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豫跟隨老和尚來到棲靈塔地宮,眼睛突然感覺到前方有一縷亮光,在亮光的指引下,李豫來到供奉佛骨舍利的金塔前。佛骨舍利散發出溫暖而慈祥的光,洗滌著李豫的內心深處。幾年前,尋回敦煌三危寺佛骨舍利時,李豫有過同樣感覺。

  老和尚:“棲靈塔地宮內供奉六顆世尊佛骨舍利,所謂佛祖即在此處。”

  李豫雙手合十,虔誠的膜拜聖物。

  來到地宮門口,老和尚對李豫說:“施主,您面前是一幅六道輪迴圖,此輪載人於三界六道中生死運轉。輪外刻‘轉輪聖王’,頭頂‘三世佛’,口銜輪沿,雙臂抱輪。此“六道”中前三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稱為三善道,後三道——地獄道、惡鬼道、畜生道稱為三惡道。一切眾生都處於六道因果輪迴之中,生生死死,世世浮沉,此生彼滅,彼生此滅。”

  李豫:“因果?輪迴?”

  老和尚:“一切事物均因緣而生,有因必有果。施主前世篤信佛陀,渴望天下安定。然而佞臣當道,廟堂諸事不能自主。雖君臨天下十餘載,盡心竭力而無功。現今之廟堂,奸佞盡除,賢良輔佐,社稷中興,指日可待。施主卻將國事委於人子,不出三載,天下復亂,黎民塗炭。”

  李豫心中大驚,問:“大師何出此言?”

  老和尚所說李豫的前世,似乎就是歷史上的唐代宗。根據史書記載,唐代宗李豫信奉佛教,是唐帝國第一位因為宦官擁立而登基的皇帝,以李輔國、程元振為首的宦官統領禁軍,氣焰囂張,不可一世。李輔國恃功自傲,曾對唐代宗李豫直言說:“大家(皇帝)但內里坐,外事聽老奴處置。”戰亂之後的國家創傷難愈、人口劇減、田地荒蕪,宦官當政,吐蕃入寇,僕固懷恩、李懷光等悍將因為不滿朝廷猜忌相繼造反,內憂外患不斷,唐代宗李豫有心無力,含恨而終。

  老和尚:“如今天下初治、百廢待興,皆因施主數年堅始終不渝之力。而今能臣驍將齊聚廟堂,曠古罕有。然有正必有反,有得必有失,若無天子坐鎮帝都,能臣驍將恐難駕馭。”

  李豫:“大師您也看到了,豫雙目失明,故而才將國事委於太子。”

  老和尚:“施主雖雙目失明,但只要用心去觀,仍可以洞察秋毫。五年後,人心平定,國泰民安,才是施主功成身退之日。”

  李豫走出棲靈塔,天色已經大亮,老和尚不知何時悄然離去。

  “你們是什麼人?怎麼進來的!”兩名掃地的僧人手持笤帚,上前質問院中的李豫和郭曙。

  郭曙手持佩劍回答:“我等是你們方丈的貴客。”

  掃地僧人:“你們兩個大膽蟊賊,竟敢冒充方丈的客人在此行兇。快來人啊,抓賊!”

  郭曙拔劍喝道:“放肆!驚擾聖駕,你等罪當處死。”

  幾名僧人聞聲手持木棒前來,將李豫和郭曙團團圍住。

  “住手!”一位身穿方丈袈裟的和尚走了過來,喝止住眾僧,對李豫和郭曙說:“貧僧本寺方丈道行。敢問兩位施主清晨在此有何貴幹?”

  郭曙:“你是方丈?那剛才在塔下見到的那位瞎眼老和尚是?”大明寺方丈道行看上去不過五十多歲,與之前塔下見到的老和尚絕不是同一個人。

  道行:“兩位施主,本寺並無瞎眼的僧人。”

  李豫:“大師,剛才確有一位老方丈引領在下入塔,並瞻仰了佛骨舍利。”

  道行驚訝的說:“什麼?!佛骨舍利供奉的地宮常年封閉,你怎麼可能進去。”道行親自入塔查驗,地宮入口封石完好,並無任何開啟的痕跡。

  郭曙對道行說:“這位是當今聖上。”

  道行:“貧僧不知陛下駕臨,請恕冒犯之罪。”

  李豫:“不知者不為罪,朕來得唐突,方丈大師不必如此。”

  道行將李豫請入方丈內室,茶水款待。

  李豫問道行:“敢問大師,貴寺果真沒有失明的年老僧人?”

  道行:“不敢欺瞞陛下,確實沒有。”

  李豫:“如此說來,朕剛才見到的……”

  道行:“雙目失明的只有貧僧的師父——鑒真法師。六年前,師父東渡日本,傳法布道。”

  鑒真法師不僅是精通佛法的高僧,還是精於中醫的醫家,道行為其弟子,醫術十分精湛。半個月後,在道行方丈和孫遠瑛的精心調理下,華陽公主體內的寒毒根除,李豫下令起駕返京。

  返回長安後,李豫每日臨朝,親自處理政務。改革中書、門下、尚書三省,放權給三位宰相。改革土地稅收,收回豪強大戶的過多土地,分給農民耕作。改革兵制,將府兵制和募兵制結合起來,授予統軍將領兵權。改革御史台,完善十五道採訪使監察制度。

  五年後,正月初一,大明宮含元殿,百官朝拜,鼓樂齊鳴,太子李适的登基大典正在舉行,後世稱為唐德宗。

  李豫給李适留下了一個極好的基礎,內憂外患已經全部解除,朝廷上下多是正直忠良之士。大唐帝國在李适這位年輕有為、志向遠大的新皇引領下,在郭子儀、李光弼、裴遵慶、顏真卿、段秀實、劉晏、李晟、馬燧、渾瑊等眾多文臣武將的共同努力下,走上了中興之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