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京城那邊因為管的嚴格,加上滿蒙八旗姑娘帶動,漢家女子外出活動的風氣很明顯地增高了一些,尤其是農戶家的姑娘,放開腳大方地做活兒不要太方便。

  可是江南之地畢竟是漢家文風鼎盛、天高皇帝遠的地方。文人們認為他們必須堅持先人們留下來的“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等等政治倫理道德,就和女子的裹腳一樣,都是一種漢家的文化傳統不能輕易改動。

  尤其是被他們眼裡的“韃子皇帝”強令家裡的女子禁止裹腳,多多出門等等,更是激起了他們的逆反心理,好像家裡的姑娘不和前朝時期一樣的做派,就是和韃子皇帝、滿人朝廷妥協低頭了一樣。

  這種情況下江南之地的女子風氣自是沒有大的變化,這讓初初進關,審美愛好和漢家之人大不相同的滿人將士們很不習慣。在他們看來,女子是一個民族、一個家族的母親,男子應該給予一定的尊重,如何能如此約束限制?

  而對於小順治而言,江南之地,他的家鄉,這些乘坐馬車上香遊玩,一身兒短衫襦裙,頭戴釵環邁著小碎步的漢家女子們;這些長袍長發,一口“文言文”官話的漢家男子們;這些無處不在的繁體字,低矮的、古色古香的街道房舍--都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他自己的來歷。

  這不是拍古裝戲的影視城,這是真正的“古代”。而他來到了某一個時空中,一個距離他曾經的時代相差四五百年的時代。

  江南之地所有的一切,都讓走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的小順治有種強烈的時空錯亂的感覺。

  努力調整心情的他根據自己上輩子上的小學,中學,還有他的同學好友們上的軍校、貴族學校,各種現代教程綜合起來編寫了一份大清八旗子弟,包括女娃娃的幼官學、少年學軍事化教學大綱,發到京城給多爾袞,他們這一行人也到了寧波港。

  寧波港,曾經是前面幾個朝代的大港口,明朝中期的嘉靖皇帝因為沿海地區常年遭受倭寇騷擾,實行了海禁政策,寧波港和泉州港等等港口被封,只剩下廣州港。

  後來又因為荷蘭海盜的侵擾,加上在國際貿易中處於絕對順差地位的大明朝被海外大量湧入的白銀導致沿海地區白銀嚴重貶值等問題無法解決,海禁日益嚴厲。

  一直到順治二年朝廷開始大力建設水師,在國內外實行黃金本位兌換制度大力開採和儲備黃金白銀,才是逐步開放東南沿海的港口,包括現在又日漸繁榮起來的寧波港。

  君臣幾個站在龍舟的甲板上,望著前來迎接他們的當地官員,等著船慢慢地停靠。多鐸望著千帆爭渡、萬船揚帆的寧波港,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自從我們實行了黃金本位,規定黃金白銀一比十兌換,那些洋人的反應,真的是讓人看著痛快。”

  鰲拜也很是厭惡洋人,雖然對於他們來說前朝的滅亡有洋人的一份功勞,“如果不是皇上說明白,奴才還真想不到海外洋人如此奸詐陰險。”

  喀蘭圖對此也是咬牙切齒。沒進關前不懂,現在進了關,港口就是他們的了。他們還因為皇上把道理掰碎了揉開了一個字一個字地講清楚而明白了其中的道道,如今再想想他們因為現在海外洋人的貿易體系短期內受到打擊白銀流入減少而沾沾自喜,如何能不憤怒和後怕?

  “明朝時期金銀比價是一比六,而倭國的金銀比價是一比十,歐洲的金銀比價居然是一比十四。如果不實行黃金本位兌換,限制白銀的流入和貶值速度,估計過不了幾年,等他們緩過勁來,我們也會被逼的不得不再次封海。”

  小順治聽著他們的憤怒,忍不住在心裡嘆息。

  “人心追逐利益,天性使然。當年永樂皇帝派鄭和下西洋,隨後並沒有繼續發展海外貿易,連宋朝的造船技術也沒有留下來。而歐洲各國在哥倫布等探險家的帶領下卻是走出了陸地,走上了海洋擴張。”

  “歐洲和美洲的黃金價格昂貴,白銀非常便宜。而明朝都是用銀子,白銀的產量不高流通也不好。然而洋人不光本地產的銀子多,他們還實行重商主義到處殖民搶銀子花銀子。但是我們要思考的是,為何人才濟濟的明朝沒有人意識到這個問題?”

  明朝時期,也有出海的商人,難道全國上下沒有人知道海外的情況?大賢大儒、能人異士代代輩出的大明朝如何沒人知道?就好比他們如何不知道一個國家文官勢大武力弱的危險?如何不知道崇禎皇帝頒布法令給農戶加稅的錯誤?

  他們能真的不知道,洋人把非洲的奴隸和黃金運到歐洲和美洲,把美洲和倭國的白銀運到中國,再把中國這裡的瓷器、絲綢等貨物運到歐洲和美洲高價售賣,這一圈繞下來的暴利?他們真的不知道三者之間巨大的匯率差?

  小順治對此聽到過好幾種說法卻最後都是嘆息,幾位滿人將領模模糊糊地明白卻又想不通。但是他們都非常確認一件事,自己不能犯這樣的錯誤,不能讓這樣的錯誤發生,大清不能繼續前朝的耳目閉塞,內憂外患。

  歐洲殖民者從前朝的表現里看到了巨大的商機,海外商人紛紛湧入中國。中國的大明朝因此獲取了巨額的,占據那個時候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白銀,然後就造成了以白銀為本位的大明中國的白銀急速貶值和嚴重的通貨膨脹。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