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碧羅春說聲“好!”便出了房門,時間不長拿著一束野菊花走進來。她找來一個空瓶子,把菊花插在裡面,放在桌子上笑笑說:“這一段時間我很擔心你的身體,今日看到你還有這些閒情逸緻,我就放心羅。”

  這一夜萬籟俱靜,潔白的月光透過窗欞灑在床前。孫殿英走進房間,見住室變成了新房的模樣,三姨太平躺在床上看書。老孫撲上去把新娘抱得很緊。三姨太含情默默地對他說了許多心裡話,最後三姨太又哭著說:“玉娟這一生全憑將軍了。”孫殿英睜開眼睛,只見月光如水,並沒有三姨太的影子。

  朦朧中,三姨太帶著一個人從外面走進來說:“這是莫雲漢,你看和你長得如出一母,讓他跟我在這兒呆幾天,你快點兒回北平,晉祠雖好,卻不是久留之地。”老孫上了黃包車,匆匆沿著山路而去,冷風一吹他醒了,自己仍然躺在那張床上。

  孫殿英閉上眼睛又見到了三姨太,她正在燈下寫著什麼。老孫說:“這麼晚了,咱們睡吧?”

  玉娟說:“你先睡吧,我要為司令壯行呢?”

  老孫不解地問:“咋壯行哩?你說說。”

  玉娟說:“蔣介石素來對你有成見,明天你就要去南京啦,我寫篇文章登在報紙上,讓老蔣想殺你,又不敢下手!”

  老孫拍著三姨太的肩說:“好,好,你這個辦法真絕!”他感到手指有點疼,也覺著老三的肩頭很硬,醒來一看,見自己拍打在床頭上。

  夜裡孫殿英做了許多奇奇怪怪的夢,他感到心裡很亂,乾脆穿了衣服走出房門。院裡極靜,月光下的路燈顯得很暗淡,幾個衛兵端著槍在院裡遊動著。他點著一支香菸,慢慢吸著,直到雞叫頭遍,才有點困,他打個長長的哈欠,向室內走去。一進門見三姨太墊著很高的枕頭,半躺半依在床上,見殿英進門招著手說:“你過來,我有話說。”

  孫殿英四顧周圍,覺得這兒很像郁香樓的房子,他坐在三姨太的身邊說:“老三,有啥話說吧!”

  三姨太上氣不接下氣地說:“殿英,我是不久就要離開人世的人啦,有幾句話交待。蔣介石雖說有錢有槍,可這個人心術不正,跟著他一定靠不住。八路軍是窮些,但他們得民心,老百姓擁護,走這條路才是長遠之計。”

  老孫答應著:“對著哩,我跟著八路軍。”

  三姨太走下床來,一晃便出了房門。孫殿英趕出門去焦急地喊著:“老三,你有病,往哪兒去呀?”

  三姨太回頭一笑,又招招手說:“來吧,我帶你到一個好去處。”三姨太飄飄如仙,孫殿英加快腳步仍然跟不上,他喘著粗氣大聲叫著:“老三,等等我!”

  張玉娟從地上拾起一把柿葉撒在路上說:“我不能等你,你順著柿葉來尋找。”

  一條山間小路,間隔不遠便有一片黃金色的柿葉,這些柿葉把孫殿英果真引向一個絕好的去處。這裡溪水清清,蜿蜒而流,一叢叢翠竹枝葉繁茂沿路而生,竹枝上落著幾隻不知名的小鳥,那叫聲似鶯啼燕鳴,婉轉清麗,十分好聽。山間的斜坡上長滿了蒼勁的松柏,一片鬱鬱蔥蔥的樣子,看去十分壯觀。一陣涼風吹過,眼前變成了一片蕭條的景色,四野荒草沒膝,山頭怪石林立,犬牙交錯;遠處的一棵枯樹上,站著一隻烏鴉,“呱,呱,呱”叫著向天邊飛去。孫殿英心裡一緊,毫髮直立。他在心裡說,不好,趕緊回去。正在這時從身後走來幾個士兵,用槍逼著他說:“孫麻子,我們司令請你。”

  “你們是哪一部分的?司令是誰?”

  士兵推推搡搡地說:“少廢話,到了地方你就知道了。”

  轉過一個個山頭,來到一座大殿前,大殿的式樣很古怪,很像閻羅殿,而門口的衛士卻是戴大蓋帽、穿黑衣服的警察。進入殿內,裡面殺氣騰騰,兩邊的衛士赤著上身,手裡拿一把大刀。他們的打扮很像刑場上的劊子手。公案後面坐著一個肥頭大耳的長官,他俯案疾書,一邊寫著,一邊問:“孫殿英,你知罪嗎?”

  老孫抬起頭看見那位長官,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仇敵馬鴻逵。他在心裡說,今日落到他的手裡,算是倒霉透啦!孫殿英昂著頭回答說:“不知我老孫犯了啥罪?”

  馬鴻逵一拍桌子站起來喝道:“你投降日本人,犯有賣國罪,鐵證如山,你能翻案嗎?”

  孫殿英怒目而視,指著馬鴻逵的鼻子說:“馬胖賊,你公報私仇,老子是曲線救國,有委座發來的電報為證!”

  “拿來我看!”

  孫殿英四下搜尋著,就是找不到那封電報。馬鴻逵叫喊著:“將這個漢奸推出去,就地處決!”

  孫殿英被推到門外的一個山頭上,只聽見一聲槍響,他重重地倒在地上……

  第二天,風平浪靜,紅日當頭,氣候像春日那樣暖和。上午10點半,孫殿英仍未起床,管理人員推開門一看,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手裡握著那叢野菊花。

  孫殿英死了,從此結束了他那不光采的一生。

  後 記

  後 記

  孫殿英,河南永城人,卻是我們在洛陽一帶發跡,他本身就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作者最近幾年收集了他的一些較為珍貴資料,又走訪了他的一些舊部,如新五軍中校機要室主任郭同棠(洛陽偃師人)、少校電台台長張新光(洛陽嵩縣人)等,於是對孫殿英這個人物有了歷史地了解。但小說畢竟不是歷史,只能藝術地再現各種人物。因為這不是寫歷史,所以不能以歷史的真實反映生活。故而在描寫人物時,許多情節和細節都是虛構的,希望讀者不要陷入真人真事的誤區之中。歷史小說要求歷史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高度統一。本著這個原則,書中反映的重大歷史事件真實,具體情節虛構,使人物在歷史的條件下活起來,對現實生活有所啟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