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頁
————————
① 在孫中山先生革命成功以前,春節就是元旦,同一個節日來的。
②王聰兒在農民中發展白蓮教組織,進行秘密反清活動。
③其父是否為教首,無考據,作者想當然罷了,加注以免流毒。
④歷史上,西方直到1831 年,才由英國人W.畢克福德發明了導火索;而中國明代《武備志》等史書內所記載的槍炮、地雷和水雷中所使用的點火具、導火索、火槽及點火藥構成的組合體已是爆炸序列的雛形,則我國明代已有導火索雛形,所以作者設定了胡仁在第一卷就已掌握和改良了這個工藝。
第三卷 殪夷滿 第十一章 剪虜若草收奇功
阮文惠身穿龍袍騎在大象上,揮動寶劍指揮部隊向升龍城發動了攻擊,他從不質疑大明陸軍是否會如期來援,因為越是不輕易給出承諾的人,越會信守自己的諾言;當然也或許胡仁和秦劍一再推託,最後才答應下來的諾言,讓阮文惠覺得這是一個可靠的保證。
大象毫不猶豫地撞毀了年初被大明陸軍大炮轟陷、幾個月前又被清軍攻破的城牆,安南的士兵光著腳尖叫著,如潮水一般的湧入升龍城內。正在準備過新年的清軍措手不及的抵擋了片刻,就被成潰敗了。
清軍衣冠不齊地從升龍城撤出,跑得慢的,被後面的大象踐踏而死者無數,一古腦兒全向紅河邊那浮橋奔去。天空中無數的羽箭飛掠,落在那一片拖著辮子的隊伍,就如收割般倒下一片,一個個清兵爭先恐後的擠向浮橋,只恐慢了一步便被失了性命,便是三兩個頭腦清醒的清軍軍官想維持秩序。
卻見總兵李化龍①親率一隊親兵,把浮橋上的士卒推開砍倒,瘋狂地向浮橋上涌了過去,此時眾清兵已皆紅了眼,後面有安南人的大象弓箭,前方上官帶頭逃竄,便紛紛推開前後阻礙自己的同袍,一心只向浮橋衝去。幾個想維持秩序的把總,此時也是有心無力,相視長嘆一聲,抽刀拍飛幾根羽箭,劈翻擠在跟前的幾個清兵,便也加入向浮橋轉進的行列。
紅河的浮橋,終於承受不了這麼大的壓力,而斷裂了。②沒有喪生在安南人大象蹄下的清軍,永遠地留在紅河裡。阮文惠的軍隊瘋狂地屠殺在岸這邊的清軍,他們不接受投降,把許多跪地求饒的清軍踏在大象腳下,發出悲慘的哀號。
“玉洄村!”阮文惠的龍袍上染滿了鮮血,但他明顯不以為意,揮著手中的長劍指揮大軍,奪回升龍城後,向玉洄村清軍大營衝擊。
但這裡可就不比升龍城了,別說從升龍逃出的清軍殘部先行示警,況且清軍本身的精銳騎兵也集中駐紮在這裡。幾月前,使計下了升龍城的清軍提督許世亨③,如半截鐵塔也似的穩穩坐在馬上,早已披掛整齊,待安南人殺到,虎目怒睜,抽出馬刀大喝:“兒郎們!勝負在此一決!”
戰馬快速有秩地奔出營房,引以為立國之本的騎射,在這一刻發揮到淋漓盡致,弓弦翻飛之間,明顯清軍的射速要比安南人強出許多。隱匿在叢林間的秦劍放下千里眼笑道:“滿清騎射,果然名不虛傳!”
胡仁舉著千里眼焦急地低聲道:“我們大炮快開火吧!那些清軍裡面,有不少是廣東廣西人啊!旗人能有幾個!”
“不行!”秦劍掏出懷表看了一眼,堅決地說:“部隊急行軍集結下來,還不到三個小時,學生已吩咐士兵輪流睡眠了,最快也得兩個小時後才能發動攻擊。”
“那我帶警衛排上!”胡仁憤然放下千里眼說:“那些清軍裡面也有漢人啊!頂不住了他們!你怎麼忍心啊!”
“校長自己上也不行,更不要提還帶警衛排。校長教誨,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必須謀求最少傷亡與最大利益。學生時刻謹記。”秦劍慢條斯理地說:“別說是清軍里有漢人,就是堅守的是王國棟帶的義軍,學生也絕對不會下令攻擊。”
“如果是我帶隊堅守呢?”胡仁有點急了,因為在千里眼裡清軍不停有騎兵從馬上倒下,而清軍的弓箭對安南人的象兵明顯沒什麼效果。
秦劍笑了笑,很坦然地對胡仁:“學生,當效袁督師舊事,可由愚民餐吾肌。”
胡仁聞言一愣,當年袁崇煥的死,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不救京師,但後世網際網路上,很大部分人認為袁崇煥這種戰略是正確的,而胡仁本人也是其中之一,聽秦劍這麼一說,胡仁倒也一時火氣全無。
大象快速地向前移動,一名滿州的鐵騎收起雕弓,毫不猶豫的抽出馬刀,面對著瘋狂的大象率隊衝鋒,衝鋒!駿馬與大象的對決,在這不足百米的距離開始,清軍的騎兵紛紛把辮子咬在嘴裡,快速的伏在馬背上,戰刀閃爍著奪魄的寒光。
兩股人馬很快絞殺在一起,訓練有素的滿州鐵騎快速藉助駿馬的力量,向大象揮出戰刀,但刀鋒只劃開了一些表皮,騎兵馬上就棄刀一個蹬底藏身,但這對被激怒的大象,是沒有意義的,大象長長的鼻子連人帶馬卷了起來,遠遠的拋開,許多象蹄和馬蹄,立時把這一人一馬踐踏得分不清模樣。
而更多的清軍騎兵在還沒有接近大象時,就被撞飛。提督許世亨虎目幾欲滴血,對身邊素以悍勇著稱的親衛大喝道:“上!”那親衛舞刀帶了一隊生力軍便衝上去加入戰團,只見那大象向他撞來,他一提韁繩縱馬閃開,還沒等另一頭大象向他攻擊,已從馬上躍身而起,借力在邊大象身上蹬了一腳,翻身上了象背,戰刀怒斬,幾名安南士兵已然血染象背。
① 在孫中山先生革命成功以前,春節就是元旦,同一個節日來的。
②王聰兒在農民中發展白蓮教組織,進行秘密反清活動。
③其父是否為教首,無考據,作者想當然罷了,加注以免流毒。
④歷史上,西方直到1831 年,才由英國人W.畢克福德發明了導火索;而中國明代《武備志》等史書內所記載的槍炮、地雷和水雷中所使用的點火具、導火索、火槽及點火藥構成的組合體已是爆炸序列的雛形,則我國明代已有導火索雛形,所以作者設定了胡仁在第一卷就已掌握和改良了這個工藝。
第三卷 殪夷滿 第十一章 剪虜若草收奇功
阮文惠身穿龍袍騎在大象上,揮動寶劍指揮部隊向升龍城發動了攻擊,他從不質疑大明陸軍是否會如期來援,因為越是不輕易給出承諾的人,越會信守自己的諾言;當然也或許胡仁和秦劍一再推託,最後才答應下來的諾言,讓阮文惠覺得這是一個可靠的保證。
大象毫不猶豫地撞毀了年初被大明陸軍大炮轟陷、幾個月前又被清軍攻破的城牆,安南的士兵光著腳尖叫著,如潮水一般的湧入升龍城內。正在準備過新年的清軍措手不及的抵擋了片刻,就被成潰敗了。
清軍衣冠不齊地從升龍城撤出,跑得慢的,被後面的大象踐踏而死者無數,一古腦兒全向紅河邊那浮橋奔去。天空中無數的羽箭飛掠,落在那一片拖著辮子的隊伍,就如收割般倒下一片,一個個清兵爭先恐後的擠向浮橋,只恐慢了一步便被失了性命,便是三兩個頭腦清醒的清軍軍官想維持秩序。
卻見總兵李化龍①親率一隊親兵,把浮橋上的士卒推開砍倒,瘋狂地向浮橋上涌了過去,此時眾清兵已皆紅了眼,後面有安南人的大象弓箭,前方上官帶頭逃竄,便紛紛推開前後阻礙自己的同袍,一心只向浮橋衝去。幾個想維持秩序的把總,此時也是有心無力,相視長嘆一聲,抽刀拍飛幾根羽箭,劈翻擠在跟前的幾個清兵,便也加入向浮橋轉進的行列。
紅河的浮橋,終於承受不了這麼大的壓力,而斷裂了。②沒有喪生在安南人大象蹄下的清軍,永遠地留在紅河裡。阮文惠的軍隊瘋狂地屠殺在岸這邊的清軍,他們不接受投降,把許多跪地求饒的清軍踏在大象腳下,發出悲慘的哀號。
“玉洄村!”阮文惠的龍袍上染滿了鮮血,但他明顯不以為意,揮著手中的長劍指揮大軍,奪回升龍城後,向玉洄村清軍大營衝擊。
但這裡可就不比升龍城了,別說從升龍逃出的清軍殘部先行示警,況且清軍本身的精銳騎兵也集中駐紮在這裡。幾月前,使計下了升龍城的清軍提督許世亨③,如半截鐵塔也似的穩穩坐在馬上,早已披掛整齊,待安南人殺到,虎目怒睜,抽出馬刀大喝:“兒郎們!勝負在此一決!”
戰馬快速有秩地奔出營房,引以為立國之本的騎射,在這一刻發揮到淋漓盡致,弓弦翻飛之間,明顯清軍的射速要比安南人強出許多。隱匿在叢林間的秦劍放下千里眼笑道:“滿清騎射,果然名不虛傳!”
胡仁舉著千里眼焦急地低聲道:“我們大炮快開火吧!那些清軍裡面,有不少是廣東廣西人啊!旗人能有幾個!”
“不行!”秦劍掏出懷表看了一眼,堅決地說:“部隊急行軍集結下來,還不到三個小時,學生已吩咐士兵輪流睡眠了,最快也得兩個小時後才能發動攻擊。”
“那我帶警衛排上!”胡仁憤然放下千里眼說:“那些清軍裡面也有漢人啊!頂不住了他們!你怎麼忍心啊!”
“校長自己上也不行,更不要提還帶警衛排。校長教誨,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必須謀求最少傷亡與最大利益。學生時刻謹記。”秦劍慢條斯理地說:“別說是清軍里有漢人,就是堅守的是王國棟帶的義軍,學生也絕對不會下令攻擊。”
“如果是我帶隊堅守呢?”胡仁有點急了,因為在千里眼裡清軍不停有騎兵從馬上倒下,而清軍的弓箭對安南人的象兵明顯沒什麼效果。
秦劍笑了笑,很坦然地對胡仁:“學生,當效袁督師舊事,可由愚民餐吾肌。”
胡仁聞言一愣,當年袁崇煥的死,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不救京師,但後世網際網路上,很大部分人認為袁崇煥這種戰略是正確的,而胡仁本人也是其中之一,聽秦劍這麼一說,胡仁倒也一時火氣全無。
大象快速地向前移動,一名滿州的鐵騎收起雕弓,毫不猶豫的抽出馬刀,面對著瘋狂的大象率隊衝鋒,衝鋒!駿馬與大象的對決,在這不足百米的距離開始,清軍的騎兵紛紛把辮子咬在嘴裡,快速的伏在馬背上,戰刀閃爍著奪魄的寒光。
兩股人馬很快絞殺在一起,訓練有素的滿州鐵騎快速藉助駿馬的力量,向大象揮出戰刀,但刀鋒只劃開了一些表皮,騎兵馬上就棄刀一個蹬底藏身,但這對被激怒的大象,是沒有意義的,大象長長的鼻子連人帶馬卷了起來,遠遠的拋開,許多象蹄和馬蹄,立時把這一人一馬踐踏得分不清模樣。
而更多的清軍騎兵在還沒有接近大象時,就被撞飛。提督許世亨虎目幾欲滴血,對身邊素以悍勇著稱的親衛大喝道:“上!”那親衛舞刀帶了一隊生力軍便衝上去加入戰團,只見那大象向他撞來,他一提韁繩縱馬閃開,還沒等另一頭大象向他攻擊,已從馬上躍身而起,借力在邊大象身上蹬了一腳,翻身上了象背,戰刀怒斬,幾名安南士兵已然血染象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