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頁
蘇斯洛夫在他的方案中敘述的很詳細,他所提出的軍區劃分,是在蘇聯原有的各個軍區基礎上,進行部隊配屬體系的重新調整,具體做法為:將蘇聯原有的二十餘個軍區打散重組,按各兵種協調搭配、重點地區重點布防的基礎為依託,在全蘇聯境內構建十六個軍區,即遠東、後貝加爾、西伯利亞、中亞、土耳其斯坦、莫斯科、伏爾加河沿岸、烏拉爾、北高加索、南高加索、敖德薩、基輔、列寧格勒、白俄羅斯、波羅的海沿岸、喀爾巴阡等。
當然,重新劃歸各個軍區並不是蘇斯洛夫的全部打算,這只不過是第一步計劃罷了。按照他的打算,再重新劃歸軍區的同時,還要做另一步工作。那就是改變部隊配置:加強紅軍原有地集團軍機構,普及軍級部隊編制,改原一個集團軍下屬五到七個師的結構構成為一個集團軍下屬三到五個軍,一個軍設三到五個師,各軍級指揮部設參謀部,參謀軍銜劃定為少將參謀。
毫無疑問,如果說軍區的重新劃定,會打破原有的軍方內部利益結合體的話,那麼軍級編制的出現以及軍級參謀部的設立,將會捋奪一大批師級以及師級以下真正把握軍權的將領的實權。這些人在軍銜得到提升的同時。也失去了真正地實權,俗話說的好。“參謀不帶長,放屁都不響。”這個明升實降地虛銜,基本上就是為了忽悠人的。
原有地利益體系打散了,一部分與高層聯繫緊密的中層實權軍官被明升實降的擄奪了軍權,那麼即便面對裁軍的決定,國防部以及國防工業部的反彈能力還有多大,那就要重新做一番估算了。
不過即便如此,蘇斯洛夫仍舊覺得不放心。他在這兩條措施之後,還補充了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便是戰後必須論功行賞,提高那些在戰爭中戰功卓絕的高層將領地待遇,這是為了起到安撫作用的。其二,便是西降東調。東西換防的舉措。
作為一名出身軍旅的准政客,蘇斯洛夫自然明白紅軍內部長期以來所存在的一個矛盾,那就是東西方的成見性矛盾。具體地說,就是駐紮在西線地士兵,長期以來都看不起東線的士兵。這同蘇聯國土的地域性貧富差距有關,毫不客氣地說,這種矛盾在帝俄時期就已經存在了。
從地域上將,蘇聯西部富庶東部貧弱,而且因為西伯利亞大冰原地關係,人們長期以來就認為東部就是一個流放地,所有去那邊當兵、為帥的人,基本上都是犯了錯誤的傢伙。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朱可夫,他就曾因為站錯了方向,而被布柳赫爾發配到了西伯利亞軍區擔任指揮官。因此,在蘇斯洛夫看來,西將東調的舉措,無疑能夠從最根本上削減高層將領的權力,從而使他們即便對裁軍心存讎隙,也無法玩出什麼貓膩來。
狠,真是夠狠!
想明白了蘇斯洛夫的心思,楚思南唯一的想法就是這個了,人說政客都是婊子,有奶便是娘且又翻臉無情,看來這句話真是絲毫都不假。像蘇斯洛夫,他本身出身軍旅,他的利益從某些方面來說,也同軍方直接掛鉤,而且他本人也算是軍中的一名中層將領,因此在軍隊中的好友故舊肯定也是不知凡幾。可是而今呢?為了能夠獲得最快的晉升,他一轉臉就把整個軍方都給出賣了。如果按照他的意見來辦的話,那麼毫無疑問,幾條舉措並行之下,原本看似強大的軍方勢力,將在一番連打帶削之下變成一盤散沙,從而也由一頭猛虎轉化為一隻綿羊。
楚思南有些感慨,強大的蘇聯,從十月革命成功之後,就始終處於軍方的實際控制之下,如果說它是一個軍管的政權也未嘗不可。這種局勢在正常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二戰中,軍方將領幾乎成為了這個國家的主體,他們決定國家的各項大政方針,決定工農業生產,決定政府官員的任命,甚至決定國民的生活。而今,戰爭行將結束,自己這個由軍隊中走出來的國家領導人,卻要第一手削弱軍方對國家政權的干預,從根本上講,自己似乎並不比蘇斯洛夫來的清高,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帝王權術千古不變的常理,楚思南不認為自己是帝王,但是實際上卻又和帝王差不多。作為蘇聯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他要為保住自己的權勢而努力,同時又要為國家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繁榮穩定而竭盡全力。處在他這個位置上,自然知道戰爭的結束,就意味著大規模經濟發展時期的到來,而在這種情況下,繼續保持著軍方對政府的干擾是不明智的。
回想起來,中國歷史上那些登帝位便大肆屠戮良將的皇帝們,似乎也並不全是為了自己的帝位穩固而出手地,無論是漢高明太。他們在建立皇權的同時,都面臨著還兵於民、恢復生產的重任。在這種情況下,肯定難免會觸及將領們的利益,於是為了穩定的關係,他們舉起了屠刀。有沒有這種可能,想來應該是有的,這和楚思南如今棉鈴的境況何其相似?
面色陰沉的感慨一番,楚思南深深地嘆了口氣。而在這個工夫里,他對面的蘇斯洛夫可被嚇的不輕,領袖臉上那抽搐地肌肉就像是一根根的銀絲。緊緊地牽扯著他地心尖,他擔心一個搞不好。自己今天就會搭進去。
隨著楚思南的那一聲嘆息,蘇斯洛夫心裡緊繃著地那根弦終於鬆了下來。他知道,這位領袖應該是認同了自己的建議,只不過心裡應該還有些感慨罷了。
當然,重新劃歸各個軍區並不是蘇斯洛夫的全部打算,這只不過是第一步計劃罷了。按照他的打算,再重新劃歸軍區的同時,還要做另一步工作。那就是改變部隊配置:加強紅軍原有地集團軍機構,普及軍級部隊編制,改原一個集團軍下屬五到七個師的結構構成為一個集團軍下屬三到五個軍,一個軍設三到五個師,各軍級指揮部設參謀部,參謀軍銜劃定為少將參謀。
毫無疑問,如果說軍區的重新劃定,會打破原有的軍方內部利益結合體的話,那麼軍級編制的出現以及軍級參謀部的設立,將會捋奪一大批師級以及師級以下真正把握軍權的將領的實權。這些人在軍銜得到提升的同時。也失去了真正地實權,俗話說的好。“參謀不帶長,放屁都不響。”這個明升實降地虛銜,基本上就是為了忽悠人的。
原有地利益體系打散了,一部分與高層聯繫緊密的中層實權軍官被明升實降的擄奪了軍權,那麼即便面對裁軍的決定,國防部以及國防工業部的反彈能力還有多大,那就要重新做一番估算了。
不過即便如此,蘇斯洛夫仍舊覺得不放心。他在這兩條措施之後,還補充了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便是戰後必須論功行賞,提高那些在戰爭中戰功卓絕的高層將領地待遇,這是為了起到安撫作用的。其二,便是西降東調。東西換防的舉措。
作為一名出身軍旅的准政客,蘇斯洛夫自然明白紅軍內部長期以來所存在的一個矛盾,那就是東西方的成見性矛盾。具體地說,就是駐紮在西線地士兵,長期以來都看不起東線的士兵。這同蘇聯國土的地域性貧富差距有關,毫不客氣地說,這種矛盾在帝俄時期就已經存在了。
從地域上將,蘇聯西部富庶東部貧弱,而且因為西伯利亞大冰原地關係,人們長期以來就認為東部就是一個流放地,所有去那邊當兵、為帥的人,基本上都是犯了錯誤的傢伙。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朱可夫,他就曾因為站錯了方向,而被布柳赫爾發配到了西伯利亞軍區擔任指揮官。因此,在蘇斯洛夫看來,西將東調的舉措,無疑能夠從最根本上削減高層將領的權力,從而使他們即便對裁軍心存讎隙,也無法玩出什麼貓膩來。
狠,真是夠狠!
想明白了蘇斯洛夫的心思,楚思南唯一的想法就是這個了,人說政客都是婊子,有奶便是娘且又翻臉無情,看來這句話真是絲毫都不假。像蘇斯洛夫,他本身出身軍旅,他的利益從某些方面來說,也同軍方直接掛鉤,而且他本人也算是軍中的一名中層將領,因此在軍隊中的好友故舊肯定也是不知凡幾。可是而今呢?為了能夠獲得最快的晉升,他一轉臉就把整個軍方都給出賣了。如果按照他的意見來辦的話,那麼毫無疑問,幾條舉措並行之下,原本看似強大的軍方勢力,將在一番連打帶削之下變成一盤散沙,從而也由一頭猛虎轉化為一隻綿羊。
楚思南有些感慨,強大的蘇聯,從十月革命成功之後,就始終處於軍方的實際控制之下,如果說它是一個軍管的政權也未嘗不可。這種局勢在正常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二戰中,軍方將領幾乎成為了這個國家的主體,他們決定國家的各項大政方針,決定工農業生產,決定政府官員的任命,甚至決定國民的生活。而今,戰爭行將結束,自己這個由軍隊中走出來的國家領導人,卻要第一手削弱軍方對國家政權的干預,從根本上講,自己似乎並不比蘇斯洛夫來的清高,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帝王權術千古不變的常理,楚思南不認為自己是帝王,但是實際上卻又和帝王差不多。作為蘇聯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他要為保住自己的權勢而努力,同時又要為國家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繁榮穩定而竭盡全力。處在他這個位置上,自然知道戰爭的結束,就意味著大規模經濟發展時期的到來,而在這種情況下,繼續保持著軍方對政府的干擾是不明智的。
回想起來,中國歷史上那些登帝位便大肆屠戮良將的皇帝們,似乎也並不全是為了自己的帝位穩固而出手地,無論是漢高明太。他們在建立皇權的同時,都面臨著還兵於民、恢復生產的重任。在這種情況下,肯定難免會觸及將領們的利益,於是為了穩定的關係,他們舉起了屠刀。有沒有這種可能,想來應該是有的,這和楚思南如今棉鈴的境況何其相似?
面色陰沉的感慨一番,楚思南深深地嘆了口氣。而在這個工夫里,他對面的蘇斯洛夫可被嚇的不輕,領袖臉上那抽搐地肌肉就像是一根根的銀絲。緊緊地牽扯著他地心尖,他擔心一個搞不好。自己今天就會搭進去。
隨著楚思南的那一聲嘆息,蘇斯洛夫心裡緊繃著地那根弦終於鬆了下來。他知道,這位領袖應該是認同了自己的建議,只不過心裡應該還有些感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