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至於張居正病逝後遭到清算,從江陵老家搜到的銀兩也有諸多疑問。史學界對此態度不一,認為是萬曆皇帝授意給張居正潑髒水的居多。

  反正那時張居正已經死了,還能從棺材裡跳出來和萬曆皇帝對峙不成?

  故而用一句話概括,徐階是不要臉皮的,連座師夏言都能出賣的人,連嚴嵩都能結為親家的人能有什麼臉皮?

  但張居正不同,雖然自己的老師徐階有污點,但張居正還是保全了徐家,並沒有落井下石。

  面對張居正寧修敢於直言,因為他知道張居正不會就此事遷怒於他!

  張居正聽了寧修一番話,直是沉默了良久。

  「原來癥結出在了這裡。」

  張居正搖了搖頭,喟然嘆息道。

  「那麼,依你之見,該如何推行改革呢?」

  張居正的聲音中聽不出喜怒。

  不知為何,他覺得眼前這個年輕人對朝局洞若觀火,對人心看的透徹。

  「小子斗膽一言,請閣老徐徐圖之。」

  寧修沉聲道。

  張居正皺眉道:「你也說土地兼併是大明朝的一大痼疾,既然如此,更是應該下猛藥,豈能因噎廢食。」

  寧修嘆聲道:「閣老以為范希文公和王半山公誰的改革更成功?」

  張居正愣了一愣,不知寧修為何會突然問起宋代的兩位名臣。

  「自然是王安石的熙寧變法更成功了。」

  仁宗朝的慶曆新政和神宗朝的熙寧變法一前一後,但卻有不同的結果。

  慶曆新政的推行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不但有官家仁宗支持,在朝中也有富弼、韓琦、歐陽修等人助力。

  范仲淹提出了十條新政。

  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減徭役、修武備、重命令、推恩信。

  這十條幾乎覆蓋了所有死角,乍一看來很美好。

  但也只是看起來很美好......

  失敗原因大概是兩條,一是范仲淹準備不足,限於嘴炮。他老人家認為憑藉自己的影響力,可以做到登高一呼,無數人響應。事實證明他太高看自己的影響力了。

  二是動了大地主的奶酪。斷人錢財如殺人父母,這些大地主和官僚自然聯合起來與范仲淹一派死磕到底。

  ......

  ......

  ps:科舉名次的資料真的很不好找,老坤廢了很大氣力才找到,力求還原真實歷史。求票票支持啊。

  第九章 火耗歸公

  再來看熙寧變法。王安石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富國強兵,故而實施起來也很有針對性。

  加之其並不那麼在意個人名聲,任用了蔡京這樣名聲有污的實力派,故而變法得到了較好的推行,十五年後才被推翻。

  張居正蹙眉道:「賢生是勸老夫學王安石嗎?」

  寧修沉聲道:「是也不是。小子說是,是希望閣老能夠改革的圓滑一些,不要那麼操之過急。小子說不是,是希望閣老能夠在關鍵問題上強勢一些。」

  「哦?你口中的關鍵問題指的是什麼?」

  寧修等的就是他這句話,當即拱手道:「譬如稅賦改革,以銀兩替代實物稅、徭役。此舉對大明裨益良多,萬萬不可妥協啊。」

  張居正改革最重要的一點便是一條鞭法。

  大明收夏稅秋稅。在明初期,收的稅都是糧食。

  從各地解運糧食入京,若是走水路還好些,若是走陸路則路上損耗甚多,到了京師能剩下一半就不錯了。

  而如果改徵收白銀,則不會出現糧食損耗嚴重的情況。

  至於各種名目繁多的徭役,更是讓百姓苦不堪言。

  事實上,到了明中期,就已經出現了替代徭役的職業人,只要付了銀錢他們就會替代應徵人參加徭役。

  與其如此便宜這些職業徭役人,還不如索性用白銀替代徭役,把錢裝到國庫里。

  「小子淺見,自嘉靖九年梁尚書提出『通計一省丁糧,均派一省徭役』以來,朝中就此爭論不斷,直到嘉靖四十年才開始推行。最初試點是在南直隸和浙省。這兩處稅賦最重,蘇杭二地更是占據了兩省的半壁賦稅,試行的效果很好,這變法也就得到了繼續推行。後來廣東,廣西,福建,江西也逐漸推行改革,但因為阻力太多無法全省推廣,只能局限於一州一縣,實在是杯水車薪。」

  張居正聽得很認真,點了點頭示意寧修繼續說下去。

  寧修得到了張首輔的鼓勵,心中大喜,繼續說道:「小子以為,閣老這次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丈量土地是一個契機。不查不知道,一查那些藉助鄉紳避稅的人便無處遁形。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土地兼併,也可以減少百姓避稅,對於國庫增收大有裨益。」

  『國庫增收』四個字寧修咬得很重,因為他知道張居正或者說萬曆皇帝最關注的東西就是太倉銀庫的收入。

  自嘉靖末年以來太倉銀庫收入大減,雖然頹勢已經止住,但要想實現增收壓力還是很大的。

  毫無疑問,清丈土地,實行一條鞭法可以大大增收,國庫有了錢朝廷就有了底氣。面對各種流寇天災就不會心虛,大明的國祚便可以綿延下去。

  好比一個職業經理人給股東大會作年報,他該圍繞哪個點作報告?自然是營收,利潤。

  因為股東只關心這點。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