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頁
所以汪直這樣的人,註定不適合在京城混,他也可以為了一些目的去向別人妥協,但這依舊無法改變他是一把鋒利刀劍的事實。
刀劍總要對外才能派上最大的用場,這也是唐泛大力支持他前去平倭的原因,對於猖狂的敵人,只有讓更猖狂兇狠的人去,才能制住他們。
聽了他的話,唐泛惟有苦笑:“你還真敢獅子大開口,這兩個問題別說是我了,就算內閣全體通過,也解決不了。自朝廷實行海禁之後,早年那些寶船早就荒廢了,技藝流失不說,工匠也早就不在人世了,就算有錢給你,你也找不到當年造寶船的那些工匠和手藝。”
汪直大喇喇道:“若是容易解決,我找你做作甚?不就是因為難辦麼,若你能辦成,足可證明你就是大明第一能幹的閣臣?”
這都什麼跟什麼,我為甚要證明我是大明第一能幹的什麼什麼?
唐大人禁不住翻了個白眼:“你少來這一套,你這兩個難題,我也解決不了,不過我有點思路,你不妨聽上一聽,若覺得有道理,便可以從此處下手。”
汪直翹著二郎腿,表情有些欠揍:“願聞其詳。”
虧得唐大人涵養好,大家認識這麼多年,熟知他的脾性,也懶得與他計較。
唐泛就道:“你到了寧波之後,先別忙著造船募兵,當務之急,是先弄到錢。”
汪直:“這不是廢話麼?”
唐泛:“……你還聽不聽我說完了?”
汪直見他大有撂下不管的架勢,忙道:“你說你說。”
唐泛送了他一個大白眼,這才道:“首先要摸清江浙的兵力布局,各方勢力,浙江都司指揮使卓浩思是個滑不溜秋的老狐狸,朝廷讓他給你病員,他肯定不樂意將精壯兵力給你,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類得把戲是少不了的,你還得與他鬥智鬥勇一番,不過這人大節不虧,還算能做事,你最好不要徹底與他撕破臉,凡事得有個底線,以後才方便行事,若是將卓浩思換下,繼任者未必會比他更好,反正每個人的小算盤是避免不了的,只要有可取之處,便可爭取合作。”
汪直聽了半天,敢情這是生怕自己去了就跟地方官員鬧翻呢:“我汪某人在你心裡就是這麼沒有器量的人?”
唐泛一看就知道他在想什麼:“你別誤會,我不是對你不放心,你想想,倭寇畢竟非我族類,為何能對我國地形了如指掌,還能攻入紹興城內,這分明是有熟悉地形的人帶路,而且肯定不止一個人。我聽說因為海禁,東南一帶早有商賈與倭寇勾結,互相謀利,由來已久,你此去剿匪,必然會觸及這些人的利益,所以要萬分小心,在情況未明之前,像卓浩思這等可以爭取之人,就不要輕易得罪。”
汪直輕輕點頭,他不是一個聽不進意見的人,對於唐泛,雖然嘴上不說,他心裡還是服氣的。
“所以我要先從這些人身上下手?”
唐泛:“不錯,先將內jian揪出來,不過切記一點,東南富庶,行商者眾,其中更不乏商賈大家,與官府互相聯繫,盤根錯節,這些世家十有八九都有海運生意,有海運生意的,又十有八九與倭寇有聯繫,但他們其中也有分別,有些是不得不與之虛以委蛇的,有些是泥足深陷的,若可爭取的,還是要爭取一下,不必一竿子將其打死,否則你在東南只會更加寸步難行。”
汪直挑眉:“分化拉攏?”
唐泛笑道:“正是這個理兒,還有挑撥離間,不過這些就不必我說了,你汪公公肯定比我更加深諳此道才是!”
汪直:“去你的!還有什麼要交代的沒?沒有老子告辭了!”
有在主人家自稱老子的麼?唐閣老有點無奈,天底下就找不到比汪公公更狂的人了。
不過人家狂也有狂的資本,就算不去寧波,汪直如今在宮中已經是內宮十二監里說得上頭句話的人物了。
當今天子是個記恩不記仇的人,尤其是在寒微時給予他莫大幫助的人,他一個都沒有忘記,包括當年幫忙隱藏過他的行蹤的吳皇后(先帝的第一任皇后,後來因為觸怒萬貴妃被廢),天子登基之後也將她從冷宮裡接出來,以太后的規格侍奉養老,還有處處護著他的懷恩,皇帝也將他從南京召回,如同長輩一般對待,可惜懷恩年事已高,沒過多久就去世了,為此天子還下令為其建祠,這也是宦官里少有的榮耀。
相比之下,汪直年紀很輕,還有足夠的時間享受當年幫助太子帶來的好運,而皇帝也足夠信任他,不僅將原本屬於懷恩的司禮監掌印委任於他,甚至在許多內宮的事情上都會詢問汪直的意見。
只要沒有出現太大的過錯,毫無疑問,只要弘治帝還在一天,汪直肯定能夠享盡榮華富貴,高官厚祿的。
但他依然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主動請纓,去剿滅倭寇。
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
當初朝廷決定出兵的時候,滿朝文武就沒幾個願意去的,這種情況下汪直的主動更讓皇帝感動,甚至私底下勸他不用去,不過汪直心意已決,連皇帝也沒辦法,最後只能答應了他。
有了這個前提,又有唐泛在後方幫忙,汪直只要專心應付倭寇有關的事情,而不必擔心有人在背後玩小動作。
唐泛道:“廣川給我介紹了一個人,叫程舟,是浙江都司的指揮僉事,早年承了廣川很大的人情,為人也還可以,募兵的相關事宜,你可以去找他詢問,你所招募的人,將來不僅是在對倭戰事上起重要作用,以後開放海禁之後,也會成為鎮守東南的精兵,代表的更是你的臉面,所以須得慎之又慎,軍紀嚴明方可。”
汪直唔了一聲:“我心中有數,這些你可放心,大事上我不糊塗。”
唐泛笑了笑,端起桌上的茶盅:“身份所在,屆時我恐怕不能去送行了,這便以茶代酒,敬你一杯,先為你餞行,祝你此去善自珍重,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汪直也拿起茶盅:“謝了!”
唐泛促狹地朝他擠擠眼:“收斂點脾氣,可別興沖衝去了,又被人擠兌得回來,到時候臉可就丟大發了!”
汪直呵呵一笑:“那我也希望我回來的時候,你別被始亂終棄了!”
唐泛狠狠嗆咳了一下,佯怒道:“大膽!放肆!這是該對本公說的話嗎!”
汪直皮笑肉不笑:“那要不祝你每天都能下得了床?”
唐泛被他氣得胃疼,趕蒼蠅似的揮手:“走罷走罷,你就淨會氣我,有這工夫去氣死那些倭寇好了!”
汪直哈哈一笑,跨出門檻,大步離去。
逆著光,對方整個人仿佛沐浴在日光之中,光線太過耀眼,以至於唐泛不得不眯起眼,望著汪直遠去的身影,心中浮起一絲不確定:汪直真的能夠勝任嗎?而自己做的這一切,到底是不是正確的?
自永樂年之後,許多人覺得每次出海下西洋不僅不能為朝廷帶來利潤,反而還因為各國紛至沓來的進貢,使朝廷以賞賜的名義損失了不少錢,皇帝固然是有面子了,但長此以往,國庫肯定無力支撐這筆巨額的費用,所以許多人反對開海禁,甚至反對討伐倭寇,都是有他們的道理的,把國門一關,就什麼事也沒有了,何必自找麻煩去跟那些小魚小蝦過不去呢,打贏了,也未必見得有多少好處,還要往裡頭搭進不少錢。
唐泛不是先知,他依照自己的經驗和判斷去做事情,卻無法決定事情的走向,更不能篤定汪直這一去,究竟會帶來怎樣的結果,是好還是壞。
歷史洪流滾滾向前,只有到了幾十甚至一百年後,後人再回頭看,也許才能作出一個公允而中肯的評價。
希望在以後的史書上,我不是以罪人的面目出現。
唐泛如是唏噓。
第163章 番外十二星辰
打從除夕的鞭炮聲過後,就算是正式進入弘治十一年了。
身處其中的人也許並未察覺,日子其實一天天過得飛快,冬去春來,除夕之後是元宵,元宵之後又是龍抬頭,不知不覺,枝頭吐了嫩芽,簇擁著粉嫩嫩的嬌蕊,春分過後,清明又要到來了。
在北方或許還寒意未退的時候,南邊卻早已是一派雜花生樹,草長鶯飛的氣象了。
沿途處處燦爛,入目繁花的春景,令人見了便心生喜悅,精氣神仿佛也跟著飛揚起來。
卞文棟也不例外,看著兩岸的新綠,他緩緩地吐出一口氣,仿佛將心頭這些年來所有的怨氣都傾吐乾淨。
他已經連續考了好幾年的舉人了,奈何運氣不佳,都沒考中,索性放棄了這個念想,轉而做起別的打算。
科舉就像獨木橋,橋那邊是通天大道,天下的讀書人個個都想過去,最終能擠過去的人終究是少數。
卞文棟也是那些不幸運的人之一,只不過他沒有像許多落榜士子那樣自怨自艾,在連續嘗試三次,發現自己很可能不是那塊料之後,他就當機立斷,決定不再將一輩子都耗費在科舉上面。
這年頭讀書人不讀書,能選擇的餘地就比較小了,要麼回家種田,但卞家家境不錯,用不著卞文棟去當農夫,要麼週遊四方,卞文棟覺得那樣太不務正業,所以想來想去,便準備到南方看看,做點小買賣。
刀劍總要對外才能派上最大的用場,這也是唐泛大力支持他前去平倭的原因,對於猖狂的敵人,只有讓更猖狂兇狠的人去,才能制住他們。
聽了他的話,唐泛惟有苦笑:“你還真敢獅子大開口,這兩個問題別說是我了,就算內閣全體通過,也解決不了。自朝廷實行海禁之後,早年那些寶船早就荒廢了,技藝流失不說,工匠也早就不在人世了,就算有錢給你,你也找不到當年造寶船的那些工匠和手藝。”
汪直大喇喇道:“若是容易解決,我找你做作甚?不就是因為難辦麼,若你能辦成,足可證明你就是大明第一能幹的閣臣?”
這都什麼跟什麼,我為甚要證明我是大明第一能幹的什麼什麼?
唐大人禁不住翻了個白眼:“你少來這一套,你這兩個難題,我也解決不了,不過我有點思路,你不妨聽上一聽,若覺得有道理,便可以從此處下手。”
汪直翹著二郎腿,表情有些欠揍:“願聞其詳。”
虧得唐大人涵養好,大家認識這麼多年,熟知他的脾性,也懶得與他計較。
唐泛就道:“你到了寧波之後,先別忙著造船募兵,當務之急,是先弄到錢。”
汪直:“這不是廢話麼?”
唐泛:“……你還聽不聽我說完了?”
汪直見他大有撂下不管的架勢,忙道:“你說你說。”
唐泛送了他一個大白眼,這才道:“首先要摸清江浙的兵力布局,各方勢力,浙江都司指揮使卓浩思是個滑不溜秋的老狐狸,朝廷讓他給你病員,他肯定不樂意將精壯兵力給你,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類得把戲是少不了的,你還得與他鬥智鬥勇一番,不過這人大節不虧,還算能做事,你最好不要徹底與他撕破臉,凡事得有個底線,以後才方便行事,若是將卓浩思換下,繼任者未必會比他更好,反正每個人的小算盤是避免不了的,只要有可取之處,便可爭取合作。”
汪直聽了半天,敢情這是生怕自己去了就跟地方官員鬧翻呢:“我汪某人在你心裡就是這麼沒有器量的人?”
唐泛一看就知道他在想什麼:“你別誤會,我不是對你不放心,你想想,倭寇畢竟非我族類,為何能對我國地形了如指掌,還能攻入紹興城內,這分明是有熟悉地形的人帶路,而且肯定不止一個人。我聽說因為海禁,東南一帶早有商賈與倭寇勾結,互相謀利,由來已久,你此去剿匪,必然會觸及這些人的利益,所以要萬分小心,在情況未明之前,像卓浩思這等可以爭取之人,就不要輕易得罪。”
汪直輕輕點頭,他不是一個聽不進意見的人,對於唐泛,雖然嘴上不說,他心裡還是服氣的。
“所以我要先從這些人身上下手?”
唐泛:“不錯,先將內jian揪出來,不過切記一點,東南富庶,行商者眾,其中更不乏商賈大家,與官府互相聯繫,盤根錯節,這些世家十有八九都有海運生意,有海運生意的,又十有八九與倭寇有聯繫,但他們其中也有分別,有些是不得不與之虛以委蛇的,有些是泥足深陷的,若可爭取的,還是要爭取一下,不必一竿子將其打死,否則你在東南只會更加寸步難行。”
汪直挑眉:“分化拉攏?”
唐泛笑道:“正是這個理兒,還有挑撥離間,不過這些就不必我說了,你汪公公肯定比我更加深諳此道才是!”
汪直:“去你的!還有什麼要交代的沒?沒有老子告辭了!”
有在主人家自稱老子的麼?唐閣老有點無奈,天底下就找不到比汪公公更狂的人了。
不過人家狂也有狂的資本,就算不去寧波,汪直如今在宮中已經是內宮十二監里說得上頭句話的人物了。
當今天子是個記恩不記仇的人,尤其是在寒微時給予他莫大幫助的人,他一個都沒有忘記,包括當年幫忙隱藏過他的行蹤的吳皇后(先帝的第一任皇后,後來因為觸怒萬貴妃被廢),天子登基之後也將她從冷宮裡接出來,以太后的規格侍奉養老,還有處處護著他的懷恩,皇帝也將他從南京召回,如同長輩一般對待,可惜懷恩年事已高,沒過多久就去世了,為此天子還下令為其建祠,這也是宦官里少有的榮耀。
相比之下,汪直年紀很輕,還有足夠的時間享受當年幫助太子帶來的好運,而皇帝也足夠信任他,不僅將原本屬於懷恩的司禮監掌印委任於他,甚至在許多內宮的事情上都會詢問汪直的意見。
只要沒有出現太大的過錯,毫無疑問,只要弘治帝還在一天,汪直肯定能夠享盡榮華富貴,高官厚祿的。
但他依然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主動請纓,去剿滅倭寇。
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
當初朝廷決定出兵的時候,滿朝文武就沒幾個願意去的,這種情況下汪直的主動更讓皇帝感動,甚至私底下勸他不用去,不過汪直心意已決,連皇帝也沒辦法,最後只能答應了他。
有了這個前提,又有唐泛在後方幫忙,汪直只要專心應付倭寇有關的事情,而不必擔心有人在背後玩小動作。
唐泛道:“廣川給我介紹了一個人,叫程舟,是浙江都司的指揮僉事,早年承了廣川很大的人情,為人也還可以,募兵的相關事宜,你可以去找他詢問,你所招募的人,將來不僅是在對倭戰事上起重要作用,以後開放海禁之後,也會成為鎮守東南的精兵,代表的更是你的臉面,所以須得慎之又慎,軍紀嚴明方可。”
汪直唔了一聲:“我心中有數,這些你可放心,大事上我不糊塗。”
唐泛笑了笑,端起桌上的茶盅:“身份所在,屆時我恐怕不能去送行了,這便以茶代酒,敬你一杯,先為你餞行,祝你此去善自珍重,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汪直也拿起茶盅:“謝了!”
唐泛促狹地朝他擠擠眼:“收斂點脾氣,可別興沖衝去了,又被人擠兌得回來,到時候臉可就丟大發了!”
汪直呵呵一笑:“那我也希望我回來的時候,你別被始亂終棄了!”
唐泛狠狠嗆咳了一下,佯怒道:“大膽!放肆!這是該對本公說的話嗎!”
汪直皮笑肉不笑:“那要不祝你每天都能下得了床?”
唐泛被他氣得胃疼,趕蒼蠅似的揮手:“走罷走罷,你就淨會氣我,有這工夫去氣死那些倭寇好了!”
汪直哈哈一笑,跨出門檻,大步離去。
逆著光,對方整個人仿佛沐浴在日光之中,光線太過耀眼,以至於唐泛不得不眯起眼,望著汪直遠去的身影,心中浮起一絲不確定:汪直真的能夠勝任嗎?而自己做的這一切,到底是不是正確的?
自永樂年之後,許多人覺得每次出海下西洋不僅不能為朝廷帶來利潤,反而還因為各國紛至沓來的進貢,使朝廷以賞賜的名義損失了不少錢,皇帝固然是有面子了,但長此以往,國庫肯定無力支撐這筆巨額的費用,所以許多人反對開海禁,甚至反對討伐倭寇,都是有他們的道理的,把國門一關,就什麼事也沒有了,何必自找麻煩去跟那些小魚小蝦過不去呢,打贏了,也未必見得有多少好處,還要往裡頭搭進不少錢。
唐泛不是先知,他依照自己的經驗和判斷去做事情,卻無法決定事情的走向,更不能篤定汪直這一去,究竟會帶來怎樣的結果,是好還是壞。
歷史洪流滾滾向前,只有到了幾十甚至一百年後,後人再回頭看,也許才能作出一個公允而中肯的評價。
希望在以後的史書上,我不是以罪人的面目出現。
唐泛如是唏噓。
第163章 番外十二星辰
打從除夕的鞭炮聲過後,就算是正式進入弘治十一年了。
身處其中的人也許並未察覺,日子其實一天天過得飛快,冬去春來,除夕之後是元宵,元宵之後又是龍抬頭,不知不覺,枝頭吐了嫩芽,簇擁著粉嫩嫩的嬌蕊,春分過後,清明又要到來了。
在北方或許還寒意未退的時候,南邊卻早已是一派雜花生樹,草長鶯飛的氣象了。
沿途處處燦爛,入目繁花的春景,令人見了便心生喜悅,精氣神仿佛也跟著飛揚起來。
卞文棟也不例外,看著兩岸的新綠,他緩緩地吐出一口氣,仿佛將心頭這些年來所有的怨氣都傾吐乾淨。
他已經連續考了好幾年的舉人了,奈何運氣不佳,都沒考中,索性放棄了這個念想,轉而做起別的打算。
科舉就像獨木橋,橋那邊是通天大道,天下的讀書人個個都想過去,最終能擠過去的人終究是少數。
卞文棟也是那些不幸運的人之一,只不過他沒有像許多落榜士子那樣自怨自艾,在連續嘗試三次,發現自己很可能不是那塊料之後,他就當機立斷,決定不再將一輩子都耗費在科舉上面。
這年頭讀書人不讀書,能選擇的餘地就比較小了,要麼回家種田,但卞家家境不錯,用不著卞文棟去當農夫,要麼週遊四方,卞文棟覺得那樣太不務正業,所以想來想去,便準備到南方看看,做點小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