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5頁
為此,日本大正天皇拖著病體召開了御前會議。海軍大臣和陸軍大臣在會議上吵成一片,紛紛指責對方的無能,損害了大日本帝國的威名,大正天皇更是被連續不斷的失敗氣昏。使得本就矛盾重重的御前會議徹底亂成一團。
“慌什麼!不就是中國提出超級戰列艦計劃嗎!他們又沒有建成,只要我們在他們軍艦建成之前破壞掉不就可以了。”一直沉沒不語的山縣有朋開口道。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這定海神針的身上。
“元帥閣下,你有什麼計劃?”代替大正天皇主持御前會議的裕仁皇太子開口說道。
“中國泄露的中華級戰列艦是上海造船廠生產的,我們只要破壞掉上海造船廠,那就可以極大的拖延中國新式戰艦的建造速速。這對我們大日本帝國來來說更是是積蓄實力的機會。更何況在台海地區開戰,也能夠吸引中國海軍主力南下,減弱北方朝鮮方面的壓力。”山縣有朋說道。
裕仁皇太子皺著眉頭,山縣有朋的計劃真的可行嗎?一旦計劃失敗,中日在台海爆發爭端,台灣問題必將首當其衝。對現在的日本來說,可以失去朝鮮,但絕對不能失去台灣。
第六百六十三章台海戰爭
1921年11月8日,中日海參崴外海海戰已經過去十天了。在這段時間,中日兩國積極備戰。其中局勢最緊張的自然是兩國海軍。中國不但公布了龐大的造艦計劃,還不斷的對現有的四支藍海艦隊進行調整,力圖更加符合對日作戰的實力要求。同時中國也在和英法美三國展開軍購談判。購買三國提前退役的戰艦補充現有戰艦的不足。中國已經在竭盡全力在備戰。
日本不但針鋒相對的發布了新的造艦計劃,更是不斷擴大聯合艦隊的活動範圍,不斷挑釁中國海軍的底線,短短十天時間內,中日海上商貿摩擦已經發生數次。有幾次雙方軍艦更是對敵國商船開炮,擊沉了七八艘商船。這讓整個太平洋西部沿海都變的不安定起來。懸掛中日兩國國旗的商船大幅度減少。西方國家商船倒是航次和數量都多了起來。
11月11日,日本聯合艦隊第三艦隊,日本內部稱謂是台海艦隊主力離開台灣台北,向著中國的福州方向駛來。
在橫穿台灣海峽的時候,被一艘一艘中國商船發現,並第一時間向福建海防局匯報。很快東南沿海的中國艦隊接到了這一消息,一時間駐紮在上海的東海艦隊,駐紮在福州的南海艦隊部分軍艦開始出海迎戰。福建的空軍部隊也做好了一級準備,隨時可以升空作戰。
雙方軍艦在台灣海峽遭遇。日本第三艦隊主力雖然沒有戰列艦,但卻有四艘排出量超過一萬五千噸的戰列巡洋艦,都是這兩年服役的新型號,航速快,性能先進。另外還有八千噸級的重裝巡洋艦三艘,四千噸級輕驅逐艦六艘,驅逐艦八艘。另外還有四艘萬噸級補給艦和四艘運兵船。日本台海艦隊這是執行山縣有朋的“釜底抽薪”作戰計劃。計劃很好,事前保密工作也做的很好,開始進行的時候也很順利,只是上天沒有站在日本一方,他們的行動竟然被路過的中國商船發現。更是被這艘商船報告給了中國福建海防局,這就使得日本的偷襲計劃完全破產。
北京,少帥府。
“小鬼子看來已經被我們迷惑了。如果我沒有猜錯,他們這次的計劃極大的可能就是攻擊福州船政局,摧毀我們的船舶工業基地,好拖延我們的“中華級”戰列艦的建造進度。副總司令可曾到了上海?”馮庸沉聲問道。
“副總司令已經於今天早上秘密到達上海。東海艦隊也已經按照預定計劃起航迎戰日本台海艦隊。南海艦隊主力也已經按照預定計劃在廣州起航。目標定在了台灣的高雄。這次隨船出動的是李宗仁的起家部隊,國防軍第八十八軍,李宗仁也已經在半個月前回到八十八軍中。”李洋沉聲說道。
“很好。小鬼子要偷襲我們的造船基地,我們就去抄他們的後路。這台灣也是時候收回來了!”馮庸沉聲說道。這就是他拋出煙霧彈的後續計劃。馮庸的目標從來不是海上決戰的勝負,而是拿下台灣島。切斷日本對中國南海的影響。同時也能夠依靠台灣島這座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影響日本的商路,最大可能的切斷日本的海上生命線。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日本已經完全按按照馮庸等人商定的戰略計劃再進行。從這一點來看,日本上下實在是缺乏戰略眼光的軍事人才。
“給副總司令發電,東海艦隊在作戰之餘密切注意日本聯合艦隊主力的動向,他們不可能只依靠台海艦隊一支,其必然還有後手。還有,電告李宗仁,此次行動關乎國家領土的完成,不惜一切代價一定要在台灣土地上占據一片橋頭堡。後續的大軍會源源不斷的到達。”馮庸沉聲說道。
“是!”
中日台海戰爭的爆發第一時間通過電文傳到世界諸國。世界諸國都知道,中日之間的全面戰爭爆發已經進入了倒計時。而且這場海戰的勝利更是直接影響到中國後續的作戰計劃。畢竟海戰一直是中國的弱項。前幾次大規模的海戰雖然戰果斐然,但其中運氣的成分太大。真正的大規模海戰,西方國家還是更加看重日本。
對於遠東的局勢,各國態度不一,不過軍火市場卻並未出現人們預期中的火爆。不管是中國還是日本都有自己完備的軍工體系,武器供應完全能夠靠國內工廠解決。對於外國武器需要量極小。對於武器問題,中日雙方似乎早有默契,都是依賴本國的武器,就算本國武器子在性能上不如西方的先進,也未曾有大規模裝備外國武器的意圖。這些都和中日兩國的思想有關。中華民國自然是始終貫徹馮庸獨立發展的道路,外國先進技術可以借鑑,但絕對不能依賴。核心高科技必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正是憑藉著這種近乎苛刻的要求,中國國防科技從仿製開始,短短數年時間就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可以說這些成就都是馮庸用硬邦邦的政策逼出來的。中國每年對於科研的投入那是十分巨大的。當然,為了不刺激其他國家,這些投入基本上都以秘密資金的形式調撥。
“慌什麼!不就是中國提出超級戰列艦計劃嗎!他們又沒有建成,只要我們在他們軍艦建成之前破壞掉不就可以了。”一直沉沒不語的山縣有朋開口道。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這定海神針的身上。
“元帥閣下,你有什麼計劃?”代替大正天皇主持御前會議的裕仁皇太子開口說道。
“中國泄露的中華級戰列艦是上海造船廠生產的,我們只要破壞掉上海造船廠,那就可以極大的拖延中國新式戰艦的建造速速。這對我們大日本帝國來來說更是是積蓄實力的機會。更何況在台海地區開戰,也能夠吸引中國海軍主力南下,減弱北方朝鮮方面的壓力。”山縣有朋說道。
裕仁皇太子皺著眉頭,山縣有朋的計劃真的可行嗎?一旦計劃失敗,中日在台海爆發爭端,台灣問題必將首當其衝。對現在的日本來說,可以失去朝鮮,但絕對不能失去台灣。
第六百六十三章台海戰爭
1921年11月8日,中日海參崴外海海戰已經過去十天了。在這段時間,中日兩國積極備戰。其中局勢最緊張的自然是兩國海軍。中國不但公布了龐大的造艦計劃,還不斷的對現有的四支藍海艦隊進行調整,力圖更加符合對日作戰的實力要求。同時中國也在和英法美三國展開軍購談判。購買三國提前退役的戰艦補充現有戰艦的不足。中國已經在竭盡全力在備戰。
日本不但針鋒相對的發布了新的造艦計劃,更是不斷擴大聯合艦隊的活動範圍,不斷挑釁中國海軍的底線,短短十天時間內,中日海上商貿摩擦已經發生數次。有幾次雙方軍艦更是對敵國商船開炮,擊沉了七八艘商船。這讓整個太平洋西部沿海都變的不安定起來。懸掛中日兩國國旗的商船大幅度減少。西方國家商船倒是航次和數量都多了起來。
11月11日,日本聯合艦隊第三艦隊,日本內部稱謂是台海艦隊主力離開台灣台北,向著中國的福州方向駛來。
在橫穿台灣海峽的時候,被一艘一艘中國商船發現,並第一時間向福建海防局匯報。很快東南沿海的中國艦隊接到了這一消息,一時間駐紮在上海的東海艦隊,駐紮在福州的南海艦隊部分軍艦開始出海迎戰。福建的空軍部隊也做好了一級準備,隨時可以升空作戰。
雙方軍艦在台灣海峽遭遇。日本第三艦隊主力雖然沒有戰列艦,但卻有四艘排出量超過一萬五千噸的戰列巡洋艦,都是這兩年服役的新型號,航速快,性能先進。另外還有八千噸級的重裝巡洋艦三艘,四千噸級輕驅逐艦六艘,驅逐艦八艘。另外還有四艘萬噸級補給艦和四艘運兵船。日本台海艦隊這是執行山縣有朋的“釜底抽薪”作戰計劃。計劃很好,事前保密工作也做的很好,開始進行的時候也很順利,只是上天沒有站在日本一方,他們的行動竟然被路過的中國商船發現。更是被這艘商船報告給了中國福建海防局,這就使得日本的偷襲計劃完全破產。
北京,少帥府。
“小鬼子看來已經被我們迷惑了。如果我沒有猜錯,他們這次的計劃極大的可能就是攻擊福州船政局,摧毀我們的船舶工業基地,好拖延我們的“中華級”戰列艦的建造進度。副總司令可曾到了上海?”馮庸沉聲問道。
“副總司令已經於今天早上秘密到達上海。東海艦隊也已經按照預定計劃起航迎戰日本台海艦隊。南海艦隊主力也已經按照預定計劃在廣州起航。目標定在了台灣的高雄。這次隨船出動的是李宗仁的起家部隊,國防軍第八十八軍,李宗仁也已經在半個月前回到八十八軍中。”李洋沉聲說道。
“很好。小鬼子要偷襲我們的造船基地,我們就去抄他們的後路。這台灣也是時候收回來了!”馮庸沉聲說道。這就是他拋出煙霧彈的後續計劃。馮庸的目標從來不是海上決戰的勝負,而是拿下台灣島。切斷日本對中國南海的影響。同時也能夠依靠台灣島這座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影響日本的商路,最大可能的切斷日本的海上生命線。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日本已經完全按按照馮庸等人商定的戰略計劃再進行。從這一點來看,日本上下實在是缺乏戰略眼光的軍事人才。
“給副總司令發電,東海艦隊在作戰之餘密切注意日本聯合艦隊主力的動向,他們不可能只依靠台海艦隊一支,其必然還有後手。還有,電告李宗仁,此次行動關乎國家領土的完成,不惜一切代價一定要在台灣土地上占據一片橋頭堡。後續的大軍會源源不斷的到達。”馮庸沉聲說道。
“是!”
中日台海戰爭的爆發第一時間通過電文傳到世界諸國。世界諸國都知道,中日之間的全面戰爭爆發已經進入了倒計時。而且這場海戰的勝利更是直接影響到中國後續的作戰計劃。畢竟海戰一直是中國的弱項。前幾次大規模的海戰雖然戰果斐然,但其中運氣的成分太大。真正的大規模海戰,西方國家還是更加看重日本。
對於遠東的局勢,各國態度不一,不過軍火市場卻並未出現人們預期中的火爆。不管是中國還是日本都有自己完備的軍工體系,武器供應完全能夠靠國內工廠解決。對於外國武器需要量極小。對於武器問題,中日雙方似乎早有默契,都是依賴本國的武器,就算本國武器子在性能上不如西方的先進,也未曾有大規模裝備外國武器的意圖。這些都和中日兩國的思想有關。中華民國自然是始終貫徹馮庸獨立發展的道路,外國先進技術可以借鑑,但絕對不能依賴。核心高科技必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正是憑藉著這種近乎苛刻的要求,中國國防科技從仿製開始,短短數年時間就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可以說這些成就都是馮庸用硬邦邦的政策逼出來的。中國每年對於科研的投入那是十分巨大的。當然,為了不刺激其他國家,這些投入基本上都以秘密資金的形式調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