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頁
由於戰略物資來源的中斷和美國空軍的轟炸,日本工業生產迅猛下降。
據統計,如果以1937年為100,1944年生產總指數達到144,而1945年則猛降到57,即為“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時的一半多一點 。
造船業1944年生產158萬多噸艦船,而1945年降為49萬噸,遠遠彌補不上日本艦船的損失。
飛機製造業1944年生產28萬多架飛機(多為“零式”戰鬥機),到1945年猛降為11萬架。
與工業危機俱來的是農業和糧食危機,廣大人民的口糧難以為繼。
1944年末到1945年春夏,日本政府每天只配給11至60歲的男女330克(折合中國6兩6錢)大米,對從事重體力勞動的人每天也只給390克。
為了解決糧食危機,政府制定計劃把橡子製成食物,“號召全體國民同心協力”,特別是小學生等收集了500萬石橡子。
其他生活必需品也非常匱乏,因而黑市猖獗,人民怨聲載道。
廣大群眾紛紛用匿名信和匿名傳單來表示不滿情緒。
日本內務省警保局承認,人民反戰厭戰情緒已發展到“詛咒和怨恨天皇”的地步。
日本法西斯的內外交困,不能不引起統治集團的擔憂。
鈴木內閣上台(4月7日)後不久,就指示內閣書記官迫水久常秘密地對日本資源進行調查,看看日本是否能繼續進行戰爭。
為此還設了一個特別調查局。
調查結果表明,局勢比人們想像的要嚴重得多。
日本各行各業,無論是軍用還是民用的,都受到基本原料不足的影響。
鋼鐵的月產量已不足10萬噸,比官方估計的少2/3。
由於鋁和鋁礬土的不足,飛機產量也降到原指標的1/3。
煤的缺乏使軍火生產削減50%。
由於缺乏燃料和裝卸貨物的人力,整個運輸系統已處於癱瘓狀態。
迫水的報告預言,用不了幾個星期,各城市間就不會再有鐵路交通,鋼鐵生產和船舶的建造將會停止,化學工業也會崩潰。
這份報告的含義是無可辯駁的。
迫水的調查報告呈送到核心內閣。
5月12日,“六巨頭”舉行會議。
海相米內光政提議請俄國出面調停,結束戰爭。
外相東鄉茂德認為俄國不會幫助日本。
但陸軍總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認為,蘇聯的力量和威望使它可能成為最好的中間人。
陸相阿南惟幾支持梅津的意見。
東鄉指責他們對俄國不夠了解。
他說;“日本問題必然在雅爾達會議上討論過,所以,現在要把蘇聯拉到我們一邊來,很可能沒有希望。
從俄國過去的作為來看,我認為,要使它不參戰恐怕都難辦到。
我看,最好還是與美國直接進行停火談判。”
首相鈴木素以喜怒不形於色,玩“腹功”著稱。
他看到陸、海軍都主張請蘇聯調停,也就支持軍人。
東鄉只好服從多數,他同意草擬一個備忘錄。
5月14日,東鄉把草案提交給“六巨頭”,內稱:“應該向俄國講清楚,它是靠了日本才戰勝德國的,因為我們保持了中立;幫助日本保持 其國際地位將對蘇聯有利。
---------------
26.最後的衝刺(2)
---------------
因為在將來,美國可能變成蘇聯的敵人。”
接著,備忘錄警告說,戰勝了德國的俄國提出的價錢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高得多”,日本要準備放棄旅順、大連、南滿鐵路和千島群島北 半部。
“六巨頭”一致批准這個草案,並指示東鄉開始交涉。
東鄉認為,對蘇聯談判的最佳人選,非廣田弘毅莫屬了。
廣田曾任首相、外相,政治地位很高,又當過駐蘇大使,與蘇聯外交界人士有過許多交往。
奉東鄉之命,廣田決定去箱根地區的療養勝地強羅,拜訪蘇聯駐日大使雅可夫·馬立克。
6月3、4日,廣田兩次會晤馬立克,向他保證,日本人民真誠希望與蘇聯和中國建立友好關係,希望找到與蘇聯長期合作的途徑。
廣田還說,他所說的話“不但反映了帝國政府的態度,也反映了國民的態度”。
馬立克表示,他要考慮幾天,然後才能答覆。
廣田深受鼓舞,他報告東鄉說:“會談氣氛友好,俄國方面的反應令人滿意。
這次交談看來有希望。”
然而,這種希望很快就變成失望。
因為在日本統治集團內部明顯地分為和、戰兩派。
天皇裕仁、內大臣木戶幸一、外相東鄉、首相鈴木、海相米內等從客觀實際出發,能現實地看到日本山窮水盡的處境,認為繼續進行戰爭 只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因而主張議和停戰。
在這方面,上述4大臣的秘書們起了不小的作用。
這些年輕人組成一個特別小組,經常一起會商,把秘密情報送給他們的長官,使其逐漸成為主和派。
但另一方面,海、陸軍中的死硬分子則主張戰鬥到底。
在他們的影響下,6月6日,最高戰爭指導會議又通過了“今後應實行的戰爭指導基本大綱”,其主要方針是:“以誓死盡忠的信念為動力 ,藉助地利和人和,堅決把戰爭進行到底,以維護國體,保衛皇土,確保民族將來發展的根基。”
據統計,如果以1937年為100,1944年生產總指數達到144,而1945年則猛降到57,即為“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時的一半多一點 。
造船業1944年生產158萬多噸艦船,而1945年降為49萬噸,遠遠彌補不上日本艦船的損失。
飛機製造業1944年生產28萬多架飛機(多為“零式”戰鬥機),到1945年猛降為11萬架。
與工業危機俱來的是農業和糧食危機,廣大人民的口糧難以為繼。
1944年末到1945年春夏,日本政府每天只配給11至60歲的男女330克(折合中國6兩6錢)大米,對從事重體力勞動的人每天也只給390克。
為了解決糧食危機,政府制定計劃把橡子製成食物,“號召全體國民同心協力”,特別是小學生等收集了500萬石橡子。
其他生活必需品也非常匱乏,因而黑市猖獗,人民怨聲載道。
廣大群眾紛紛用匿名信和匿名傳單來表示不滿情緒。
日本內務省警保局承認,人民反戰厭戰情緒已發展到“詛咒和怨恨天皇”的地步。
日本法西斯的內外交困,不能不引起統治集團的擔憂。
鈴木內閣上台(4月7日)後不久,就指示內閣書記官迫水久常秘密地對日本資源進行調查,看看日本是否能繼續進行戰爭。
為此還設了一個特別調查局。
調查結果表明,局勢比人們想像的要嚴重得多。
日本各行各業,無論是軍用還是民用的,都受到基本原料不足的影響。
鋼鐵的月產量已不足10萬噸,比官方估計的少2/3。
由於鋁和鋁礬土的不足,飛機產量也降到原指標的1/3。
煤的缺乏使軍火生產削減50%。
由於缺乏燃料和裝卸貨物的人力,整個運輸系統已處於癱瘓狀態。
迫水的報告預言,用不了幾個星期,各城市間就不會再有鐵路交通,鋼鐵生產和船舶的建造將會停止,化學工業也會崩潰。
這份報告的含義是無可辯駁的。
迫水的調查報告呈送到核心內閣。
5月12日,“六巨頭”舉行會議。
海相米內光政提議請俄國出面調停,結束戰爭。
外相東鄉茂德認為俄國不會幫助日本。
但陸軍總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認為,蘇聯的力量和威望使它可能成為最好的中間人。
陸相阿南惟幾支持梅津的意見。
東鄉指責他們對俄國不夠了解。
他說;“日本問題必然在雅爾達會議上討論過,所以,現在要把蘇聯拉到我們一邊來,很可能沒有希望。
從俄國過去的作為來看,我認為,要使它不參戰恐怕都難辦到。
我看,最好還是與美國直接進行停火談判。”
首相鈴木素以喜怒不形於色,玩“腹功”著稱。
他看到陸、海軍都主張請蘇聯調停,也就支持軍人。
東鄉只好服從多數,他同意草擬一個備忘錄。
5月14日,東鄉把草案提交給“六巨頭”,內稱:“應該向俄國講清楚,它是靠了日本才戰勝德國的,因為我們保持了中立;幫助日本保持 其國際地位將對蘇聯有利。
---------------
26.最後的衝刺(2)
---------------
因為在將來,美國可能變成蘇聯的敵人。”
接著,備忘錄警告說,戰勝了德國的俄國提出的價錢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高得多”,日本要準備放棄旅順、大連、南滿鐵路和千島群島北 半部。
“六巨頭”一致批准這個草案,並指示東鄉開始交涉。
東鄉認為,對蘇聯談判的最佳人選,非廣田弘毅莫屬了。
廣田曾任首相、外相,政治地位很高,又當過駐蘇大使,與蘇聯外交界人士有過許多交往。
奉東鄉之命,廣田決定去箱根地區的療養勝地強羅,拜訪蘇聯駐日大使雅可夫·馬立克。
6月3、4日,廣田兩次會晤馬立克,向他保證,日本人民真誠希望與蘇聯和中國建立友好關係,希望找到與蘇聯長期合作的途徑。
廣田還說,他所說的話“不但反映了帝國政府的態度,也反映了國民的態度”。
馬立克表示,他要考慮幾天,然後才能答覆。
廣田深受鼓舞,他報告東鄉說:“會談氣氛友好,俄國方面的反應令人滿意。
這次交談看來有希望。”
然而,這種希望很快就變成失望。
因為在日本統治集團內部明顯地分為和、戰兩派。
天皇裕仁、內大臣木戶幸一、外相東鄉、首相鈴木、海相米內等從客觀實際出發,能現實地看到日本山窮水盡的處境,認為繼續進行戰爭 只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因而主張議和停戰。
在這方面,上述4大臣的秘書們起了不小的作用。
這些年輕人組成一個特別小組,經常一起會商,把秘密情報送給他們的長官,使其逐漸成為主和派。
但另一方面,海、陸軍中的死硬分子則主張戰鬥到底。
在他們的影響下,6月6日,最高戰爭指導會議又通過了“今後應實行的戰爭指導基本大綱”,其主要方針是:“以誓死盡忠的信念為動力 ,藉助地利和人和,堅決把戰爭進行到底,以維護國體,保衛皇土,確保民族將來發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