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秋,作《會琴圖》。

  十一月《花下酌酒歌》(《唐寅行書花下酌酒歌條幅》)。

  十二月朔日,唐伯虎為新安富溪汪時萃寫《雙鑒行窩圖》、《送王履約會試》;與沈徵德、顧翰學在佛寺痛飲,作詩《正德已卯,承沈徵德顧翰學置酌禪寺,見招猥鄙、杯酒狼藉,作此奉謝》。

  本年度又作《五十贈人山水》軸。與張雲槎作《長松泉石圖》。

  1520年明武宗正德十五年庚辰51歲:春作《桃花庵圖》、《採蓮圖》。

  二月作《採蓮圖》、《山水》扇。

  三月作《洞簫仕女圖》。

  四月十六,泊舟梁溪,為心菊漫書《水龍吟》二首。

  五月,在學囿堂作《墨牡丹圖》。

  七月為丁潛德作《西山草堂圖》。

  七月十六日作《溪橋聽笛圖》。

  八月作《落花圖》錄落花詩十首並畫於上。

  九月作《蕉石》扇面。

  十月二十日,寫《墨筆梅花圖卷》。

  與楊一清、陳沂、張寰等修禊於孫育所。

  1521年明武宗正德十六年辛巳52歲:春日作《菖蒲壽石圖》、《墨筆山水扇》。

  三月作《觀杏圖》、《山水》小卷。

  五月作《應真圖》軸,《仿郭熙山水》長卷。

  五月七日《桃花庵圖》。

  五月望日,唐伯虎寫《應真圖軸》。

  十七日,唐伯虎寫《山水小立軸》。

  仿宋郭河陽法寫一山水手卷。祝允明在唐伯虎逝後兩年為此卷寫跋。

  八月作《烹茶圖》,於玉磐山房寫《瀟湘八景》;為北平人張詩張以言畫竹於扇並作詩。

  九月,戲畫雞,被王轂祥得到。

  九月九日,寫《墨竹圖》扇頁,並書自作詩上。

  冬,作《雪景山水》扇。作《桐庵圖》、《歸牧圖》扇面《菖蒲壽石圖(文徵明題)》,與朱承爵校訂古本《嘯旨》繪《松濤雲影圖》及《仿郭河陽山水手卷》。

  唐伯虎嗣子兆民出生。

  1522年明世宗嘉靖元年壬午53歲:元旦作《嘉靖改元元旦作》。

  正月作《千山萬木圖》、《奇峰古木圖》(祝允明題)、《墨竹》扇面。

  三月,跋沈周法宋人筆意圖,文徵明亦有跋。

  作《梅鶴》扇面。

  四月在親家王寵來桃花庵書《五柳唐伯虎傳》於趙孟頫、陶潛像上。

  八月,為上方山治平禪寺寫《治平禪寺化造竹亭疏》。

  秋,應鈕唯賢之請為侯生居士寫《墨蓮軸》。

  吳縣知縣劉輔宜調知沛縣,作詩《別劉伯耕》。

  1523年明世宗嘉靖二年癸未54歲:元旦作《嘉靖二年元旦作》。

  春作《溪山八景圖冊》、白描《達摩像》、《秋林圖》扇面。

  四月病癒後題沈周早年作品《畫牛圖》扇面。

  四月十六日,寫《鍾進士圖》。

  六月作《松林講道》扇面。

  八月作《孟蜀宮妓圖》別本。

  八月十五日,在學囿堂臨摹杜堇《絕代名姝冊》,共10幅,每幅有祝允明和詩。畫《仕女圖》。

  十月題宋朝的劉松年《層巒晚興圖卷》書。

  十一月答應將女兒嫁給王寵之子王子陽。作《自壽詩翰冊》。

  十二月二日病逝。終年54歲。

  曾寫《陳孝子歌》,惜未完而逝。

  1524年明世宗嘉靖三年甲申,唐伯虎卒後一年:傳唐伯虎曾題元錢舜舉《魚樂圖》,當是偽題。

  1526年明世宗嘉靖五年丙戌:

  蘇州知府胡纘宗為書墓碑,唐伯虎弟唐申立石。據祝允明《唐寅墓志銘》,唐伯虎之墓在橫塘王家村,但此墓碑卻於康熙年間,在舊日唐伯虎讀書之准提庵西側掘得。故亦難辨真偽。

  1534年明世宗嘉靖十三年甲午:

  袁衷刻《六如居士集》,僅存二卷,詩文不過49篇,可見唐伯虎作品散逸甚多。後萬曆中又有何大成曹元亮等人勤力搜羅唐文及軼事。

  1595年明神宗萬曆二十三年乙未:有袁中郎批評本出。

  1644年明思宗十七年甲申:

  毛晉修唐伯虎墓。清仁宗嘉慶六年(1801年),唐仲冕再修,並埋碑建亭,重刻《六如居士全集》行世。

  1947年

  楊靜庵的《唐寅年譜》出版,是為唐伯虎生平研究中的里程碑著作。

  2002年

  周道振的《唐伯虎全集》出版,是為目前唐伯虎研究領域必引之作。

  關於唐伯虎的必讀資料選摘

  1.《與文徵明書》

  第38章 六如居士逃禪仙 (12)

  寅白徵明君卿:竊嘗聽之,累吁可以當泣,痛言可以譬哀。故姜氏嘆於室,而堅城為之隳堞;荊軻議於朝,而壯士為之徵劍。良以情之所感,木石動容;而事之所激,生有不顧也。昔每論此,廢書而嘆;不意今者,事集於仆。哀哉哀哉!此亦命矣!俯首自分,死喪無日,括囊泣血,群於鳥獸。而吾卿猶以英雄期仆,忘其罪累,殷勤教督,罄竭懷素。缺然不報,是馬遷之志,不達於任侯;少卿之心,不信於蘇季也。

  計僕少年,居身屠酤,鼓刀滌血。獲奉吾卿周旋。頡頏婆娑,皆欲以功名命世。不幸多故,哀亂相尋,父母妻子,躡踵而沒,喪車屢駕,黃口嗷嗷,加仆之跌宕無羈,不問生產,何有何亡,付之談笑。鳴琴在室,坐客常滿,而亦能慷慨然諾,周人之急。嘗自謂布衣之俠,私甚厚魯連先生與朱家二人,為其言足以抗世,而惠足以庇人,願賚門下一卒,而悼世之不嘗此士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