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寫《多餘的話》時的瞿秋白,想來沒有預見到後來韋君宜們的遭遇,如果預見到了,他一定會更少顧忌,也一定會把話說得更明白些。讓我用楊團的一番話,結束這篇已很冗長但並未盡意的文章吧:“母親後來曾告訴我:她參加革命就準備好了犧牲一切,但是沒想到要犧牲的還有自己的良心。------母親苦苦追求了一輩子,卻在眼淚全都乾涸的時候才大徹大悟:窮盡一生的努力,一生的奮鬥,換來的究竟是什麼?當她重溫自己那時的理想,當她不能不承認後來犧牲一切所追隨的,都與自己那時的理想相悖,仿佛繞地球一圈又回到了原地,怎能不追悔平生,痛徹骨髓呢?”(11)這番話,很大程度上也適用於瞿秋白。
2002年10月16日
注釋:
(1)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2)《瞿秋白研究》第四輯。
(3)(4)《瞿秋白研究》第五輯。
(5)瞿獨伊《懷念父親》,載《新文學史料》1980年第二期。
(6)見王觀泉《一個人和一個時代——瞿秋白傳》,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0頁。
(7)同(6)第604頁。
(8)見《伍修權同志回憶錄》,載《中共黨史資料》1982年第一輯。
(9)(11)《回應韋君宜·代序》。
(10)吳小龍《悲情·人格·思考》,載《隨筆》2002年第四期。
風高防火與振翅灑水——魯迅的不罵蔣介石與胡適的敢罵蔣介石
魯迅的不罵蔣介石與胡適的敢罵蔣介石(1)
問題的提起
魯迅與胡適確實有著多方面的可比性。而最近幾年,將這二人放在一起談論、比較者,也時有所見。當然,這些論者的視角、眼光和結論,往往是頗有差異的。從是否指名道姓地罵過蔣介石這一角度對魯、胡二人進行比較,我也不只一次地從他人的口頭或筆下見識過。這種比較的理路是,1927年後,魯、胡二人都長期批評過國民黨,但魯迅卻從未指名道姓地斥責過作為國民黨“黨魁”的蔣介石,而胡適則在有生之年多次這樣做過。從這一事實,便能夠“邏輯”地得出這樣的結論:胡適比魯迅更有勇氣、更富於戰鬥精神、更不在乎一己安危;或者說,與胡適相比,魯迅更世故、更善於自我保護、更膽怯懦弱。這種角度的比較,還是以這樣的背景為前提的:過去數十年,我們一直強調“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一直說魯迅在與國民黨政權的鬥爭中是“毫無畏懼”的,是“前腳跨出門去,後腳就不準備再跨進來”的,一直把魯迅說成是“民族魂”;而對胡適,則加諸種種惡諡,說他是國民黨的“走狗”,說他軟弱妥協,說他稍遇壓力便“寧彎不折”------而今天從是否指名道姓地罵過蔣介石這一角度對二人進行比較,則無疑有著“撥亂反正”、“把顛倒的歷史重新顛倒過來”之意。
僅僅在是否指名道姓地罵過蔣介石這一點上做文章,殊是無謂。但這一問題確又是牽一髮而動“二”身的那根“發”。從這一角度出發,深究下去,會接觸到魯、胡二人不同的政治觀念、現實姿態等一系列大問題。
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是與對共產黨的洗清同時進行的,或者說,“清黨”,是南京政府真正的“開國大典”。對蔣介石的“清黨”這一舉動,魯、胡二人就有著不同的態度。面對國民黨的大肆殺人,魯迅是驚訝、憤怒和痛恨,而胡適則表示了理解和支持。其時尚在日本的胡適對國民黨的“清黨反共”發表了這樣的看法:“我這十個月在歐洲美洲,不知國內的詳細情形。但我看最近的政變------蔣介石將軍清黨反共的舉動能得到一班元老的支持。你們外國朋友也許不認得吳敬恆、蔡元培是什麼人,但我知道這幾個人,很佩服他們的見識與人格。這個新政府能得到這一班元老的支持,是站得住的。”同時,又表示:“蔡元培、吳敬恆不是反動派,他們是傾向於無政府主義的自由論者,我向來敬重這幾個人,他們的道義力量支持的政府,是可以得著我們的同情的。”(1)胡適於1926年7月出國,在海外生活了10個月,對國內發生的事情所知不詳。但他素來敬重、信任蔡元培、吳稚暉等前輩。當他得知蔡、吳諸元老都堅決主張蔣介石的“清黨反共”,並支持南京國民政府後,便決定與他們取同一步調。胡適對南京政府的這種最初的表態,也並非權宜之計或隨便說說。實際上,他此後對這最初的表態從未後悔過,即便在他與蔣介石和國民黨的衝突最嚴重時,也未後悔過最初表示過的對蔣介石和南京政府的道義支持。可以說,在蔣介石的南京政府誕生之時,魯迅和胡適就對之有著頗為相異的心態。魯迅一開始就對蔣介石和南京政府持一種決絕的態度,更談不上對之有什麼希望和期待,換句話說,魯迅一開始就以敵對的目光怒視著蔣介石對南京政府的締造,一開始就把蔣介石和他的南京政府當作了不共戴天的仇敵,並且這樣一種心態和姿態終生未改;胡適則一開始就對蔣介石和南京政府取支持和合作的態度,儘管這種支持和合作並非是無條件的,換句話說,胡適是以期待的目光注視著蔣介石對南京政府的締造的,他對蔣介石和南京政府是懷有希望的,此後,這種期待和希望無論怎樣受挫,胡適也沒有讓自己陷入對蔣介石和國民黨的徹底絕望,因此,也不妨說,胡適對蔣介石和國民黨的有條件的支持,也是持續終生的。
2002年10月16日
注釋:
(1)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2)《瞿秋白研究》第四輯。
(3)(4)《瞿秋白研究》第五輯。
(5)瞿獨伊《懷念父親》,載《新文學史料》1980年第二期。
(6)見王觀泉《一個人和一個時代——瞿秋白傳》,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0頁。
(7)同(6)第604頁。
(8)見《伍修權同志回憶錄》,載《中共黨史資料》1982年第一輯。
(9)(11)《回應韋君宜·代序》。
(10)吳小龍《悲情·人格·思考》,載《隨筆》2002年第四期。
風高防火與振翅灑水——魯迅的不罵蔣介石與胡適的敢罵蔣介石
魯迅的不罵蔣介石與胡適的敢罵蔣介石(1)
問題的提起
魯迅與胡適確實有著多方面的可比性。而最近幾年,將這二人放在一起談論、比較者,也時有所見。當然,這些論者的視角、眼光和結論,往往是頗有差異的。從是否指名道姓地罵過蔣介石這一角度對魯、胡二人進行比較,我也不只一次地從他人的口頭或筆下見識過。這種比較的理路是,1927年後,魯、胡二人都長期批評過國民黨,但魯迅卻從未指名道姓地斥責過作為國民黨“黨魁”的蔣介石,而胡適則在有生之年多次這樣做過。從這一事實,便能夠“邏輯”地得出這樣的結論:胡適比魯迅更有勇氣、更富於戰鬥精神、更不在乎一己安危;或者說,與胡適相比,魯迅更世故、更善於自我保護、更膽怯懦弱。這種角度的比較,還是以這樣的背景為前提的:過去數十年,我們一直強調“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一直說魯迅在與國民黨政權的鬥爭中是“毫無畏懼”的,是“前腳跨出門去,後腳就不準備再跨進來”的,一直把魯迅說成是“民族魂”;而對胡適,則加諸種種惡諡,說他是國民黨的“走狗”,說他軟弱妥協,說他稍遇壓力便“寧彎不折”------而今天從是否指名道姓地罵過蔣介石這一角度對二人進行比較,則無疑有著“撥亂反正”、“把顛倒的歷史重新顛倒過來”之意。
僅僅在是否指名道姓地罵過蔣介石這一點上做文章,殊是無謂。但這一問題確又是牽一髮而動“二”身的那根“發”。從這一角度出發,深究下去,會接觸到魯、胡二人不同的政治觀念、現實姿態等一系列大問題。
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是與對共產黨的洗清同時進行的,或者說,“清黨”,是南京政府真正的“開國大典”。對蔣介石的“清黨”這一舉動,魯、胡二人就有著不同的態度。面對國民黨的大肆殺人,魯迅是驚訝、憤怒和痛恨,而胡適則表示了理解和支持。其時尚在日本的胡適對國民黨的“清黨反共”發表了這樣的看法:“我這十個月在歐洲美洲,不知國內的詳細情形。但我看最近的政變------蔣介石將軍清黨反共的舉動能得到一班元老的支持。你們外國朋友也許不認得吳敬恆、蔡元培是什麼人,但我知道這幾個人,很佩服他們的見識與人格。這個新政府能得到這一班元老的支持,是站得住的。”同時,又表示:“蔡元培、吳敬恆不是反動派,他們是傾向於無政府主義的自由論者,我向來敬重這幾個人,他們的道義力量支持的政府,是可以得著我們的同情的。”(1)胡適於1926年7月出國,在海外生活了10個月,對國內發生的事情所知不詳。但他素來敬重、信任蔡元培、吳稚暉等前輩。當他得知蔡、吳諸元老都堅決主張蔣介石的“清黨反共”,並支持南京國民政府後,便決定與他們取同一步調。胡適對南京政府的這種最初的表態,也並非權宜之計或隨便說說。實際上,他此後對這最初的表態從未後悔過,即便在他與蔣介石和國民黨的衝突最嚴重時,也未後悔過最初表示過的對蔣介石和南京政府的道義支持。可以說,在蔣介石的南京政府誕生之時,魯迅和胡適就對之有著頗為相異的心態。魯迅一開始就對蔣介石和南京政府持一種決絕的態度,更談不上對之有什麼希望和期待,換句話說,魯迅一開始就以敵對的目光怒視著蔣介石對南京政府的締造,一開始就把蔣介石和他的南京政府當作了不共戴天的仇敵,並且這樣一種心態和姿態終生未改;胡適則一開始就對蔣介石和南京政府取支持和合作的態度,儘管這種支持和合作並非是無條件的,換句話說,胡適是以期待的目光注視著蔣介石對南京政府的締造的,他對蔣介石和南京政府是懷有希望的,此後,這種期待和希望無論怎樣受挫,胡適也沒有讓自己陷入對蔣介石和國民黨的徹底絕望,因此,也不妨說,胡適對蔣介石和國民黨的有條件的支持,也是持續終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