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即使如此,仔細比較前述到平成系列為止的三部作品,就能發現哥吉拉不滅的原因。因為《哥吉拉的逆襲》中的第二代哥吉拉很可能就不是第一代哥吉拉的子孫。而如果接受平成系列中的第三代哥吉拉(也就是一九八四年的哥吉拉)設定,那反過來說第二代的哥吉拉就不可能存在了。所以,為歷代哥吉拉做家庭族譜沒有什麼意義。哥吉拉究竟是單獨的生物或複數以上的族群,這種問題只是基於我們的文化、歷史,而使我們開始思考過去的事物相關與否的一種意識。基於同樣的道理,我們才會去思考,要怎麼解釋劇中的某地點在先前的作品中就已被破壞殆盡的情形。結果便會得出,昭和系列中的受災地點與平成系列沒有關聯的結論。然而,如果將《哥吉拉》這部片與現實中的東京大空襲連結起來的話,哥吉拉從大阪開始踏遍的全國各地,也確實都有受過空襲危害的土地。
我認為《哥吉拉》之後的系列作品,不一定和製作團隊的意圖及目標觀眾有關,而是和他們「如何思考日本社會與其歷史」的這種意識連結在一起。例如,昭和系列的《怪獸總進擊》(一九六八年)中,硫磺島就被改建為宇宙機場。雖然第三早提過《哥吉拉》中哥吉拉第一次出沒的地方就接近硫磺島,但那樣的過去在新電影中,就被邁向未來的設備所抹平了。還有每次都會遭到破壞的東京,也常常會在下一次的作品中重建起來,以新的形象重新鋪裝表面,持續地蓋住過往的地層。這麼作其實也代表我們的習性會在某些地方逃避面對歷史並選擇推延下去。當然,將開始遺忘或隱瞞的過去,顯現為刻意提出疑問的故事,這也是哥吉拉系列作品的魅力之一。
在平成系列的《哥吉拉VS王者基多拉》的設定里,日軍所駐紮的馬紹爾群島中有一座拉哥斯島,島上的恐龍「哥吉拉龍」因為比基尼氫彈試爆而突變成哥吉拉。由於二十三世紀的日本因哥吉拉破壞核能發電廠而滅國,所以穿越時空而來的未來人提議用時光機前往暴龍還未成為哥吉拉的時代,將暴龍移往不會遭受放射能污染的環境來拯救日本。表面上這是出於善意,但其實是想操控日本的陰謀,他們利用取代哥吉拉誕生的王者基多拉大肆破壞,並將阻礙操控的哥吉拉從歷史中抹除。基本上這就是歷史修正的故事,借著改變歷史來產生有利的未來。
這些故事最大的魅力就在於能夠出現不同的解讀。你可以認為「這一系列的故事,都是按照拍攝的時間順序排列,依線性統合連結在一起」或是「從一個起點中途分歧出有如系統樹一樣不同的故事線」,或是「有著各自出發點、有如平行宇宙般的安排」,又或者是「因為各種相關要素一次次重新合成出新的故事」。就像中世紀的民間故事一樣有意思。
最初的哥吉拉電影讓觀眾看到哥吉拉被人類打倒並明顯地化為白骨,這可能就讓後續的作品在創作自由度上也跟著提高。對抗哥吉拉的一方之所以能逐漸升級,不管是「模仿哥吉拉能力的機械」、「最強的生物」或「外星人」等題材都可以自由發揮,其實真的要多虧當初哥吉拉被賜死。如果一直是同一隻古代恐龍活下來大顯神威,那麼如果哪天被哪只怪獸打倒的話,系列可能就得結束了。從這點來看,像《哥吉拉的逆襲》那樣用冰掩埋哥吉拉雖然是其中一種想法,但其實當初香山滋自己設想的是「大雪崩將哥吉拉壓死」。不過,這也成為《金剛對哥吉拉》中哥吉拉復活的契機。所以一旦強調了哥吉拉在個體上的連續性,就更難抓住將它賜死的時機。《金剛對哥吉拉》那種兩敗俱傷的結局是其中一種解決方式。然後,結果就是即便像《哥吉拉VS戴斯特洛伊亞》那樣進行了世代交接,哥吉拉也不會再死了。因為死過一次的角色也只有復活一途。
至於人類英雄則是不怕沒有理由死而復生。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柯南道爾將福爾摩斯賜死,讓他和宿敵莫里亞帝教授一起掉進瀑布。然而後來柯南道爾應讀者和出版社的要求,不得已只好讓福爾摩斯復活了。這時後就得準備說法,好比說失蹤期間福爾摩斯都以偽裝暗中探聽莫里亞帝教授的餘黨情報。說到底就是,其實他是刻意消失,而非死亡。
不論是東西洋,只要是大眾文化中的不死英雄,都免不了經歷這種復活,甚至連女主角、血親、敵人都有可能遵循相同的復活模式。即便如此,畢竟身為英雄,他們也會像福爾摩斯一樣,說明消失那段期間的情形。連哥吉拉也會像《哥吉拉》、《哥吉拉的逆襲》、《金剛對哥吉拉》那樣,每次消失之後在劇情上都還有前後銜接的發展。但就算像《哥吉拉(一九八四年版)》的劇情那樣從頭來過的大跳躍,其實也不用多做什麼交代。只要追加一些設定,利用追加的情報來保持連續性即可。例如《哥吉拉VS王者基多拉》中,讓一隻生存在拉哥斯島的「哥吉拉龍」因為比基尼環礁氫彈試爆而變成哥吉拉。或是讓這隻恐龍後來被傳送到白令海,因為核廢料而成為新的哥吉拉等等,借著增加說明來補強故事中的過去和連結。
如果對包括上述這種哥吉拉在內的複數哥吉拉抱持寬容態度,並將復敷的世界觀聯繫起來的話,那麼哥吉拉再怎麼復活都不應該會回復原來的面貌。也因為觀眾甚至是製作團隊接受了哥吉拉的複數性,這樣才能接受不只《哥吉拉的逆襲》,還有「平成系列」、「新世紀系列」的從頭再來。要是第一代哥吉拉被視為上帝般不可被取代的存在,那麼新作品就不可能持續拍下去了。昭和系列中,有明顯源自《金剛之子》的「哥吉拉的兒子」這種設定,後來便從此追加了「迷你拉」、「嬰兒哥吉拉」、「小哥吉拉」、「哥吉拉二世」等各種名字的哥吉拉族裔,一口氣就增添了哥吉拉的生物感,也讓芹澤博士所打倒的那隻具有單一性的元祖哥吉拉,成為另一個獨立的故事。
我認為《哥吉拉》之後的系列作品,不一定和製作團隊的意圖及目標觀眾有關,而是和他們「如何思考日本社會與其歷史」的這種意識連結在一起。例如,昭和系列的《怪獸總進擊》(一九六八年)中,硫磺島就被改建為宇宙機場。雖然第三早提過《哥吉拉》中哥吉拉第一次出沒的地方就接近硫磺島,但那樣的過去在新電影中,就被邁向未來的設備所抹平了。還有每次都會遭到破壞的東京,也常常會在下一次的作品中重建起來,以新的形象重新鋪裝表面,持續地蓋住過往的地層。這麼作其實也代表我們的習性會在某些地方逃避面對歷史並選擇推延下去。當然,將開始遺忘或隱瞞的過去,顯現為刻意提出疑問的故事,這也是哥吉拉系列作品的魅力之一。
在平成系列的《哥吉拉VS王者基多拉》的設定里,日軍所駐紮的馬紹爾群島中有一座拉哥斯島,島上的恐龍「哥吉拉龍」因為比基尼氫彈試爆而突變成哥吉拉。由於二十三世紀的日本因哥吉拉破壞核能發電廠而滅國,所以穿越時空而來的未來人提議用時光機前往暴龍還未成為哥吉拉的時代,將暴龍移往不會遭受放射能污染的環境來拯救日本。表面上這是出於善意,但其實是想操控日本的陰謀,他們利用取代哥吉拉誕生的王者基多拉大肆破壞,並將阻礙操控的哥吉拉從歷史中抹除。基本上這就是歷史修正的故事,借著改變歷史來產生有利的未來。
這些故事最大的魅力就在於能夠出現不同的解讀。你可以認為「這一系列的故事,都是按照拍攝的時間順序排列,依線性統合連結在一起」或是「從一個起點中途分歧出有如系統樹一樣不同的故事線」,或是「有著各自出發點、有如平行宇宙般的安排」,又或者是「因為各種相關要素一次次重新合成出新的故事」。就像中世紀的民間故事一樣有意思。
最初的哥吉拉電影讓觀眾看到哥吉拉被人類打倒並明顯地化為白骨,這可能就讓後續的作品在創作自由度上也跟著提高。對抗哥吉拉的一方之所以能逐漸升級,不管是「模仿哥吉拉能力的機械」、「最強的生物」或「外星人」等題材都可以自由發揮,其實真的要多虧當初哥吉拉被賜死。如果一直是同一隻古代恐龍活下來大顯神威,那麼如果哪天被哪只怪獸打倒的話,系列可能就得結束了。從這點來看,像《哥吉拉的逆襲》那樣用冰掩埋哥吉拉雖然是其中一種想法,但其實當初香山滋自己設想的是「大雪崩將哥吉拉壓死」。不過,這也成為《金剛對哥吉拉》中哥吉拉復活的契機。所以一旦強調了哥吉拉在個體上的連續性,就更難抓住將它賜死的時機。《金剛對哥吉拉》那種兩敗俱傷的結局是其中一種解決方式。然後,結果就是即便像《哥吉拉VS戴斯特洛伊亞》那樣進行了世代交接,哥吉拉也不會再死了。因為死過一次的角色也只有復活一途。
至於人類英雄則是不怕沒有理由死而復生。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柯南道爾將福爾摩斯賜死,讓他和宿敵莫里亞帝教授一起掉進瀑布。然而後來柯南道爾應讀者和出版社的要求,不得已只好讓福爾摩斯復活了。這時後就得準備說法,好比說失蹤期間福爾摩斯都以偽裝暗中探聽莫里亞帝教授的餘黨情報。說到底就是,其實他是刻意消失,而非死亡。
不論是東西洋,只要是大眾文化中的不死英雄,都免不了經歷這種復活,甚至連女主角、血親、敵人都有可能遵循相同的復活模式。即便如此,畢竟身為英雄,他們也會像福爾摩斯一樣,說明消失那段期間的情形。連哥吉拉也會像《哥吉拉》、《哥吉拉的逆襲》、《金剛對哥吉拉》那樣,每次消失之後在劇情上都還有前後銜接的發展。但就算像《哥吉拉(一九八四年版)》的劇情那樣從頭來過的大跳躍,其實也不用多做什麼交代。只要追加一些設定,利用追加的情報來保持連續性即可。例如《哥吉拉VS王者基多拉》中,讓一隻生存在拉哥斯島的「哥吉拉龍」因為比基尼環礁氫彈試爆而變成哥吉拉。或是讓這隻恐龍後來被傳送到白令海,因為核廢料而成為新的哥吉拉等等,借著增加說明來補強故事中的過去和連結。
如果對包括上述這種哥吉拉在內的複數哥吉拉抱持寬容態度,並將復敷的世界觀聯繫起來的話,那麼哥吉拉再怎麼復活都不應該會回復原來的面貌。也因為觀眾甚至是製作團隊接受了哥吉拉的複數性,這樣才能接受不只《哥吉拉的逆襲》,還有「平成系列」、「新世紀系列」的從頭再來。要是第一代哥吉拉被視為上帝般不可被取代的存在,那麼新作品就不可能持續拍下去了。昭和系列中,有明顯源自《金剛之子》的「哥吉拉的兒子」這種設定,後來便從此追加了「迷你拉」、「嬰兒哥吉拉」、「小哥吉拉」、「哥吉拉二世」等各種名字的哥吉拉族裔,一口氣就增添了哥吉拉的生物感,也讓芹澤博士所打倒的那隻具有單一性的元祖哥吉拉,成為另一個獨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