玉陽公主路上出了什麼事,豈不是添亂,而且此時的西夏有西夏王項琮在,總能鎮住一些人心,否則所有的事情就都得項墨來承擔。
項墨搖頭道:「此事怕攔不住公主。至於父王,他自有他的考量。」
他抬眼看了一眼自己的母親道,「母妃也可以勸勸他。」
姬王妃心裡就是一堵,自趙側妃一事後,她極少和項琮私下交流,勸他一說,實無可能,因為她知道,她去勸也不過是自取其辱罷了。
項墨看姬王妃臉色有點難看,便轉開話題道:「母妃,阿璃這幾年未有身孕一事,是因我的功法原因,無關阿璃事,此事也已解決。只是我不日就要去靈州,不知何時歸來。陛下駕崩,西夏王府畢竟在大齊舉足輕重,此次天災**,若是再和西域作戰,必要請大齊撥糧草,所以母妃不要在國孝一年期內跟阿璃提什麼納側妃一事了。」
姬王妃臉色就是一滯,她和項墨也不親近,項墨從不會跟她說個人之事,就算是她問了,他也不會給任何解釋,今日卻是難得的跟她說了這一番話,是怕她犯糊塗在國孝期間給他塞女人,她這個母親在他眼裡,有這麼糊塗?
可是守國孝一年不能納側妃,項墨又要東奔西跑,那真要等姜璃孩子出世,玉陽公主的兒子怕是都能跑了,而且誰能保證姜璃就一定能生兒子?要她說,納了側妃,再收幾個姬妾,廣開枝葉才是正經,不然兒子整天北征西戰,她這心也是懸的跟什麼似的。
她此時倒是忘了,當年她是如何痛恨項琮納了趙氏女為側妃一事了。很多人大抵如此,身份變了,那想法要求自然也會不同,不過是貼切自己需要調整而已,有時候甚至連自己都是無意識的。
不過多次交鋒,姬王妃在對待項墨的事情上也學聰明了,況且現在爭執這個有什麼用?已經是國孝了,口舌上占了上風也不能讓兒子納側妃,而且她不覺得跟兒子交流,就能滿足了自己的心愿。
可是姜璃想到的卻和項墨完全不同。
她想到的是她的皇姨母該傷心了,還有姜纘登基之事不知道能不能順利,還有,她是不是應該回京奔喪呢?其實過去這些年,景帝待她都是很不錯的。
姜璃心緒複雜之間,就感覺到了有人在握著自己的手,一陣一陣的熱量傳來,她回過神來看項墨,見他溫和的看著自己,心裡突然就有些酸楚,道:「以墨,我想起了皇姨母,不知道她此時怎麼樣。」
她以前懂不得那麼真切,可是和項墨在一起之後,回想以前的一點一滴,才感覺到皇姨母的不易,十幾歲被迫嫁入皇宮,雖得皇帝寵愛,卻幾十年被項皇后視為眼中釘,以前更有袁太后,德妃等人的各種算計。
想她對自己都這麼好,不過就是因為對幼妹嶺南王妃的移情作用,就知她是一個怎樣重情之人,就算以後身為太后,又能如何呢?
項墨看著她的樣子,猶豫了下,終究還是不顧自己還未換了外面的衣衫就拉了她入懷,安慰道:「阿璃,她要考慮的事情很多,她還有兒孫,她的兒子將會是大齊的皇帝,她將是大齊的皇太后,所以,她雖然會難過卻不會讓難過占據太多的位置。」
第187章 錯誤決定
姜璃明白,她更不想在此時還要讓項墨為她的小情緒費神,在他的懷裡埋了一陣,就抬頭道:「嗯,是的。希望太子殿下以後會是個好皇帝。阿墨哥,那我們西夏要去人京都祭奠嗎?玉陽是不是要回去?」
項墨摸摸她的頭髮,略微點了點頭,道:「是,玉陽公主是肯定要回京的。而且大齊歷來的規矩都是皇帝大行之後,藩王如不是病得爬不起來了要世子代行,都是要進京祭奠的,所以父王怕也是要去京都一趟的。我已經把消息傳給父王,他收到必然會趕回王城,阿璃,現在從西夏去京都的路上並不太平,這次你就不要回去了。」
除了西夏天災,四處陝西那邊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這一路上都有不少難民,除了那些□□的流民土匪,恐怕還有他國之人暗中做手腳,就是他父王,其實他都覺得不應該去京都,此時該尋個藉口推辭了去。只是他和他父王不親近,兩人又都是意志堅定之人,並不需聽對方之言。
姜璃點頭,道:「嗯,我哪裡也不去,會留在慶州城等你回來。」此時她半點不想讓項墨為他分心。
項墨聽言心裡就又是軟的不行,恨不得立即就摟了她好好親熱一番,可是他卻嫌棄自己從外面回來帶的一身沙塵,遂克制的低頭親了親她,放了她到一旁,讓她先歇息一陣,便起身去沐浴更衣。
這日後項墨並沒有立即就出發去靈州城,因著景帝的駕崩,他找姬王妃談過,讓她先安排玉陽公主回京事宜,等西夏王回來一道出發。因世道不太平,要儘量安排得低調,不能有絲毫奢靡之風引人覬覦。
姬王妃是土生土長的西夏貴女,對大齊的皇帝,說實話,並沒有多少尊敬之意,西夏的世家也好百姓也好,大多都是不同程度的只認西夏王而不認大齊皇帝的。
所以姬王妃聽說景帝駕崩一事,並無特別大的震動,只是皺眉道:「此時到處都是不太平,現在回京都可不是好選擇。」
她倒不是關心玉陽公主,只是萬一玉陽公主路上出了什麼事,豈不是添亂,而且此時的西夏有西夏王項琮在,總能鎮住一些人心,否則所有的事情就都得項墨來承擔。
項墨搖頭道:「此事怕攔不住公主。至於父王,他自有他的考量。」
他抬眼看了一眼自己的母親道,「母妃也可以勸勸他。」
姬王妃心裡就是一堵,自趙側妃一事後,她極少和項琮私下交流,勸他一說,實無可能,因為她知道,她去勸也不過是自取其辱罷了。
項墨看姬王妃臉色有點難看,便轉開話題道:「母妃,阿璃這幾年未有身孕一事,是因我的功法原因,無關阿璃事,此事也已解決。只是我不日就要去靈州,不知何時歸來。陛下駕崩,西夏王府畢竟在大齊舉足輕重,此次天災**,若是再和西域作戰,必要請大齊撥糧草,所以母妃不要在國孝一年期內跟阿璃提什麼納側妃一事了。」
姬王妃臉色就是一滯,她和項墨也不親近,項墨從不會跟她說個人之事,就算是她問了,他也不會給任何解釋,今日卻是難得的跟她說了這一番話,是怕她犯糊塗在國孝期間給他塞女人,她這個母親在他眼裡,有這麼糊塗?
可是守國孝一年不能納側妃,項墨又要東奔西跑,那真要等姜璃孩子出世,玉陽公主的兒子怕是都能跑了,而且誰能保證姜璃就一定能生兒子?要她說,納了側妃,再收幾個姬妾,廣開枝葉才是正經,不然兒子整天北征西戰,她這心也是懸的跟什麼似的。
她此時倒是忘了,當年她是如何痛恨項琮納了趙氏女為側妃一事了。很多人大抵如此,身份變了,那想法要求自然也會不同,不過是貼切自己需要調整而已,有時候甚至連自己都是無意識的。
不過多次交鋒,姬王妃在對待項墨的事情上也學聰明了,況且現在爭執這個有什麼用?已經是國孝了,口舌上占了上風也不能讓兒子納側妃,而且她不覺得跟兒子交流,就能滿足了自己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