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七公主見不得血。

  李仲虔嘴角輕扯:「他斷了兩指,可有怨憤之語?」

  長史笑答:「沒有,徐彪酒醒了之後,不僅沒有怨言,還大笑數聲,說七公主不愧是您的同胞妹妹,他心服口服。徐彪曾立過軍令狀,若非公主留情,他斷的不是手指,而是項上人頭,他雖是個粗人,倒也還懂得些分寸。」

  李仲虔淡淡地唔一聲,道:「算他識相。」

  長史明白,徐彪的命保住了。

  假如徐彪斷了兩指之後抱怨公主,李仲虔絕不會留下這個禍害。

  幾名親兵提著燈遠遠綴在後面,黑黢黢的坊牆深處傳出隱約的歌舞歡笑聲。

  長史接著說:「大王,那些被搶掠的女子已經被送回家中,公主還下令徹查王府和軍中可有將官違反禁令,騷擾百姓……」

  他停了下來,欲言又止。

  李仲虔不耐煩地道:「有話就說。」

  長史嘆口氣,語重心長地道:「大王,您帳下諸如徐彪、呂恆、孫子儀等人都是大字不識一個的草莽之輩,桀驁不馴,粗野蠻橫,經常公然違反禁令,有礙您的名聲,您何不趁此機會整頓軍紀?借徐彪之事震懾他們,讓他們收斂一二?」

  這些話長史早就想說了。

  ……

  謝家世代經略荊南,四世三公,閥閱巨室。族中人才輩出,子弟皆為芝蘭玉樹,入則為相,出則為將,文武皆精。

  到了前朝,藩鎮割據,群雄並起,天下四分五裂,長安幾易其手,關中平原生靈塗炭。

  為了將兇狠殘暴的異族驅逐出中原,中原幾大勢力結成短暫的同盟。

  荊南當時無虞,但謝家太爺為顧念大局,毅然率領族中子弟北上抗敵。

  那時族中老、壯、青年三代全都義無反顧地上了戰場,連垂髫少年也不例外。

  謝家子弟,祖祖輩輩都是如此。

  他們文武皆重,從小一邊學詩書,一邊練武藝,十一二歲便隨父兄征戰沙場,保家衛國,前赴後繼。

  謝家的名望不靠玩弄權術,而是由那一代代、一個個奮戰沙場、馬革裹屍的謝家子弟掙來的!

  太平之時,謝家退居荊南,守護百姓。

  若逢亂世,謝家兒郎奔赴戰場,絕無二話。

  大好河山,寸土不讓!

  謝老太爺那一去,帶走了謝家所有傑出子弟和精銳軍隊,只留下家將留守荊南。

  十萬人。

  從老太爺、大將軍、大公子,到十一歲的謝十八郎君,從飽經風雨磨礪的老兵,到剛剛入伍的小卒。

  一去不回。

  十萬英魂,埋骨他鄉。

  那一場慘烈的決戰保住了長安,讓朱氏得以占據關中地勢最險要的幾州。

  之後朱氏稱帝,關中太平,但是其他各地勢力早已自立為王,局勢動盪。

  等朱氏末帝即位,天下大亂。

  亂世之中,凋零的謝家失去軍隊支持,滿門寡婦無依無靠,勢力縮小到一縣之地。

  到了謝無量這一代,嫡支只剩下他和妹妹謝滿願兄妹二人相依為命。

  謝無量想效仿祖輩馳騁疆場,收復河山,然而他自小體弱多病,拉不得弓,騎不了馬。

  謝滿願呢,又是個女郎。

  謝無量另闢蹊徑,大力經營謝家產業,靠著荊南發達暢通的水系和各大勢力開展商貿,很快助謝家積累起富可敵國的財富,還在亂世之中囤積了大量糧食。

  這時候,魏郡那個三十戰克二十一城的李將軍走入了謝無量的視野。

  謝家有錢,有名望,有糧,缺將,缺兵。

  李家有將,有兵,缺糧,缺錢,缺名望。

  李謝兩家聯姻,李仲虔出生。

  謝無量知道妹妹謝滿願單純天真,把外甥李仲虔接到身邊親自教養。

  小時候的李仲虔,聰慧機靈,禮儀周到,小小年紀就風采不凡,文能出口成章,武能扛起百斤金錘。

  李氏族人哪一個不夸李仲虔的?

  正因為李仲虔天資穎異,深得李氏長輩喜愛,才會有世子之爭。

  當時連李德也無法在李玄貞和李仲虔之間做出抉擇,只能拖延冊立世子。

  後來唐氏死去,李德冊立李玄貞為世子。

  謝無量深謀遠慮,立即收走李仲虔的那對金錘,不許他再習武,要他一心一意攻讀詩書,以後當一個忠於君王、愛護百姓的賢吏。

  「虎奴,千萬記住舅舅的話,你命中帶凶,戾氣過重,若一心研讀詩書,或許能平安到老,一旦從武,只怕活不過三十歲。」

  「虎奴,你記住了,不得從武!」

  李仲虔立下重誓。

  三年後,謝家滅門。

  李仲虔遵照謝無量的遺願,繼續苦心研讀書卷。

  直到李瑤英五歲那年,他不得不違背在舅舅面前立下的誓言,棄文從武。

  哪怕他知道代價是活不過三十歲。

  ……

  長史看著李仲虔長大。

  他看著李德冊立李玄貞為世子,六歲的二公子一笑而過,埋頭鑽研詩書。

  看著謝家滿門壯烈後,九歲的二公子擦乾眼淚,回到李家,親自照顧雙腿不能行走的幼妹李瑤英。

  又看著十一歲的二公子雙眼血紅,咬牙砸開重鎖,血肉模糊的雙手抓起那對註定會給他帶來不幸的金錘。

  世人都道李仲虔殺人如麻,放浪形骸。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