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頁
如今全都有了。
什麼都有了,不過是丈夫將國放在了她前頭,日後後宮佳麗三千,也定會有人比她更得寵愛。
但她才是皇后,是太子的母親,是未來的太后。
她馬上就要得到一切,除了丈夫的寵愛。王府妾侍不少,丈夫早就不是她一個人的了。只是她有王妃身份,又有兒女護航,所以王爺不曾虧待她輕視她。
丈夫已不是她一人的,哪怕是他做了皇帝,她也並沒有失去什麼。但丈夫成了帝王,她卻瞬間擁有了太多太多她以前所奢望的。
想著,王妃眼裡的失落,心底的空蕩,已被這念頭塞滿,十分知足。圍著個男人轉又算得了什麼,她想要的絕不是丈夫的長相廝守。
小郡主抬頭看著母親,不知道為什麼剛才還有些憂心的臉,現在已展顏,像是很開心的模樣。不過母親開心就好,何必想是什麼讓她這樣開心呢。
永王請他們二人入座,讓人奉了茶,便問,“那南面局勢如何?”
許廣答道,“孫將軍勢如破竹,約莫還剩三四人負隅頑抗,不願歸順,因此孫將軍已領兵征討,承諾一個月內,定會平定南方。王爺可以安心登基,不必擔心那邊的形勢。”
永王笑道,“你們都是王佐之才,本王定要好好封賞。”
到底是封什麼官,兩人都沒問,只是謝恩。謝崇華見永王心情愉悅,又想到方才那事王爺並不知,這才說道,“記得我們剛起兵時,形勢艱難,處處驚險,如今總算是安定下來了。”
永王也有感慨,“登陸利安,銘城圍困,本王記憶尤深。曾想過興許會死,但幸而有你們鼎力相助,本王才能平定天下,除去jian臣。”
“那都是因為王爺心繫天下百姓,也是百姓之福。”謝崇華又道,“當年我們起兵,勢單力薄,因此寬待各地來投奔我們的士兵,除了對進城後不許掠奪燒殺的軍規,似乎也沒定什麼其他規矩。”
永王笑道,“這也是當年謝參軍所提議的——令之以文。”
謝崇華笑笑,“的確是下官所提,只是當時怕軍心不定,所以對他們特別寬容。因此用了懷柔政策。但如今王爺已平定天下,那些仗著王爺威嚴的部下卻還是不管束,卻怕百姓會有怨言。”
永王忙問道,“請說。”
“令之以文,齊之以武。要想齊家治國平天下,便不能讓他們自我縱容,否則百萬大軍軍紀渙散,百姓會苦不堪言,也有損王爺您的名聲。自古外戚干政不少,但像厲太師這樣剛奪政權就被驅趕的,卻並不多,除去藩王起兵,還有不少百姓各地起義。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他不得民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百姓便是那濤濤大水了。”
許廣在旁靜聽,字字都沒駁永王面子,繞開了永王最不想聽的事,又將自己要說的都說了,無怪乎當初能那麼快地說服祁王援兵相救。
永王聽後的確沒有一絲不舒服,更何況他已十分倚賴謝崇華,他的建議十有八丨九都是利國利民,更是忠心為自己著想,說他有王佐之才,並沒有半分虛假,“謝參軍說的是,令之以文,齊之以武,軍有軍規,不能讓他們縱容。兵部尚書一職,就暫且由謝大人代管吧。”
“王爺厚愛,不勝感激。”謝崇華拜謝,又道,“只是下官有個更合適的人選,不知王爺可還記得。”
永王和他共事久了,倒也猜出來,笑問,“可是宋大人?”
謝崇華笑道,“王爺英明。”
若是別人永王就要黑臉責罵這舉薦得避嫌,但換成這人,永王也是服氣,“宋大人本來也是兵部尚書,被厲太師奪了職,如今算是官復原職,你就代勞轉告吧,反正……你也是要去宋府的。”
謝崇華聞聲,知道永王體恤,也沒推辭,起身告辭。
永王本想等他走了和許廣說會話,卻見他也要跟上前,微微一頓,叫住了他,“謝大人要去見恩師,你去做什麼。”
許廣這才停步,折了回去。永王看了他幾眼,這才發現好像這唯一的好友跟自己已經疏遠,更親近謝崇華了。隱隱有些嫉妒,“本王有些事想要問你。”
“王爺請說。”
“可有厲太師的下落?”
“沒有,有探子回報他路過利安,但是我帶人過去,只抓到他的隨從,他卻不知所蹤。”
“那探子在何處?”
“已全死在牢中。”
“全死了?”
什麼都有了,不過是丈夫將國放在了她前頭,日後後宮佳麗三千,也定會有人比她更得寵愛。
但她才是皇后,是太子的母親,是未來的太后。
她馬上就要得到一切,除了丈夫的寵愛。王府妾侍不少,丈夫早就不是她一個人的了。只是她有王妃身份,又有兒女護航,所以王爺不曾虧待她輕視她。
丈夫已不是她一人的,哪怕是他做了皇帝,她也並沒有失去什麼。但丈夫成了帝王,她卻瞬間擁有了太多太多她以前所奢望的。
想著,王妃眼裡的失落,心底的空蕩,已被這念頭塞滿,十分知足。圍著個男人轉又算得了什麼,她想要的絕不是丈夫的長相廝守。
小郡主抬頭看著母親,不知道為什麼剛才還有些憂心的臉,現在已展顏,像是很開心的模樣。不過母親開心就好,何必想是什麼讓她這樣開心呢。
永王請他們二人入座,讓人奉了茶,便問,“那南面局勢如何?”
許廣答道,“孫將軍勢如破竹,約莫還剩三四人負隅頑抗,不願歸順,因此孫將軍已領兵征討,承諾一個月內,定會平定南方。王爺可以安心登基,不必擔心那邊的形勢。”
永王笑道,“你們都是王佐之才,本王定要好好封賞。”
到底是封什麼官,兩人都沒問,只是謝恩。謝崇華見永王心情愉悅,又想到方才那事王爺並不知,這才說道,“記得我們剛起兵時,形勢艱難,處處驚險,如今總算是安定下來了。”
永王也有感慨,“登陸利安,銘城圍困,本王記憶尤深。曾想過興許會死,但幸而有你們鼎力相助,本王才能平定天下,除去jian臣。”
“那都是因為王爺心繫天下百姓,也是百姓之福。”謝崇華又道,“當年我們起兵,勢單力薄,因此寬待各地來投奔我們的士兵,除了對進城後不許掠奪燒殺的軍規,似乎也沒定什麼其他規矩。”
永王笑道,“這也是當年謝參軍所提議的——令之以文。”
謝崇華笑笑,“的確是下官所提,只是當時怕軍心不定,所以對他們特別寬容。因此用了懷柔政策。但如今王爺已平定天下,那些仗著王爺威嚴的部下卻還是不管束,卻怕百姓會有怨言。”
永王忙問道,“請說。”
“令之以文,齊之以武。要想齊家治國平天下,便不能讓他們自我縱容,否則百萬大軍軍紀渙散,百姓會苦不堪言,也有損王爺您的名聲。自古外戚干政不少,但像厲太師這樣剛奪政權就被驅趕的,卻並不多,除去藩王起兵,還有不少百姓各地起義。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他不得民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百姓便是那濤濤大水了。”
許廣在旁靜聽,字字都沒駁永王面子,繞開了永王最不想聽的事,又將自己要說的都說了,無怪乎當初能那麼快地說服祁王援兵相救。
永王聽後的確沒有一絲不舒服,更何況他已十分倚賴謝崇華,他的建議十有八丨九都是利國利民,更是忠心為自己著想,說他有王佐之才,並沒有半分虛假,“謝參軍說的是,令之以文,齊之以武,軍有軍規,不能讓他們縱容。兵部尚書一職,就暫且由謝大人代管吧。”
“王爺厚愛,不勝感激。”謝崇華拜謝,又道,“只是下官有個更合適的人選,不知王爺可還記得。”
永王和他共事久了,倒也猜出來,笑問,“可是宋大人?”
謝崇華笑道,“王爺英明。”
若是別人永王就要黑臉責罵這舉薦得避嫌,但換成這人,永王也是服氣,“宋大人本來也是兵部尚書,被厲太師奪了職,如今算是官復原職,你就代勞轉告吧,反正……你也是要去宋府的。”
謝崇華聞聲,知道永王體恤,也沒推辭,起身告辭。
永王本想等他走了和許廣說會話,卻見他也要跟上前,微微一頓,叫住了他,“謝大人要去見恩師,你去做什麼。”
許廣這才停步,折了回去。永王看了他幾眼,這才發現好像這唯一的好友跟自己已經疏遠,更親近謝崇華了。隱隱有些嫉妒,“本王有些事想要問你。”
“王爺請說。”
“可有厲太師的下落?”
“沒有,有探子回報他路過利安,但是我帶人過去,只抓到他的隨從,他卻不知所蹤。”
“那探子在何處?”
“已全死在牢中。”
“全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