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2]則天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因為她即皇帝位時,是在洛陽宮的南面正門“則天門”;另說是典出《論語》:“唯天為大,唯堯則之。”不過就連這個稱呼,也被後來的皇帝改了幾回,比如“天后”“大聖天后”“聖帝天后”等。開元九年(721),著作郎吳兢編撰《則天實錄》,開始使用則天二字概括性地稱呼這位既是皇后又是皇帝的女人。陳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使用“武則天”稱謂後,武則天便成了她最通用的稱呼。

  [13]比如《新唐書》便不但要有《則天武皇后紀》,還得有《則天武皇后傳》。

  釋文(自右往左):

  天地日月星 載初授證聖 國臣正年月 萬君照人生 武則天造字不止於“曌”字,亦不止用於其名,考古所見武周時期墓志銘中有新造字近二十個,略編於上。據洛陽碑誌拓片博物館。

  奪嫡之爭

  沒人想過武則天會當皇帝,包括她自己。這不僅因為她既非皇族又是女人,更因為她接手的大唐江山其實本是李世民的。太宗皇帝是那樣勵精圖治和深得人心,如果不是出了差錯,他的政權怎麼會被顛覆,又有誰能夠顛覆?

  差錯出在接班人。

  接班人原本不是問題,因為李世民有十四個兒子,而且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都是長孫皇后嫡出。皇后為人賢德,威望極高,太宗皇帝對她也十分敬重。因此於情於理於法,儲君都非嫡長子李承乾莫屬。時年八歲的承乾在李世民即位後兩個月就被立為太子,便是證明。

  ◎李世民的兒子們

  皇后長孫氏 皇長子李承乾 封恆山王。八歲封皇太子,成年後謀反被廢。

  皇四子李泰 封宜都王,後改封越王、魏王等。謀反,死於33歲。

  皇九子李治 封晉王。後繼承皇位,即為唐高宗 。

  楊妃(煬帝女) 皇三子李恪 封蜀王,後改吳王。有聲望。冤死於房遺愛謀反案。

  皇六子李愔 封梁王,後改蜀王。田獵無度,因房遺愛案被貶流放。

  燕妃 皇八子李貞 封漢王,後改越王。有才幹。起兵反武失敗自盡。

  皇十一子李囂 封江王,早薨,諡曰殤。

  陰妃 皇五子李祐 封宜陽王,後改楚王等。遊冶無度,叛亂被貶。

  韋妃 皇十子李慎 封申王,後改紀王。懦弱無能。死於流放途中。

  楊妃 皇十三子李福 封趙王。平庸無奇。得善終。

  楊氏 皇十四子李明 封曹王。謀反被貶,被逼自殺 。

  王氏 皇七子李惲 封郯王,後改蔣王。被告謀反,惶懼自殺。

  無名宮女 皇次子李寬 出繼給叔父楚哀王李智雲,早薨,無後。

  皇十二子李簡 封代王,早薨,無後。

  唐太宗共生有皇子十四名,其中僅兩人(李福、李治)得以善終,令讀史者唏噓不已。《舊唐書》感嘆:“子弟作藩,磐石維城。驕侈取敗,身無令名!”

  可惜這位太子實在不爭氣。太宗皇帝為他先後聘請了數位名師進行教導都無濟於事,以至於徹底失望。他自己則在漢王李元昌和宰相侯君集的煽動下謀反,事敗被廢,流放黔州(今四川省彭水縣),兩年後孤獨地死去。[14]

  依照宗法,儲君之位便輪到皇四子魏王李泰。

  李泰比承乾只小一歲,而且相貌英俊,聰明好學,端肅多才,是父皇一直比較喜歡和看好的。事實上廢太子李承乾鋌而走險,與李世民偏心眼,以及李泰氣焰囂張和步步緊逼不無關係。兵變失敗後,承乾曾對太宗作結案陳述:兒臣貴為太子,還能有什麼圖謀?只不過為泰所逼而已。如果父皇立泰為儲君,那就正好中了他的圈套。[15]

  唐太宗心裡不免咯噔一下。

  朝中重臣也反對李泰,尤其是已故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和諫議大夫褚遂良。他們主張立皇九子晉王李治。李治時年十六歲,雖不失為仁愛孝悌的良善青年,卻是出了名的糯米糰子,一點魄力都沒有。唐太宗就曾對長孫無忌憂心忡忡地說:你們都勸我立治兒,可是治兒懦弱,奈何?[16]

  然而長孫無忌等人看中的,恰恰正是李治的溫厚文弱和一無所長。也許,他們伺候李世民已經很累,不想再來一位“雄主”。更重要的是,元老派有自己的既得利益,李泰身邊卻集結了一大批以功臣子弟為主的少壯派。這個班底就是他的“小艦隊”和小朝廷,隨時準備搶班奪權,改天換地。這可是長孫無忌、褚遂良他們不願意看到的。[17]

  相比較而言,李治就要好控制得多。他沒有黨羽,沒有能力,也沒有經驗,只能躲在元老派的大樹下,實現唐太宗和魏徵一貫主張的君臣共治。至於性格的柔弱或懦弱,則是可以非常善意地正面理解為“仁孝”的。

  這個算盤打得並不錯,只是沒把武則天算進去。長孫無忌也好,褚遂良也罷,都不可能想到李治身邊會出現蛇一樣的女人。他們當然也想不到,李治雖然好控制,卻不是控制在他們手裡,而是控制在武則天手裡。結果,他們把李治扶上了台,李治卻在老婆的指使下把他們整了下去。

  當然,這是後話。

  李泰這邊也屢犯錯誤。他為了討得父皇歡心,奪取儲君之位,竟信誓旦旦地對唐太宗說:臣只有一個兒子。將來兒臣壽盡之日,一定為陛下把他殺了,傳位給晉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