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頁
12 月,地中海戰區盟軍總司令威爾遜將軍調離地中海戰場,他的職位由亞歷山大接任,同時,克拉克升任義大利戰場總司令。
1944 年,義大利的春天,終於未能像人們所期盼的那樣:無論是在每一個人的心裡,還是在滿山遍野,到處是盛開的鮮花。春夏秋冬,又一個輪迴,滄桑歲月何時了?義大利還要繼續飽受戰爭之苦。
1945 年早春季節,義大利人民覺醒了,他們拿起了武器,並團結了起來,堅定地與法西斯德軍進行戰鬥,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是為祖國而戰。
在解放義大利的戰鬥中,義大利游擊隊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他們不僅牽制、消耗了大量德軍,而且憑藉自己的力量解放了許多城市。
此時,在歐洲戰場,西線盟軍已進至易北河畔,東線蘇軍正從奧德河對柏林發動進攻。德國已處在全面崩潰的邊緣。在義大利戰場,德軍雖有26個師,但大部分師都不滿員,裝備不齊,缺少技術兵器,坦克不超過200 輛,飛機只有130 架,且凱塞林已於3 月份調到歐洲戰場的西線。德軍不僅要準備抵禦盟軍的進攻,而且要窮於應付義大利游擊隊的襲擾。盟軍第15 集團軍群通過加強,已轄有21 個師又9 個旅,部隊齊裝滿員,坦克有2100 輛,飛機有5000 余架,此外還有海軍的配合。
4 月9 日,盟軍全線發動進攻,德軍一再敗退,已無心戀戰。4 月23 日,美第5 集團軍與英第8 集團軍在波河南岸斐拉拉會師。此時,德軍已變成了大逃跑,盟軍乘勝追擊,俘獲德軍3 萬,並於次日渡達了波河天險。4 月26日,盟軍攻克了曼圖亞和維羅納,27 日進入熱那亞。28 日,義大利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被義大利人民處決,當日,美第5 集團軍便進入了米蘭,同時,英第8 集團軍進入了帕多瓦。
1945 年4 月29 日,德軍代表在卡塞塔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30 日,盟軍發表了勝利公報。5 月2 日12 時,雙方停止了在義大利的一切軍事行動。
盟軍自發動西西里島戰役以來,共殲滅德、意軍隊65.8 萬人,並一直牽制著德軍1 個集團軍群,有力地配合了盟軍在其它戰場上的作戰。
在解放義大利的整個過程中,除了美、英軍隊之外,印、波、加、法等國的軍隊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尤其是在戰爭的最後階段,義大利游擊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當我們在談到義大利的過去、今天或明天的時候,決不應該忘記他們。因為,正是他們的鮮血浸透了亞平寧的每一寸土地,才使得這裡的春天更加美麗。
尾聲
有位哲人說過,人類歷史是建設和浩劫之間的競賽。地中海地區的歷史強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陸間海,地中海連接著歐、亞、非三大洲,後又溝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這特殊的地理位置賦予其特殊的戰略地位,特殊的戰略地位又使其和平與戰爭頻繁交替。戰爭頻繁成為地中海文明的一大特徵。古往今來,多少將士折戟沉沙,多少艦船葬身魚腹?
然而,迄今為止,地中海地區規模最大的交戰還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北非地中海戰場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重要戰場、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墨索里尼是點燃北非地中海戰火的罪魁禍首。大概他以為,以亞平寧半島為中心的古羅馬帝國曾威加四方,打敗過迎太基名將、素有西方“戰略之父”之稱的漢尼拔;那麼,同樣生活在亞平寧半島上的義大利人也能夠摧毀英國在地中海的殖民統治體系,把地中海變為義大利的內湖。到頭來卻落得個空發思古之幽情泥古自斃的可恥下場。
德國和義大利在北非曾兵抵阿拉曼,逼近開羅城,為何最後卻落得個一敗塗地?它們的不義之戰、失道寡助和國力不足無疑都是敗因。然而,從戰爭指導的角度看,它們貌合神離,同床異夢,始終沒有一個共同的協調一致的戰略計劃。義大利不敵英國,德國又不肯把主力投入北非地中海。結果,在馬爾他和阿拉曼,千載良機失之交臂。
同盟國方面的正義之戰,得道多助和國力雄厚無疑都是勝因。英美兩國關於主要戰略目標和打擊方向始終存有歧議,然而,兩國的政治家、軍事家能夠求同存異,制定協調一致的戰略計劃,集中兵力於北非地中海,打敗義大利後再轉用兵力於西歐戰場。這是邱吉爾津津樂道的先邊緣後中心的戰略。英美在北非地中海戰場化險為夷,直至最後勝利,十分得益於戰略指導的一致性。但英美在打垮義大利、肢解了軸心後,在義大利北部山區陷入了與德軍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最後還不得不轉運兵力於西歐戰場。
有人說,歷史不能假設,但後人反思歷史卻不能不虛擬幾個假如。假如之一:希特勒將德軍主力用於北非地中海,那麼德意部隊就有可能占領整個地中海地區,並打通地中海與印度洋的聯繫。同時,蘇德戰場的蘇軍便會騰出手來進軍德國直至法國西海岸,或南下進出地中海和飲馬印度洋。這是希特勒和邱吉爾都不願意看到的。假如之二:英美置北非地中海於不顧,先集中兵力早一點登陸法國西海岸,陷希特勒德國於東西兩線作戰困境,必會早些擊敗德軍。德國垮台,義大利豈能久持?但這樣英國在地中海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
蘇聯和美國都主張儘快開闢歐洲第二戰場,把戰略打擊重心指向希特勒德國:英國卻堅決主張先經略地中海,先打弱的,後打強的,最後,美國人好長一段時間都是讓英國人牽著鼻子走。英國的這種邊緣戰略旨在維護其在中東的殖民統治。英國是個島國,又是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英國曾經是世界頭號霸主,但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美、日、德崛起,形成英、法、德、美、日、俄群雄逐鹿的局面。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地位受到嚴重削弱。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倔強的邱吉爾抓住英國的殖民利益不放。並巧妙地利用美國的力量經略自己的地盤。然而,時代在變、潮流在變、環境在變,邱吉爾終於不能阻擋英國殖民利益的瓦解。
1944 年,義大利的春天,終於未能像人們所期盼的那樣:無論是在每一個人的心裡,還是在滿山遍野,到處是盛開的鮮花。春夏秋冬,又一個輪迴,滄桑歲月何時了?義大利還要繼續飽受戰爭之苦。
1945 年早春季節,義大利人民覺醒了,他們拿起了武器,並團結了起來,堅定地與法西斯德軍進行戰鬥,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是為祖國而戰。
在解放義大利的戰鬥中,義大利游擊隊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他們不僅牽制、消耗了大量德軍,而且憑藉自己的力量解放了許多城市。
此時,在歐洲戰場,西線盟軍已進至易北河畔,東線蘇軍正從奧德河對柏林發動進攻。德國已處在全面崩潰的邊緣。在義大利戰場,德軍雖有26個師,但大部分師都不滿員,裝備不齊,缺少技術兵器,坦克不超過200 輛,飛機只有130 架,且凱塞林已於3 月份調到歐洲戰場的西線。德軍不僅要準備抵禦盟軍的進攻,而且要窮於應付義大利游擊隊的襲擾。盟軍第15 集團軍群通過加強,已轄有21 個師又9 個旅,部隊齊裝滿員,坦克有2100 輛,飛機有5000 余架,此外還有海軍的配合。
4 月9 日,盟軍全線發動進攻,德軍一再敗退,已無心戀戰。4 月23 日,美第5 集團軍與英第8 集團軍在波河南岸斐拉拉會師。此時,德軍已變成了大逃跑,盟軍乘勝追擊,俘獲德軍3 萬,並於次日渡達了波河天險。4 月26日,盟軍攻克了曼圖亞和維羅納,27 日進入熱那亞。28 日,義大利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被義大利人民處決,當日,美第5 集團軍便進入了米蘭,同時,英第8 集團軍進入了帕多瓦。
1945 年4 月29 日,德軍代表在卡塞塔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30 日,盟軍發表了勝利公報。5 月2 日12 時,雙方停止了在義大利的一切軍事行動。
盟軍自發動西西里島戰役以來,共殲滅德、意軍隊65.8 萬人,並一直牽制著德軍1 個集團軍群,有力地配合了盟軍在其它戰場上的作戰。
在解放義大利的整個過程中,除了美、英軍隊之外,印、波、加、法等國的軍隊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尤其是在戰爭的最後階段,義大利游擊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當我們在談到義大利的過去、今天或明天的時候,決不應該忘記他們。因為,正是他們的鮮血浸透了亞平寧的每一寸土地,才使得這裡的春天更加美麗。
尾聲
有位哲人說過,人類歷史是建設和浩劫之間的競賽。地中海地區的歷史強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陸間海,地中海連接著歐、亞、非三大洲,後又溝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這特殊的地理位置賦予其特殊的戰略地位,特殊的戰略地位又使其和平與戰爭頻繁交替。戰爭頻繁成為地中海文明的一大特徵。古往今來,多少將士折戟沉沙,多少艦船葬身魚腹?
然而,迄今為止,地中海地區規模最大的交戰還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北非地中海戰場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重要戰場、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墨索里尼是點燃北非地中海戰火的罪魁禍首。大概他以為,以亞平寧半島為中心的古羅馬帝國曾威加四方,打敗過迎太基名將、素有西方“戰略之父”之稱的漢尼拔;那麼,同樣生活在亞平寧半島上的義大利人也能夠摧毀英國在地中海的殖民統治體系,把地中海變為義大利的內湖。到頭來卻落得個空發思古之幽情泥古自斃的可恥下場。
德國和義大利在北非曾兵抵阿拉曼,逼近開羅城,為何最後卻落得個一敗塗地?它們的不義之戰、失道寡助和國力不足無疑都是敗因。然而,從戰爭指導的角度看,它們貌合神離,同床異夢,始終沒有一個共同的協調一致的戰略計劃。義大利不敵英國,德國又不肯把主力投入北非地中海。結果,在馬爾他和阿拉曼,千載良機失之交臂。
同盟國方面的正義之戰,得道多助和國力雄厚無疑都是勝因。英美兩國關於主要戰略目標和打擊方向始終存有歧議,然而,兩國的政治家、軍事家能夠求同存異,制定協調一致的戰略計劃,集中兵力於北非地中海,打敗義大利後再轉用兵力於西歐戰場。這是邱吉爾津津樂道的先邊緣後中心的戰略。英美在北非地中海戰場化險為夷,直至最後勝利,十分得益於戰略指導的一致性。但英美在打垮義大利、肢解了軸心後,在義大利北部山區陷入了與德軍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最後還不得不轉運兵力於西歐戰場。
有人說,歷史不能假設,但後人反思歷史卻不能不虛擬幾個假如。假如之一:希特勒將德軍主力用於北非地中海,那麼德意部隊就有可能占領整個地中海地區,並打通地中海與印度洋的聯繫。同時,蘇德戰場的蘇軍便會騰出手來進軍德國直至法國西海岸,或南下進出地中海和飲馬印度洋。這是希特勒和邱吉爾都不願意看到的。假如之二:英美置北非地中海於不顧,先集中兵力早一點登陸法國西海岸,陷希特勒德國於東西兩線作戰困境,必會早些擊敗德軍。德國垮台,義大利豈能久持?但這樣英國在地中海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
蘇聯和美國都主張儘快開闢歐洲第二戰場,把戰略打擊重心指向希特勒德國:英國卻堅決主張先經略地中海,先打弱的,後打強的,最後,美國人好長一段時間都是讓英國人牽著鼻子走。英國的這種邊緣戰略旨在維護其在中東的殖民統治。英國是個島國,又是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英國曾經是世界頭號霸主,但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美、日、德崛起,形成英、法、德、美、日、俄群雄逐鹿的局面。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地位受到嚴重削弱。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倔強的邱吉爾抓住英國的殖民利益不放。並巧妙地利用美國的力量經略自己的地盤。然而,時代在變、潮流在變、環境在變,邱吉爾終於不能阻擋英國殖民利益的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