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一時期完成研製的化學戰劑有屬於“糜爛性毒氣”的“芥子氣”、“路易氏氣”,屬於“窒息性毒氣”的“光氣”、“催嚏性毒氣”和“催淚劑”。“氫氰酸”(茶色1號)及“氰溴甲苯”(綠色2號)等尚處於研製階段。

  其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後使用並大顯神威的芥子氣,最先生產的德國與緊隨其後研製的法、英、美在製造方法上有較大不同。日本最初著手研究的是最為簡單的法國式製造方法的芥子氣。

  芥子氣1924年開始著手實驗室研究。1925年安裝了月產100公斤的生產裝置。但依靠這種方法生產的芥子氣多數不純,純度僅為70%左右,較不穩定,極易分解,不利於長期貯存尤其是夏季貯存。因此,為提煉出高純度的用於野外效力試驗的芥子氣,研究人員只能一滴一滴地通過蒸餾來進行提純並收集起來,1927年,從法國引進了設計圖樣和實驗用的成套設備,1929年日產3公斤的設備在忠海建成,至此科學研究所的研製工作宣告結束。這一產品於1929年5月定為“黃色1號”制式。

  1929年日軍採用德國製造芥子氣的方法,具備了每日安全、輕鬆地獲取20公斤高純度優質芥子氣的能力。這樣,技術人員才得以輕而易舉地獲取野外效力試驗用的有毒物質。1930年,日產1噸的設備在忠海建成。這一產品1931年定為“黃色1號甲”制式。

  路易氏氣1925年由中村隆壽大尉等開始研究,1930年基本完成。路易氏氣易被水分解,並致使毒性減弱,因而其持久性較差,但殺傷力略優於芥子氣。1931年定為“黃色2號”制式。1933年日產3噸的生產裝置在忠海安裝完畢。

  光氣與法制芥子氣一樣,光氣是日軍最早著手研究的,1926年基本完成。光氣作為染料的中間體,平時具有民用價值,化工廠擁有其製造設備,因此軍方不必另行建造。1929年這種毒氣被定為“青色1號”制式,與其他化學戰劑相比,重要程度較低。

  噴嚏性毒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所使用的毒氣中,製造最為困難的就是這種噴嚏性毒劑。因此,與光氣和芥子氣等相比,該項研究起步較晚。

  亞當氏氣日本於1924年成功地研製出其合成方法,但在毒性效力上不甚理想,同時由於確信能夠製造出其替代產品,故未列入制式。

  二苯氯砷1929年基本完成二苯氯砷研製。在科學研究所安裝了每次可生產5公斤的實驗用成套設備。這種毒氣在1933年被定為“紅色1號”制式。

  催淚性毒劑1925年4月,著手進行催淚性毒劑的研究。

  由於催淚性毒劑即使在空氣中微量存在也能產生催淚作用,且經過短暫恢復後可不致造成傷害,故主要在演習中使用。

  1929年5月,日陸軍將已經定型的化學戰劑制式化,並就此發布通告。制式化戰劑主要有以下幾種。

  茶1號氫氰酸是具有超速度致死效力的劇毒物,用作軍用毒氣很有效,這點早就被公認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國就把它裝入炮彈中使用。但由於該毒氣的比重比空氣小,而且在保存期間會漸漸發生聚合反應,有使容器爆炸的危險性,因此在軍用上逐漸被淘汰。日本自1929年前後開始著手這項研究。幾次試驗表明,把銅粉或三氯化砷作為穩定劑添加進去後,就能安全地貯存;在良好的氣候下,毒氣是很穩定的。1934年,證實了氫氰酸能作為軍用毒氣加以有效利用,並開展施放、噴射等各種使用方法的研究,尤其作為施放用毒氣逐漸受到重視。

  1938年8月,茶1號被定為制式化學戰劑,並把它視為極秘密武器。與此有關的還有“茶瓶”(手投茶瓶)。由於1939年諾門坎事件的教訓,特別要求對坦克或特定火力點進攻時使用的近戰武器進行研究,於是考慮了特殊火焰武器、氫氰酸噴射等,茶瓶也是其中之一。茶瓶是在直徑為10厘米左右的球形玻璃瓶中裝入茶1號的手投彈。用於接近特定火力點時,從炮塔或槍眼附近扔進茶瓶,使裡面的人員致死,其威力相當大。

  黃1號黃1號甲、乙均有易結凍的缺點,在零度以下時,威力急劇減小。1933年前後開始著手研究,對加入防凍液等降低凝固點這一方法進行了探討。偶然發現用乙烯合成的芥子氣的凝固點格外低,於是,1937年10月研製出防凍芥子氣。這種製品在零下20度以上不會凍結,在防禦地帶能發揮遠遠優於黃1號甲、乙的效力。這一事實得到驗證之後,1937年10月19日,技術本部本部長向陸軍大臣提交了制式申請報告,同月28日,陸密字第1276號文件把它定為“黃1號丙。”黃色1號甲、乙德國製法的芥子氣研製成功後,被批准為“黃色1號甲”制式,與此同時,原來的“黃色1號”(法國製法)被改稱為“黃色1號乙”。

  綠色2號科學研究所配備了催淚劑氰溴甲苯的實驗設備並進行了研究,但欲得到高純度的製品尚有許多困難,故後來轉而委託民間公司研究。1934年批准制式,定名為“綠色2號”。

  第六章一級秘密武器:第二節化學武器的研製 [本章字數:6141 最新更新時間:2009-07-10 16:23:19.0]

  在研製化學戰劑的同時,日本軍部即開始著手研究試驗化學武器。研究分為四大類:一是化學彈藥的投射武器,即槍炮、火箭等;二是人工布毒裝置;三是與投射工具相匹配的彈藥;四是防毒器材,包括偵檢毒器材、單兵用防毒面具、防護服及武器裝備防護罩、洗消設備與裝置。本節側重介紹日軍研製前三類裝備的情況。這種介紹可能是枯燥的,但它卻是研究日軍化學戰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