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然,曼施坦因最終還是孤注一擲,拿出不顧其他戰線安危的氣勢(這一點受到了希特勒的限制),把大量坦克甩到了基輔以西的大賭場上。但遺憾的是,德軍的密集裝甲突擊沒有像過去那樣產生神奇的效果,而是表現出比夏季更甚的疲弱勢頭。這從另一方面也證實了紅軍反坦克能力的提高。蘇聯人越來越傾向於保存優秀的技術兵員,大量沒有經過訓練的炮灰只是用來充實散兵線而已。

  曼施坦因在第聶伯河的失敗,是對兵力集中和機動原則的一次挑戰。事實證明,這些原則並非保醫百病的靈丹妙藥。蘇德戰場的特有環境下,如果不重視戰線的完整性和穩定性,一味的追求兵力集中,輕率實施大規模機動,只會讓龐大的重兵集團變成無所依託的散兵游勇,或者中國人所謂的“流寇”。

  曼施坦因已經處於類似的窘境之中。他的裝甲部隊被牽制在戰線各地,即使集中起來,也無法根本遏制紅軍的攻勢;更可怕的是,由於丟失了此前寄予重大指望的第聶伯河天險,被趕出來的眾多部隊沒有了堅固依託,有些甚至被丟到日漸寒冷的原野之上。而史達林一直扣在手中的強大戰略預備隊,卻陸續集結在了戰線附近。

  更大的災難即將降落到曼施坦因的頭頂。

  端坐在克里姆林宮內的史達林,已經有充分斯侵略者而戰”。的信心預測最後的勝利。1943 年11 月7 日,他外交領域,和德國人媾和的必要性下降了。發布了最高統帥命令(第309 號),號召全體紅倒是需要把所謂的“盟友們”召集過來,商量一軍軍人以及敵後游擊隊,“為徹底粉碎德國法西下未來戰果的分配。

  開羅會議上的蔣介石夫婦與羅斯福和邱吉爾。會上,美英將蔣也作為“巨頭”,會後,卻聚在一起算計著中國的利益

  於是便有了1943 年10 月19—30 日的蘇英美三國莫斯科外長會議:莫洛托夫、艾登、赫爾。後期還有中國代表。

  會議產生了著名的《中蘇美英四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蘇聯接受了美國提出的原則,表示要將戰爭繼續到德國徹底失敗和無條件投降為止。如果敵對方有媾和企圖,同盟國內必須互相通報和協調。《蘇美英三國關於德國暴行的宣言》還提出要懲辦德國戰犯。

  蘇聯的上述表態,使德國內部親俄勢力(包括支持和反對希特勒的兩派)極為失望。他們原本指望史達林能更理性一些,不要和美國人一道把德國逼入絕境。

  史達林也未必不明白:羅斯福提出要德國“無條件投降”和懲辦戰犯,無非是逼迫希特勒破釜沉舟,和蘇聯死戰到底。待到蘇德流盡獻血,美國人最終再來收取漁翁之利。

  但東線最新戰局表明,紅軍具備徹底打敗德國的實力。控制中東歐的前景無疑對史達林具有極大的誘惑力。況且他手頭擁有流亡的德共,一些德國將軍也願意和蘇聯合作。因此,希特勒徹底消失後,建立一個親蘇的德國政府並非不可能。

  但美國人更感興趣把德國從民族角度徹底消滅掉!莫斯科會議上討論了戰後奧地利的獨立,還有瓜分德國。美國人主張分成三塊或者更多,英國人特別強調將普魯士和德國分開。俄國人對此態度曖昧。由於無法取得一致,各方最終決定,將戰後德國問題交給未來的“歐洲諮詢委員會”解決。

  會議上,各方圍繞東歐、義大利、法國問題也開始了較量。波蘭問題顯得尤其敏感。西方國家希望蘇聯和波蘭流亡政府恢復外交關係。換句話說,希望把俄國人限制在戰前勢力範圍內。史達林當然不會接受這一點:在他看來,俄國人留了那麼多血,如果連一個聽話的波蘭都換不來,戰爭就算是白打了!

  另外,美國人還致力於爭取俄國對日宣戰。會議結束後的宴會上,美國人獲得了史達林的初步承諾,而且暫時還沒開出什麼價錢。史達林大概希望以此在其他問題上爭取主動。

  莫斯科會議,是外交部長們的戰場。接下來,就要輪到領袖們親自上場了。史達林——革命的大酋長,不擇手段的新型凱撒;羅斯福——貌似君子的陰險騙子,夢想用美元支配世界;邱吉爾——個性突出的文學老青年,實力最弱的現實主義者。

  羅斯福、邱吉爾曾建議將會議地點——領袖們的角斗場——設在開羅、巴格達,甚至可以在沙漠裡架上3 個帳篷;但史達林卻堅持在蘇聯和西方共同勢力範圍的伊朗首都德黑蘭,理由是便於他指揮蘇德戰局,尤其是日托米爾方向有些麻煩的情況下。

  為此,他將有生以來第一次乘坐飛機,機型為C—47。史達林頗為重視自己的人生安全,拒絕乘坐由遠程航空兵司令戈洛瓦諾夫上將駕駛的飛機,而上了一位上校的飛機。畢竟軍銜往往和飛行能力是成反比的。

  1943 年11 月28 日—12 月1 日,進行了永載史冊的德黑蘭會議。邱吉爾自我陶醉的宣稱,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一次世界力量的聚會”,雖然他的力量最小。會議中“三巨頭”的勾心鬥角,和他們施展出來的個人魅力,足夠撰寫另外一部專著。圍繞期間的所謂“德國間諜風波”,還產生了由阿蘭德龍主演的著名電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