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适跟隨哥舒曜來到延英殿外,見大殿四周站立著上百名全副武裝的羽林禁衛,氣氛十分緊張。延英殿門前,禁衛軍將領賀拔楚岳和郭曙披甲執劍,向李适抱拳行禮。哥舒曜對李适說:“殿下請,貴妃和長公主,還有眾臣已經在殿內等候多時了。”

  李适走進延英殿,見到汾陽郡王郭子儀和中書令崔圓,欲言又止,徑直走上台階。

  “臣等見過太子殿下。”郭子儀率殿內眾臣向李适行禮,音調明顯有些參差不齊。

  李适情緒低沉,一聲不吭的坐在大殿正中熟悉的位置上。

  坐在右側的獨孤貴妃見狀,對眾臣說:“眾位愛卿免禮。”

  中書舍人楊炎出列俯首跪在階前,身子連同說話的聲音都有些顫抖:“臣,臣曾力勸太子殿下,不可魯莽行事。可,可是……”

  和政長公主打斷楊炎:“住口,你等蠱惑太子,險些釀成大禍。事到如今,竟敢推脫責任!來人,將楊炎拖出殿外,廷杖四十。”

  “長公主饒命啊!”楊炎哭喊著被四名羽林侍衛拖了出去。

  參與擁立太子即位的官員面面相覷,不少人腸子都悔青了,本想做擁立新君的功臣,結果卻發生站錯了隊,現在不但高官厚祿成了過眼煙雲,而且怕是小命不保。唯有中書令崔圓,義正言辭的站在前面,臉上毫無懼色。

  “捷報!捷報!安西大捷!”兵部侍郎郭晞帶來河西節度使馬璘六百里加急傳來的捷報,在延英殿上當眾宣讀。馬璘在捷報中明確提及,皇帝李豫安然無恙,正前往沙州犒賞將士。

  之前從河西傳來的都是皇帝病危、瓜州陷落、驛路中斷等壞消息,安西大捷這個消息足以振奮人心,一掃之前的陰霾。

  殿內群臣開始交頭接耳,眾人關注的焦點不在安西大捷,而在皇帝身上。皇帝在安西率軍奮戰、大獲全勝,太子卻在長安私下密謀,準備登基稱帝。雖然類似的事情李适的爺爺、李豫的父親唐肅宗李亨也幹過,但那時的唐明皇李隆基人心盡失,李亨在靈武自立稱帝獲得各方的支持。現在的情況則大相逕庭,朝中大臣和軍中將領對皇帝李豫忠心耿耿,太子李适手裡並沒有可以依靠的力量。

  大殿上的李适面紅耳赤、如坐針氈,不知如何應對面前的窘境。皇帝老子還健在,做兒子的就想取而代之,這完全是犯上作亂。待到李豫率王師凱旋返京,李适的太子之位恐怕難保。

  和政長公主起身對眾人說:“皇兄此刻遠在安西,長安一日不可無主,在沒有得到敕令前,本公主提議仍由太子行駛監國之權,眾位意下如何?”

  李光弼、裴遵慶、顏真卿回答:“臣等附議。”

  劉忠翼見孤獨貴妃和汾陽王郭子儀沒有發話,出列道:“太子忤逆作亂,奴家可為人證。奴家建議由韓王殿下監國,貴妃娘娘和汾陽王從旁輔助。”

  李适起身指著劉忠翼:“你!你這卑鄙小人!”

  幾名大臣看了看獨孤貴妃身邊的哥舒曜,還有始終未發一言的郭子儀,隨聲附和道:“臣等附議。”

  獨孤貴妃站起身,對眾臣說:“太子監國是陛下離京前欽定的,只有陛下有權變更。眼下是多事之秋,眾位愛卿務必各司其職,協助太子穩定大局,迎候陛下和眾位西征將士凱旋歸來。”

  郭子儀:“貴妃娘娘所言極是,老臣附議。”

  眾臣齊聲回答:“臣等附議。”

  獨孤貴妃、和政長公主共同提議暫停中書舍人楊炎、京兆少尹黎干、內侍少監劉忠翼、右千牛衛將軍王霆的職權,恢復郭曙左千牛衛將軍之職。廷議並沒有涉及擁立太子即位的核心人物——中書令崔圓。

  李适坐在殿上一言不發,眾臣見狀紛紛附議。

  王霆被罷,郭曙復職,大將軍哥舒曜直接掌控北衙禁軍。感覺到失去禁衛軍兵權的太子李适不理國事,終日呆在還周殿內,陪伴重病中的母親。

  六日後,賀拔楚岳前來稟報:“陛下已到隴坻大震關,預計還有兩日返京。”

  李适聽到親生父親即將返回的消息,心情十分複雜。

  賀拔楚岳看在眼裡,上前勸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殿下不必憂慮。陛下對您愛護有加,此番並未鑄成大錯,只要殿下知錯能改,則善莫大焉。”

  李适看著賀拔楚岳:“老師此言當真?”賀拔楚岳曾擔任過李适的騎射老師。

  賀拔楚岳點了點頭:“殿下可出京西行,迎接陛下歸來,主動認錯請罪。”

  李适看著殿外披甲執戟的羽林侍衛:“可是!”

  賀拔楚岳:“殿下切莫誤會,這幾日,羽林軍加強了宮內守衛,末將與哥舒將軍聽從殿下調遣。”

  李适:“請老師安排一下,本殿即刻啟程,西迎父皇歸來。”

  賀拔楚岳抱拳道:“楚岳領命!”

  御駕從沙州到肅州走了三日,李豫覺得大隊人馬的行進速度太慢,拋下隨行護衛的數千騎兵,和渾瑊、李懷光、薛平帶了二十餘騎輕騎,逢驛站換馬,日行五百里,晝夜趕路奔回長安。

  行至關內道隴州和岐州交界處,李豫經過連日騎行,突感感覺體力不支,眼前一黑,跌下馬背,滾落在官道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