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頁
僕固懷恩:“陛下您……”
李豫:“從今以後天下再無大戰,懷恩是我大唐的戰神,就留在朕身邊統領羽林軍吧。”
僕固懷恩:“臣謝陛下厚愛!”
李豫並沒有完全削去僕固懷恩的兵權,而是將其麾下的神武軍交給渾瑊統領,將渾瑊統領的右羽林軍交給僕固懷恩,左羽林軍仍由哥舒曜節制。
兩日後,李豫與沈媛、獨孤雪、和政、駙馬柳潭,以及年幼的華陽公主前往華清宮避寒,命僕固懷恩、郝廷玉、薛平、郭曙率軍隨行,命哥舒曜、章仇瑾瑜、白元光、仆固瑒留在長安戍衛大明宮,聽從太子調遣。
第二四九章 水火未濟(中)
更新時間2013-5-11 22:09:03 字數:2514
幾日後,太子李适和左相裴遵慶專程從長安趕到華清宮。內閣收到幽州節度使馬重英上疏,新羅國王金憲英遣使具報,忽汗州都督大欽茂唆使其族弟大元義縱兵侵入新羅北部。與此同時,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大欽茂遣使送來表奏,要求朝廷兌現當初的承諾。事關重大,太子和太尉、兩位宰相不敢妄斷,特來請示李豫。
安史之亂爆發後,忽汗州都督大欽茂響應李亨敕令各地邊軍勤王的詔令,親率兩萬渤海兵將協助唐軍安東都護府收復營州。李亨為表彰其功績,承諾冊封大欽茂為渤海國王,世襲罔替。敕書尚未來得及下發,肅宗李亨就一病不起,各派勢力忙於皇位之爭,無人顧及皇帝對大欽茂的承諾。李豫登基後,有意將此事押下,拖延不辦。
李豫看過馬重英的上疏和大欽茂的表奏,從郡王到國王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卻有著天壤之別。冊封大欽茂為渤海國王,等於朝廷正是承認渤海國獨立,日後忽汗州都督所屬府縣只需效忠渤海國王,不再受命於朝廷。
李豫將上疏和表奏交給在場的僕固懷恩和郝廷玉過目,然後問:“眾位覺得此事當如何處理?”
僕固懷恩:“臣以為新羅國王金憲英所奏屬實。忽汗州都督大欽茂得知我大軍遠征安西,無暇北顧,有意唆使其弟大元義侵入新羅,以此向朝廷示威,要求陛下冊封其為渤海國王。”
裴遵慶:“老臣以為,既然先皇對大欽茂有過承諾,陛下可先責令渤海兵退出新羅,再下發敕書,冊封大欽茂為渤海國王,以此平息北方邊地之爭。”
李豫看著李适:“適兒,說說你的看法。”
李适:“孩兒以為,大欽茂此舉乃是明目張胆的脅迫朝廷,此等行徑決不可姑息!目前西征大軍已經凱旋迴師,不如趁此機會興兵討伐,孩兒願代父皇領軍北征。”
裴遵慶見李豫靜坐沉思,沒有回應,提出反對意見:“朝廷年年征戰,百姓祈盼安定,此時不宜再動武。”
李豫突然問僕固懷恩:“懷恩以為如何?”
僕固懷恩抱拳道:“河北經歷戰亂,十室九空,百姓亟需休養生息,臣以為此時宜和不宜戰。”
李豫對僕固懷恩的回答似乎並不滿意,起身對眾人說:“擬詔,嚴厲申斥忽汗州都督大欽茂,命其立刻退出新羅屬地。傳令神武軍節度使渾瑊,天策軍節度使李懷光各率五千精騎,北上幽州駐防。”
渾瑊剛剛接替僕固懷恩統領神武天騎,李豫擔心其太過年輕,軍中舊部不服,命其率部北進,建功立業以服軍中眾將,同時向大欽茂表明朝廷的態度,渤海如果不聽從敕令,繼續亂來,朝廷決不姑息。以馬重英、渾瑊、李懷光三人的實力,對付一個大欽茂絕對綽綽有餘。
初春時節,春寒料峭,年僅六歲的華陽公主不小心受了風寒,病情日益加重,高燒不退。經過華清宮的太醫診治,華陽公主的病情沒有任何起色。獨孤貴妃十分內疚,向來開朗的獨孤雪突然間變得鬱郁寡言。
李豫知道,按照後世記載的歷史,聰明乖巧的華陽很小就得病死了。華陽的不幸夭折,對獨孤雪打擊很大,華陽離世幾個月後,獨孤雪也鬱鬱而終。史書記載,獨孤貴妃死後,代宗皇帝十分悲痛,將其遺體一直停放殿內,三年後才入土埋葬。
李豫不想見到心愛之人離自己而去,命郭曙騎快馬從長安召來太醫署令孫遠瑛。
孫遠瑛隨郭曙連夜趕到華清宮,看過華陽的病情和之前太醫開的藥方,回稟李豫:“公主身上的寒邪已侵入骨髓。因為公主年紀太小,如果下猛藥祛除,恐有性命之憂,而先前太醫所用溫中補陽之藥,又無效果。”
李豫急切地問:“那可如何是好?!”
孫遠瑛回答:“眼下正值初春,天地之間陽氣初生、萬物復甦。陛下如果能帶公主去溫暖的南方,輔以溫中散寒之藥,或許可以祛除公主體內的寒邪。”
李豫:“好!懷恩,即刻備船,朕要再下江南。遠瑛,你隨朕同行。”
僕固懷恩:“臣立即去準備。”
孫遠瑛:“微臣領命。”
李豫帶著沈媛、獨孤雪和華陽,乘船途經東都洛陽,沿運河南下江淮。御駕一路上沒有停留,三月初九,船隊抵達揚州。揚州刺史李國臣依照李豫的事先囑咐,輕車簡從,來到東門碼頭恭迎聖駕。
御駕入住城東東園。李昭道伏法後,李園改名為東園。
李豫:“從今以後天下再無大戰,懷恩是我大唐的戰神,就留在朕身邊統領羽林軍吧。”
僕固懷恩:“臣謝陛下厚愛!”
李豫並沒有完全削去僕固懷恩的兵權,而是將其麾下的神武軍交給渾瑊統領,將渾瑊統領的右羽林軍交給僕固懷恩,左羽林軍仍由哥舒曜節制。
兩日後,李豫與沈媛、獨孤雪、和政、駙馬柳潭,以及年幼的華陽公主前往華清宮避寒,命僕固懷恩、郝廷玉、薛平、郭曙率軍隨行,命哥舒曜、章仇瑾瑜、白元光、仆固瑒留在長安戍衛大明宮,聽從太子調遣。
第二四九章 水火未濟(中)
更新時間2013-5-11 22:09:03 字數:2514
幾日後,太子李适和左相裴遵慶專程從長安趕到華清宮。內閣收到幽州節度使馬重英上疏,新羅國王金憲英遣使具報,忽汗州都督大欽茂唆使其族弟大元義縱兵侵入新羅北部。與此同時,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大欽茂遣使送來表奏,要求朝廷兌現當初的承諾。事關重大,太子和太尉、兩位宰相不敢妄斷,特來請示李豫。
安史之亂爆發後,忽汗州都督大欽茂響應李亨敕令各地邊軍勤王的詔令,親率兩萬渤海兵將協助唐軍安東都護府收復營州。李亨為表彰其功績,承諾冊封大欽茂為渤海國王,世襲罔替。敕書尚未來得及下發,肅宗李亨就一病不起,各派勢力忙於皇位之爭,無人顧及皇帝對大欽茂的承諾。李豫登基後,有意將此事押下,拖延不辦。
李豫看過馬重英的上疏和大欽茂的表奏,從郡王到國王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卻有著天壤之別。冊封大欽茂為渤海國王,等於朝廷正是承認渤海國獨立,日後忽汗州都督所屬府縣只需效忠渤海國王,不再受命於朝廷。
李豫將上疏和表奏交給在場的僕固懷恩和郝廷玉過目,然後問:“眾位覺得此事當如何處理?”
僕固懷恩:“臣以為新羅國王金憲英所奏屬實。忽汗州都督大欽茂得知我大軍遠征安西,無暇北顧,有意唆使其弟大元義侵入新羅,以此向朝廷示威,要求陛下冊封其為渤海國王。”
裴遵慶:“老臣以為,既然先皇對大欽茂有過承諾,陛下可先責令渤海兵退出新羅,再下發敕書,冊封大欽茂為渤海國王,以此平息北方邊地之爭。”
李豫看著李适:“適兒,說說你的看法。”
李适:“孩兒以為,大欽茂此舉乃是明目張胆的脅迫朝廷,此等行徑決不可姑息!目前西征大軍已經凱旋迴師,不如趁此機會興兵討伐,孩兒願代父皇領軍北征。”
裴遵慶見李豫靜坐沉思,沒有回應,提出反對意見:“朝廷年年征戰,百姓祈盼安定,此時不宜再動武。”
李豫突然問僕固懷恩:“懷恩以為如何?”
僕固懷恩抱拳道:“河北經歷戰亂,十室九空,百姓亟需休養生息,臣以為此時宜和不宜戰。”
李豫對僕固懷恩的回答似乎並不滿意,起身對眾人說:“擬詔,嚴厲申斥忽汗州都督大欽茂,命其立刻退出新羅屬地。傳令神武軍節度使渾瑊,天策軍節度使李懷光各率五千精騎,北上幽州駐防。”
渾瑊剛剛接替僕固懷恩統領神武天騎,李豫擔心其太過年輕,軍中舊部不服,命其率部北進,建功立業以服軍中眾將,同時向大欽茂表明朝廷的態度,渤海如果不聽從敕令,繼續亂來,朝廷決不姑息。以馬重英、渾瑊、李懷光三人的實力,對付一個大欽茂絕對綽綽有餘。
初春時節,春寒料峭,年僅六歲的華陽公主不小心受了風寒,病情日益加重,高燒不退。經過華清宮的太醫診治,華陽公主的病情沒有任何起色。獨孤貴妃十分內疚,向來開朗的獨孤雪突然間變得鬱郁寡言。
李豫知道,按照後世記載的歷史,聰明乖巧的華陽很小就得病死了。華陽的不幸夭折,對獨孤雪打擊很大,華陽離世幾個月後,獨孤雪也鬱鬱而終。史書記載,獨孤貴妃死後,代宗皇帝十分悲痛,將其遺體一直停放殿內,三年後才入土埋葬。
李豫不想見到心愛之人離自己而去,命郭曙騎快馬從長安召來太醫署令孫遠瑛。
孫遠瑛隨郭曙連夜趕到華清宮,看過華陽的病情和之前太醫開的藥方,回稟李豫:“公主身上的寒邪已侵入骨髓。因為公主年紀太小,如果下猛藥祛除,恐有性命之憂,而先前太醫所用溫中補陽之藥,又無效果。”
李豫急切地問:“那可如何是好?!”
孫遠瑛回答:“眼下正值初春,天地之間陽氣初生、萬物復甦。陛下如果能帶公主去溫暖的南方,輔以溫中散寒之藥,或許可以祛除公主體內的寒邪。”
李豫:“好!懷恩,即刻備船,朕要再下江南。遠瑛,你隨朕同行。”
僕固懷恩:“臣立即去準備。”
孫遠瑛:“微臣領命。”
李豫帶著沈媛、獨孤雪和華陽,乘船途經東都洛陽,沿運河南下江淮。御駕一路上沒有停留,三月初九,船隊抵達揚州。揚州刺史李國臣依照李豫的事先囑咐,輕車簡從,來到東門碼頭恭迎聖駕。
御駕入住城東東園。李昭道伏法後,李園改名為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