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的確,他與耿允、劉徇二人皆有過節。在長安時,長姊成君所許之公孫偃,便是棄長姊而另娶耿允遠親,後更利用耿允之權勢,屢屢欺侮挑;而在信都時,劉徇又因長姊行徑,拔其舌,斬其手,令他姐弟二人蒙羞。

  可若細究此二事,俱是長姊有錯在先。況且,於劉徇,他還實在有些敬佩。

  如今要他昧著良心,寫這樣的文章,將劉徇描述作一個不仁不義,十惡不赦,當人人得而誅之者,實在痛苦。

  掙扎片刻,望著劉安緊緊凝視自己的目光,他暗暗咬牙,起身拱手道:「大王於我,有知遇之恩,於我長姊更是照顧有加。瑜當報答,且容些時。」

  他入真定許久,劉安始終命醫工好生照料他姜成君。如今姜成君雖因大受刺激,日漸呆滯無神,到底算性命無虞,衣食無憂,安逸富足。

  劉安見他答應,這才移開目光,笑道:「甚好,我便給子沛一月時日。」

  姜瑜未再多留,稍言數句,便自退去。

  渾渾噩噩行至王宮外,腦中卻猛然飄過個熟悉的面孔。

  方才劉安那兩位夫人的樣貌,豈非正與趙姬各有三分相似?

  ……

  河東之地,耿允領大軍一路行來,愈近夏陽,愈聞蕭王大勢已去之流言甚囂塵上。

  軍中人人喜不自勝,更有不少部將先行鬆懈心神,饒是耿允稍有告誡,也無作用。耿允自以為勝券在握,便也未多加整頓。

  卻不料,一路順利地行至離夏陽只三十里處,欲先駐紮時,竟與南北兩面夾擊的突襲!

  猝不及防之下,軍中方寸大亂,又因人數眾多,烏泱泱一片,如一盤散沙,教兩邊稍一出擊,便四下潰散。

  耿允大驚失色,勉力鎮定心神,急傳軍令,令眾人稍安勿躁,全力迎敵。

  然軍心已散,此時大聲疾呼已是無用,只得眼睜睜望著十萬眾,生生逃散近兩萬人!

  而那南北兩面偷襲者也未戀戰,一見得手,便趕緊撤退,往夏陽方向去。

  待這倉促一戰暫收,耿允已是氣得面色鐵青,當即召諸將一同商議。

  諸將已自亂陣腳,議論紛紛,滿是焦懼之色。但聽耿允一聲怒喝,道:「肅靜!何人再敢多言,處以軍法!」

  說罷,拔刀便斬斷一根枯木。

  眾人望那斷作兩截,切面光滑的枯木,這才漸漸靜下。

  「分明是勝券在握的一仗,緣何稍有偷襲,便自亂陣腳?」耿允沖眾人怒目而視。

  又是一陣責罵後,方有人道:「大司馬,那劉徇已是不行了,只怕今日之偷襲,不過是其部下所為的困獸之鬥。」

  旁人紛紛贊同:「不錯,橫豎就要咽氣的,怕他作甚?咱們且在此等著便可。」

  耿允稍一思量,沉了半晌的闊面上終於有一絲鬆懈,道:「那便在此等著,耗也要將那豎子耗死!」

  他轉身斟酌半晌,又親自提筆寫了一封勸降書,交人送至夏陽。

  若能兵不血刃,自然最好。

  待那信送至夏陽,由守軍送入營中,交劉徇手中,他便將那信先由諸將傳閱:「諸卿以為如何?」

  說罷,自己先笑了起來:「可有誰想先降的?」

  底下眾人不由皆捧腹大笑,道:「耿允那廝著實好騙,竟都信了!」

  更有人道:「不錯,瞧瞧他手下那些散沙似的人,稍一戰便嚇跑了那樣多,何足為懼?大王,不若咱們馬上便殺過去!」

  劉徇先由著他們歡暢笑夠了,方道:「我方才問,可有誰願去降的?若沒有,我便直接點了。」

  眾人俱是一愣,漸漸的才明白,他這是要令人詐降,引敵上鉤!

  王戍手下的陳義率先出列,道:「大王,我願去!」

  陳義本不過一伍長,因先前秋獮時表現出眾,為劉徇賞識,後來又屢屢立功,如今已是校尉。

  劉徇打量他片刻,點頭道:「不錯,便是你了!」

  若是郭瞿等追隨他多時,頗受器重的老將詐降,反令生性多疑的耿允不能相信。然陳義為他麾下後起之秀,軍職又稍低,更非他舊部,而出身自西山赤巾,於他病危之際,生出異心,才是自然而然之事。

  他當即命人劉季等人先去城樓之上,大聲喝罵耿允小人,表堅決不降之意,又假作全軍戒嚴,不許擾亂軍心,擅自出降。

  到得夜間,再令陳義悄悄潛出軍中,往耿允軍中遞信,言其願歸附,若大司馬明日攻城,便可替其直接打開城門。

  耿允得信,在帳中與諸將共議。

  諸將皆道:「既然有人歸降,明日不妨一試。橫豎早晚要攻。」

  耿允又將陳義此人之名細細想了想,果然不曾聽過此名,再見他心中道是西山匪寇出身,只是個小小校尉,才信了七八分,沉吟許久,道:「明日先領五萬人去攻,其餘三萬留守,隨時來援。」

  卻不料,如此正中劉徇下懷。

  第二日,耿允領兵攻城,見城樓上守衛森嚴,未多時,城門卻果然打開了。

  一時間,眾軍既驚且喜,不疑有他,直接入城。

  恰此時,城樓上埋伏的弓箭手忽然露面,不由分說,便有如雨的箭鏃嗖嗖射來,一下將其打得猝不及防。緊接著,城中又忽然湧出無數兵卒,手持□□大刀,精神振奮地拼殺起來。

  耿允大驚失色,心知中了埋伏,正要掉頭回去,卻又見來路已被埋伏兩旁的劉季等截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