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世民拉著李靖、羅士信對他們後邊的諸將高聲道:“諸位為我大唐抵定邊患,揚我國威,辛苦了。朕代表大唐,代表大唐所有百姓,恭賀諸位凱旋。”

  這迎接得勝之師是習俗。是慣例,就算羅士信在如何的歸心似箭也只能耐著性子走這個過場。

  李世民顯是準備充足,輕車熟路的說著各種激昂的話,將氣氛帶動起來。

  在打算折回長安的時候。李世民分別拉著李靖、羅士信的手道:“兩位大總管與我一同上車,接受百姓歡呼……”

  說著不等李靖、羅士信拒絕,拉著他們上了他的鑾輿。一左一右的坐在他身旁,隨著儀仗隊一同入城。

  在進入長安城的那一刻。羅士信在城樓上看見了自己的妻兒……

  進了皇宮,祭祀天地。獻俘太廟,論功行賞……

  李靖本就功高卓絕,此次又立有如此大功,毫無疑問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成為出將入相之第一人,官拜尚書右僕射,位列大唐宰相。

  羅士信亦是如此,他原本的輔國大將軍再次提升,正式受封為驃騎大將軍,刑部尚書也提升為兵部尚書,統管全國軍事。

  經此一役,大唐威震天下,聲勢如日中天,周邊諸異族部落都效仿北地部落的舉動,尊李世民為天可汗,向大唐臣服。

  憑藉此戰打出來的威勢,大唐幾乎不費吹灰之力的掌控了西域,絲綢之路得以暢通無阻。

  兩線作戰雖為動搖大唐的經濟元氣,卻也傷及筋骨。

  未來的五年裡,大唐並未動用一兵一卒,但是大唐的力量卻得到了全面的充實,斗米四五錢,外戶不閉者數月,馬牛被野,人行數十里不糧,民物蕃息,四夷降附者數以百萬人,天下大治。

  身為兵部尚書的羅士信最有體會,現在的大唐因為全新的煉鋼法的普及,將士手中的兵器都換成了全鋼製,火器也漸漸的掌握,軍馬已過百萬匹,軍事實力之強悍,目於天下世界也只有西方的大食國能夠一戰……

  李靖在成為宰相之後,深懼盈滿,知足而退,雖未淡出視野,卻行明哲保身之事。

  羅士信與之正好相反,他不以官職爵位為念,依舊混跡朝廷,依著性子而行,有什麼說什麼。同時他為人不貪權,不重權,不將權勢放在心上,雖身為兵部尚書卻從不染指兵權,只提拔有用之人,不培養心腹。也因如此,位高功大,卻依舊君臣不疑。

  羅士信的出現推動了歷史的進程,讓大唐提前了數十年屹立於天下……

  歷史因為他的出現,已經開啟了新的篇章……

  大唐的未來也充滿了無限可能……

  (全書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