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縱然她出身大宋皇室,受到無數漢臣的暗自擁戴,也不想因為內鬥而導致漢人勢力削弱,讓其他各族因此而有崛起之機。更何況皇族內鬥早已讓她疲憊,若能逃離就是萬幸,哪還有爭奪太后之位的心思?

  談起這些天來地痛苦煎熬,兩女都是哭哭笑笑,為今日的太平景象慶幸萬分。現在她們更是都成為了華夏皇帝地妃嬪,彼此間更形親密,無話不言。

  一路走來,外面鑼鼓敲得震天響,兩位新娘在鳳輦中相儂相偎,帶淚徵笑,越過長長的街道,駛向前方的幸福生活。

  羅大成在汴梁城中地行宮,被定在一座王府裡面,原來的宗室王爺被請了出去,留下了所有地婢僕財產,成為了他送給華夏皇帝的禮物。

  對此,趙禎只能慶幸,羅大成沒有想要他地皇宮,不然的話,他也只能乖乖地搬出去住。

  輕輕地挑起鳳輦車簾,衛國長公主帶著一絲嬌羞,望向前方的府邸口在那裡,到處都已張燈結彩,無數將士都聚集在周圍咧嘴歡笑,一片喜氣沸騰的氣氛。

  行宮門前,華夏皇帝羅大成親自站在那裡,臉上帶著微笑,迎接著自己的兩位新娘。

  穆桂英悄悄地將臉湊了過來,從後面攬住衛國長公主溫軟的身體,望向前方行宮門前,那溫和微笑的高大男子,他臉上的和煦笑容,讓兩位絕美的女子,都忍不住流下了欣喜的淚珠,在溫暖陽光的照耀下,晶瑩剔透,散發著燦爛的光彩。

  黃河以北,在無數民夫的努力之下,一座城池正在建築起來。

  這座城池,與汴梁城隔河相望,被命名為原陽。

  按照條約規定,此地已經是華夏國的屬地,因此華夏國要在此地築城,作為與大宋朝廷聯繫的基地,並駐軍其中,以防兩國關係生變。

  華夏皇帝率軍北歸時,十餘萬大軍儂次出城,旌旗招展,威勢沖天。

  汴梁城百姓擁擠在街道兩旁歡送他們,慶幸著太平終於回來。

  城中近百萬的居民,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羅大成下令將其中的匠師都組織起來,和親人一起送到北方,讓他們成為各族人的老師,教導他們各種工匠技術。

  更受重視的,是汴梁城中的讀書人。大批讀書人被大軍一同帶上,送到北方,作為各個部落中的副百戶等小官吏,不管怎麼說,他們能夠認識漢字,就是一個但大的優勢,至少能夠把上級發下來的文書看清,也就比那些不識字的異族首領要強得多了。

  有了這些士子的加盟,不管他們是否情願,華夏國缺少基層官吏的窘境都得到大大改善。雖然他們心中都會有怨言,但至少他們管轄下的各族百姓,都有希望在他們的領導下,漸漸脫離貧窮和愚昧,走向富裕文明。

  即使是商人,羅大成也不想放過,將城中的商戶組織起來,讓他們組成商隊,在華夏官吏的管理下,在兩國之間運送商品,賺取利潤。

  耕作的農夫,也有大批被送到東北做移民。經過了華夏國大軍的徵收財產工作,他們現在都一貧如洗,能有大量田地可以耕種,終究還有出頭的希望。而東北一帶的女真人,也將和他們一起,學習種田的技術,來讓自己的孩子不至於餓得要死。

  如此下來,汴梁城中剩下的居民不足一半,只餘三四十萬人,還留在城裡,那些空下來的房子,地契都落到了華夏官吏的手中,以作為駐軍家屬休息之用。

  離去之時,羅大成留下了張龍趙虎兩名義弟,率四萬騎兵駐紮在汴梁城中,用以監視和控制大宋君臣。以張龍的成熟穩重,趙虎的聰明熱情,想必可以在大宋都城中如魚得水,做好他布置的任務。

  離城而去的華夏軍隊,並不都是向北而還。許多部隊都在將官的率領下,向著東南進發,去接收那些沿海的州郡。而北方的幽州,守將已經得到了宋朝皇帝的命令,把幽州城向著城外的華夏軍移交了。

  羅大成既然有了挑選沿海州郡的權力,就毫不客氣地加以運用。幽州、杭州、溫州、福州、廣州、膠東半島、廈門、連雲港、寧波,都被他一筆劃來,只放過了蘇州、金陵一帶,算是給趙禎留條活路。

  長江入海口的上海城也開始準備建設,廣州以南的地區更是大片大片地收入囊中,不論香港、澳門、深圳、珠海、汕頭、湛江都納入了屬地之中,最南端孤懸海外的兩大海島也都收入囊中,雖然現在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接收,但既然名義上已經屬於自己所有,終有和平交接的一日。

  無數華夏士兵越過茫茫路途,穿越大宋疆界,來到海邊,在華夏官吏的指揮下,接管沿海城市的防務。而一月前來的,還有大批汴梁城中的商戶,他們將作為華夏國民,在此地學習海洋商務活動,努力發展海商,讓自己和國家都在航海商貿中獲益。

  當羅大成帶著多名漢妃回歸上京時,已經接近了春季。冬天的戰鬥,幸運地沒有影響到春天的耕種,在無數官吏的努力之下,各族百姓都延續了上一年勞作的經驗,開始努力耕田,種植著能讓他們填飽肚子的糧食。

  占據了大片土地的華夏,正在悄悄地向著農耕之國轉變。當遊牧民族徹底接受農耕之時,就將是他們的侵略性漸漸消失,走向繁榮的時刻到了。

  結局

  幽州城外的原野上,羅大成縱馬奔馳,時而回過頭,引領著後面的小孩子們縱馬追上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