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初九日,一切鋪墊停當,胤礽順理成章的重立為太子。爾後,康熙加封諸子,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俱著封為親王,皇七子胤祐、皇十子胤俄俱著封為郡王,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禵俱著封為貝子。未受封爵的成年皇子只有已遭囚禁的皇長子胤禔、皇十三子胤祥與大失聖心的胤禩了。
(七十)奕
道光三十年以宣宗遺詔封恭親王。咸豐朝期間,奕的政治地位並不很重要,他只有在1853年到1855年之間擔任領班軍機大臣。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奕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與英、法、俄談判,並且簽訂了《北京條約》。1861年,咸豐帝過世,奕與慈禧太后合謀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被授予議政王之銜。
從1861年到1884年,奕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期間雖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1884年終於因中法戰爭失利被罷黜,一直到1894年以善後中日甲午戰爭失敗,才再度被起用。從1894年到1898年逝世,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
恭親王奕是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名王重臣,洋務運動的首領,為中國近代工業創始和中國教育的進步作出了貢獻。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開拓者,建議並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正式外交機關,使清朝外交開始步入正軌並打開新局面。他積極出謀獻策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挽救清朝的危局,迎來同治中興。然而他命運坎坷,他支持慈禧太后北京政變,得到了委以重任的報答,但隨即而至的是慈禧太后的不安和打擊。後期他在統治集團內部浮浮沉沉,意志消沉,無所建樹。
三年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四年連封都統、右宗正、宗令。五年其母孝靖成皇后去世,奕為其母爭封號,被免去軍機大臣、宗令、都統,七年才恢復他的都統,九年又授內大臣。十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咸豐帝逃往承德,奕臨危受命,擔任議和大臣。九月十五日,十六兩日,奕分別與英使、法使簽訂《中英北京條約》與《中法北京條約》,挽救了清王朝的命運。他主持議和以及進行的大量的善後事宜贏得了西方對他的好感,為他以後外交活動創造了條件。在議和期間他籠絡文祥、桂良、寶鋆、勝保,形成了一個新的政治集團。這是他通過議和撈到的政治資本。
咸豐十年十二月,奕、文祥、桂良上《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折》,分析了各列強國特點,認為太平天國和捻軍是心腹之患,英、俄是肢體之患,應以滅內患為先,然後對付俄國和英國。這媚外之策為後來借師助剿,鎮壓太平天國奠定了理論基礎。根據他的觀察,他認為外國人並非“性同犬羊”,英國“並不利我土地人民,猶可以信義籠絡”。清政府把列強只當作“肢體之患”,認為“可以信義籠絡”。摺子還提出要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設南北口岸管理大臣;添各口關稅;要求將軍督撫辦理國外事件互相關照,避免歧誤;要求廣東、上海各派兩名懂外語的人到京以備詢問;將各國商情和報紙匯集總理處。十二月十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設立,出現了軍機處以外的另一中樞政府機構。自此,清朝有了專門的外事機構,使清代的外交產生重大突破。衙門還領導了後來的洋務運動。
咸豐帝去世後,奕成為實力派人物。他協助慈禧太后政變,被授予攝政王,在軍機處擔任領班大臣。咸豐帝授權恭親王辦理與各國換約事宜的上諭同治元年開始,軍機處里原來的顧命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全部免職,換成文祥等人,全面控制了中樞機關。他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總管內務府大臣,從而控制皇族事務和宮廷事務大權。他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的職務主管王朝外交事務,自此總攬清朝內政外交,權勢赫赫。
19世紀60~90年代,為了求強求富,增強鎮壓太平天國和抵禦外侮的能力,奕支持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大搞洋務運動,以興辦軍事工業為重點,也興辦民辦工業,近代工業從此起步。為了洋務事業,興辦新式學校,派出留學生,促進了近代教育事業發展。奕奏請兩宮皇太后重用曾國藩,與列強極力維持和局,借師助剿,終於鎮壓了太平天國,贏得了同治中興,奕獲得“賢王”美稱。
奕媚外,親近列強,是洋務派領袖。但他為清流派所鄙視,被呼為“鬼子六”。
奕支持曾國藩等辦洋務,但他又主張削弱地方勢力,引起湘淮勢力的不滿;奕辦洋務,清廷中倭仁等頑固派不滿;由於奕權力受限,不能滿足列強的要求,列強對他也開始不滿。
慈禧太后利用了奕,也給予了奕巨大權力。但隨著奕地位高升和聲名鵲起,又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於是慈禧太后利用一切機會對他進行打擊,使奕一直浮浮沉沉。同治四年三月初五,編修蔡壽祺彈劾奕,說他攬權納賄,徇私驕盈,太后命令查辦,七日就以其目無君上,免去議政王和其他一切職務。朝中大臣求情,慈禧太后才允許他在內廷行走,並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但免去了議政王職務。這是奕遭受的第一次打擊。
光緒二十四年奕訢病故,終年66歲。諡“果敏”,其孫溥偉襲爵恭親王。
(七十)奕
道光三十年以宣宗遺詔封恭親王。咸豐朝期間,奕的政治地位並不很重要,他只有在1853年到1855年之間擔任領班軍機大臣。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奕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與英、法、俄談判,並且簽訂了《北京條約》。1861年,咸豐帝過世,奕與慈禧太后合謀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被授予議政王之銜。
從1861年到1884年,奕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期間雖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1884年終於因中法戰爭失利被罷黜,一直到1894年以善後中日甲午戰爭失敗,才再度被起用。從1894年到1898年逝世,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
恭親王奕是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名王重臣,洋務運動的首領,為中國近代工業創始和中國教育的進步作出了貢獻。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開拓者,建議並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正式外交機關,使清朝外交開始步入正軌並打開新局面。他積極出謀獻策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挽救清朝的危局,迎來同治中興。然而他命運坎坷,他支持慈禧太后北京政變,得到了委以重任的報答,但隨即而至的是慈禧太后的不安和打擊。後期他在統治集團內部浮浮沉沉,意志消沉,無所建樹。
三年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四年連封都統、右宗正、宗令。五年其母孝靖成皇后去世,奕為其母爭封號,被免去軍機大臣、宗令、都統,七年才恢復他的都統,九年又授內大臣。十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咸豐帝逃往承德,奕臨危受命,擔任議和大臣。九月十五日,十六兩日,奕分別與英使、法使簽訂《中英北京條約》與《中法北京條約》,挽救了清王朝的命運。他主持議和以及進行的大量的善後事宜贏得了西方對他的好感,為他以後外交活動創造了條件。在議和期間他籠絡文祥、桂良、寶鋆、勝保,形成了一個新的政治集團。這是他通過議和撈到的政治資本。
咸豐十年十二月,奕、文祥、桂良上《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折》,分析了各列強國特點,認為太平天國和捻軍是心腹之患,英、俄是肢體之患,應以滅內患為先,然後對付俄國和英國。這媚外之策為後來借師助剿,鎮壓太平天國奠定了理論基礎。根據他的觀察,他認為外國人並非“性同犬羊”,英國“並不利我土地人民,猶可以信義籠絡”。清政府把列強只當作“肢體之患”,認為“可以信義籠絡”。摺子還提出要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設南北口岸管理大臣;添各口關稅;要求將軍督撫辦理國外事件互相關照,避免歧誤;要求廣東、上海各派兩名懂外語的人到京以備詢問;將各國商情和報紙匯集總理處。十二月十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設立,出現了軍機處以外的另一中樞政府機構。自此,清朝有了專門的外事機構,使清代的外交產生重大突破。衙門還領導了後來的洋務運動。
咸豐帝去世後,奕成為實力派人物。他協助慈禧太后政變,被授予攝政王,在軍機處擔任領班大臣。咸豐帝授權恭親王辦理與各國換約事宜的上諭同治元年開始,軍機處里原來的顧命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全部免職,換成文祥等人,全面控制了中樞機關。他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總管內務府大臣,從而控制皇族事務和宮廷事務大權。他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的職務主管王朝外交事務,自此總攬清朝內政外交,權勢赫赫。
19世紀60~90年代,為了求強求富,增強鎮壓太平天國和抵禦外侮的能力,奕支持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大搞洋務運動,以興辦軍事工業為重點,也興辦民辦工業,近代工業從此起步。為了洋務事業,興辦新式學校,派出留學生,促進了近代教育事業發展。奕奏請兩宮皇太后重用曾國藩,與列強極力維持和局,借師助剿,終於鎮壓了太平天國,贏得了同治中興,奕獲得“賢王”美稱。
奕媚外,親近列強,是洋務派領袖。但他為清流派所鄙視,被呼為“鬼子六”。
奕支持曾國藩等辦洋務,但他又主張削弱地方勢力,引起湘淮勢力的不滿;奕辦洋務,清廷中倭仁等頑固派不滿;由於奕權力受限,不能滿足列強的要求,列強對他也開始不滿。
慈禧太后利用了奕,也給予了奕巨大權力。但隨著奕地位高升和聲名鵲起,又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於是慈禧太后利用一切機會對他進行打擊,使奕一直浮浮沉沉。同治四年三月初五,編修蔡壽祺彈劾奕,說他攬權納賄,徇私驕盈,太后命令查辦,七日就以其目無君上,免去議政王和其他一切職務。朝中大臣求情,慈禧太后才允許他在內廷行走,並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但免去了議政王職務。這是奕遭受的第一次打擊。
光緒二十四年奕訢病故,終年66歲。諡“果敏”,其孫溥偉襲爵恭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