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等到渾邪王來到長安,商人們不懂得法律,不知道和匈奴人交易犯了走私罪,於是和匈奴人交易的五百多人都被判刑下獄。汲黯進諫說:“漢匈連年交戰,死了多少人,花費了多少軍費,皇上您不把投降的匈奴人發配給死難者家屬做奴婢也就罷了,卻反而拿國庫里的錢賞賜他們,徵發良民侍奉他們,把他們寵得真像天之驕子一樣。如今還要殺掉犯法的這五百人,這不就是俗話說的庇護了樹葉卻傷害了樹幹,得不償失。”漢武帝又是照例地沉默不語,偷偷在背後發牢騷:“很久沒聽到汲黯說話,如今又開始胡說八道了。”
汲黯:遇到這個人,皇上只好保持沉默
數月之後,漢武帝找了個由頭,罷了汲黯的官,汲黯於是回鄉隱居。
幾年之後,楚地私鑄錢幣的風氣大盛,漢武帝又想起了汲黯,召回了汲黯,官拜淮陽太守,讓他去治理淮陽。汲黯拒不受命,來往了好幾個回合,汲黯沒辦法了才接受任命。臨走前向漢武帝抱怨說:“皇上您這不是又發配我嗎?”漢武帝安慰他說:“你名聲大,本事也大,躺著就能把淮陽治理好,哪裡是發配你呢!”汲黯辭行,最後去見好友李息,對他說:“我被發配到外地,不能再管朝廷的事了。張湯是個大壞蛋,李息你位列九卿,你要不向皇上進諫,你和皇上都會被張湯所殺。”李息可不像汲黯這麼膽大妄為,哪兒敢進諫呀。後來張湯果然事敗自殺,漢武帝聽說了汲黯和李息間的這一席話,遂把李息治罪。
汲黯把淮陽治理得很好,七年後去世。漢武帝再想聽汲黯的刻薄之言也聽不到了。
【個性點評】
汲黯和漢武帝的關係,只能說是高水平的大臣遇到了高水平的皇帝。水平如此之高,功力悉敵,當然誰也離不開誰。一旦一個人離開了,另一個人立馬就感到了寂寞。因此,當汲黯向漢武帝抱怨皇上用人就像堆柴火垛,後來者居上,為什麼老是不升自己的官時,漢武帝照例沉默不語,不過心裡肯定在嘀咕:再升官就升為皇帝了!那我還幹什麼!這話漢武帝可沒有膽子當面說出來,因為依汲黯的個性,立馬就敢撂挑子,就像汲黯死後,漢武帝就像懷念情人一樣懷念他一樣。
李廣:有些錯永遠不能犯
多少年之後,被稱為“飛將軍”的李廣一定還記得當年梁孝王私自把將軍印信授給自己的情景。那時的李廣還年輕,不知道這是一場嚴重的政治事件。
還是從李廣的家世說起吧。
毫無疑義,李廣是名門之後。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應該知道荊軻,知道荊軻就應該知道燕太子丹,李廣的高祖就是俘獲燕太子丹的秦朝名將李信。只是到了李廣這一代,他們李家已經成為徹底的普通百姓了。
李廣生活在偉大的時代,他跨越了文景之治,並有幸成為漢武帝的臣民。不僅如此,漢朝的這三代領導人都對李廣的名字耳熟能詳,並不時給予高度評價。
在李廣還是青澀的毛頭小伙子之時,他衝鋒陷陣,手搏猛虎一類的英勇事跡已經廣為流傳,以至於漢文帝曾用惋惜的語氣說道:“可惜啊!李廣你生不逢時,若你能出生於高祖時代,萬戶侯豈足道哉?”
漢文帝一語成讖!他已經為李廣蓋棺論定,只是尚是早晨八九點鐘太陽的李廣不知。
漢景帝時期,七王作亂,吳楚叛軍西進之時,梁國首當其衝。此時的李廣作為驍騎都尉隨從太尉周亞夫馳騁梁國,協同景帝之弟梁王打了幾場勝仗,並且在一場關鍵的戰役中,李廣所向披靡,一鼓作氣,奪了敵方的主將之旗。無敵的李廣自然贏得了滿堂喝彩。雖然他僅僅是個都尉,李廣還是被前敵總指揮梁王破例私下授予了將軍之印。這是破格的獎勵,不知深淺的李廣只顧著高興,哪知這次私下的破格獎勵將給自己以後的人生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朝廷內部的事情李廣當然無緣知曉,他所知道的是,就因為梁王的這次獎勵,朝廷取消了對他的任何封賞。
之後,李廣就成了邊將,上谷、上郡、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都留下了他嘚嘚的馬蹄聲,只是一直在太守職位上徘徊,從來沒有任何提拔。政治上不可靠啊—和梁王私下授受,豈能怪得別人?
在這期間,李廣曾創造了一個經典戰例:匈奴大舉入侵上郡,天子派來一名宦官跟隨李廣學習軍事,抗擊匈奴。這位宦官帶領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就與他們交戰,三個匈奴人回身放箭,射傷了宦官,幾乎殺光了他的那些騎兵。宦官逃回到李廣那裡,李廣說:“這一定是匈奴的射鵰能手。”李廣於是帶上一百名騎兵前去追趕那三個匈奴人。那三個人沒有馬,徒步前行。走了幾十里,李廣命令他的騎兵左右散開,兩路包抄。他親自去射殺那三個人,射死了兩個,活捉了一個,果然是匈奴的射鵰手。把他捆綁上馬之後,遠遠望見幾千名匈奴騎兵。他們看到李廣,以為是誘敵之騎兵,都很吃驚,跑上山去擺好了陣勢。李廣的百名騎兵也都大為驚恐,想回馬飛奔逃跑。李廣說:“我們離開大軍幾十里,照現在這樣的情況,我們這一百名騎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來追擊射殺,我們會立刻被殺光的。現在我們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大軍來誘敵的,必定不敢攻擊我們。”李廣向騎兵下令:“前進!”騎兵向前進發,到了離匈奴陣地還有大約二里的地方,停下來,下令說:“全體下馬解下馬鞍!”騎兵們說:“敵人那麼多,並且又離得近,如果有了緊急情況怎麼辦?”李廣說:“那些敵人原以為我們會逃跑,現在我們都解下馬鞍表示不逃,這樣就能使他們更堅定地相信我們是誘敵之兵。”於是匈奴騎兵終於不敢來攻擊。有一名騎白馬的匈奴將領出陣來監護他的士兵,李廣立即上馬和十幾名騎兵一起奔馳,射死了那騎白馬的匈奴將領,之後又回到自己的騎兵隊裡,解下馬鞍,讓士兵們都放開馬,隨便躺臥。這時正值黃昏,匈奴軍隊始終覺得奇怪,不敢進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為漢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襲他們,因而匈奴就領兵撤離了。第二天早晨,李廣才回到他的大軍營中,大軍不知道李廣的去向,所以無法隨後接應。
汲黯:遇到這個人,皇上只好保持沉默
數月之後,漢武帝找了個由頭,罷了汲黯的官,汲黯於是回鄉隱居。
幾年之後,楚地私鑄錢幣的風氣大盛,漢武帝又想起了汲黯,召回了汲黯,官拜淮陽太守,讓他去治理淮陽。汲黯拒不受命,來往了好幾個回合,汲黯沒辦法了才接受任命。臨走前向漢武帝抱怨說:“皇上您這不是又發配我嗎?”漢武帝安慰他說:“你名聲大,本事也大,躺著就能把淮陽治理好,哪裡是發配你呢!”汲黯辭行,最後去見好友李息,對他說:“我被發配到外地,不能再管朝廷的事了。張湯是個大壞蛋,李息你位列九卿,你要不向皇上進諫,你和皇上都會被張湯所殺。”李息可不像汲黯這麼膽大妄為,哪兒敢進諫呀。後來張湯果然事敗自殺,漢武帝聽說了汲黯和李息間的這一席話,遂把李息治罪。
汲黯把淮陽治理得很好,七年後去世。漢武帝再想聽汲黯的刻薄之言也聽不到了。
【個性點評】
汲黯和漢武帝的關係,只能說是高水平的大臣遇到了高水平的皇帝。水平如此之高,功力悉敵,當然誰也離不開誰。一旦一個人離開了,另一個人立馬就感到了寂寞。因此,當汲黯向漢武帝抱怨皇上用人就像堆柴火垛,後來者居上,為什麼老是不升自己的官時,漢武帝照例沉默不語,不過心裡肯定在嘀咕:再升官就升為皇帝了!那我還幹什麼!這話漢武帝可沒有膽子當面說出來,因為依汲黯的個性,立馬就敢撂挑子,就像汲黯死後,漢武帝就像懷念情人一樣懷念他一樣。
李廣:有些錯永遠不能犯
多少年之後,被稱為“飛將軍”的李廣一定還記得當年梁孝王私自把將軍印信授給自己的情景。那時的李廣還年輕,不知道這是一場嚴重的政治事件。
還是從李廣的家世說起吧。
毫無疑義,李廣是名門之後。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應該知道荊軻,知道荊軻就應該知道燕太子丹,李廣的高祖就是俘獲燕太子丹的秦朝名將李信。只是到了李廣這一代,他們李家已經成為徹底的普通百姓了。
李廣生活在偉大的時代,他跨越了文景之治,並有幸成為漢武帝的臣民。不僅如此,漢朝的這三代領導人都對李廣的名字耳熟能詳,並不時給予高度評價。
在李廣還是青澀的毛頭小伙子之時,他衝鋒陷陣,手搏猛虎一類的英勇事跡已經廣為流傳,以至於漢文帝曾用惋惜的語氣說道:“可惜啊!李廣你生不逢時,若你能出生於高祖時代,萬戶侯豈足道哉?”
漢文帝一語成讖!他已經為李廣蓋棺論定,只是尚是早晨八九點鐘太陽的李廣不知。
漢景帝時期,七王作亂,吳楚叛軍西進之時,梁國首當其衝。此時的李廣作為驍騎都尉隨從太尉周亞夫馳騁梁國,協同景帝之弟梁王打了幾場勝仗,並且在一場關鍵的戰役中,李廣所向披靡,一鼓作氣,奪了敵方的主將之旗。無敵的李廣自然贏得了滿堂喝彩。雖然他僅僅是個都尉,李廣還是被前敵總指揮梁王破例私下授予了將軍之印。這是破格的獎勵,不知深淺的李廣只顧著高興,哪知這次私下的破格獎勵將給自己以後的人生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朝廷內部的事情李廣當然無緣知曉,他所知道的是,就因為梁王的這次獎勵,朝廷取消了對他的任何封賞。
之後,李廣就成了邊將,上谷、上郡、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都留下了他嘚嘚的馬蹄聲,只是一直在太守職位上徘徊,從來沒有任何提拔。政治上不可靠啊—和梁王私下授受,豈能怪得別人?
在這期間,李廣曾創造了一個經典戰例:匈奴大舉入侵上郡,天子派來一名宦官跟隨李廣學習軍事,抗擊匈奴。這位宦官帶領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就與他們交戰,三個匈奴人回身放箭,射傷了宦官,幾乎殺光了他的那些騎兵。宦官逃回到李廣那裡,李廣說:“這一定是匈奴的射鵰能手。”李廣於是帶上一百名騎兵前去追趕那三個匈奴人。那三個人沒有馬,徒步前行。走了幾十里,李廣命令他的騎兵左右散開,兩路包抄。他親自去射殺那三個人,射死了兩個,活捉了一個,果然是匈奴的射鵰手。把他捆綁上馬之後,遠遠望見幾千名匈奴騎兵。他們看到李廣,以為是誘敵之騎兵,都很吃驚,跑上山去擺好了陣勢。李廣的百名騎兵也都大為驚恐,想回馬飛奔逃跑。李廣說:“我們離開大軍幾十里,照現在這樣的情況,我們這一百名騎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來追擊射殺,我們會立刻被殺光的。現在我們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大軍來誘敵的,必定不敢攻擊我們。”李廣向騎兵下令:“前進!”騎兵向前進發,到了離匈奴陣地還有大約二里的地方,停下來,下令說:“全體下馬解下馬鞍!”騎兵們說:“敵人那麼多,並且又離得近,如果有了緊急情況怎麼辦?”李廣說:“那些敵人原以為我們會逃跑,現在我們都解下馬鞍表示不逃,這樣就能使他們更堅定地相信我們是誘敵之兵。”於是匈奴騎兵終於不敢來攻擊。有一名騎白馬的匈奴將領出陣來監護他的士兵,李廣立即上馬和十幾名騎兵一起奔馳,射死了那騎白馬的匈奴將領,之後又回到自己的騎兵隊裡,解下馬鞍,讓士兵們都放開馬,隨便躺臥。這時正值黃昏,匈奴軍隊始終覺得奇怪,不敢進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為漢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襲他們,因而匈奴就領兵撤離了。第二天早晨,李廣才回到他的大軍營中,大軍不知道李廣的去向,所以無法隨後接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