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六、帝國反擊戰
兵分兩路
在項梁時代,楚國一直是造反軍的領袖,現在雖然項梁戰死,但懷王他們還是繼承了這一光榮稱號。面對趙國的求援,楚王是無法推辭的。救是肯定要救的,但問題是讓誰做統帥帶兵去救!
楚王當然意屬宋義,他實在是不想再讓項家獨大,自己被控制。而宋義由於經驗豐富、能說會道,遠遠超過了項羽,所以被任命為北上救援軍團的總司令,而項羽在范增的調停下為了給叔叔項梁報酬,做了北上軍團的副司令。最後,懷王為了顯示宋義的官職高於項羽等人,賜名號為“卿子冠軍”。
同時,為了鼓舞在項梁失敗後頹靡不安的士氣,楚國領導決策層決定,這次軍事行動不只局限在救援趙國上,同時還要主動地去攻擊秦國的大本營——關中地區,這樣還能同時緩解巨鹿地區的軍事壓力。於是準備兵分兩路,一路救援,一路西征關中。而楚王又下了劑猛藥,“誰先入關中,就封他為關中王”!
北征方面軍由宋義擔任統帥,項羽擔任主攻任務。這條戰線將與章邯的黑色軍團碰面,是絕對的硬碰硬的撞擊。所以楚國的主力野戰部隊盡在這條戰線上。
西征方面軍則準備從武關攻擊,威脅關中,這樣可以分散的秦國的防衛力量,章邯就要不得不抽掉軍隊去防守武關方面,從而緩解北征方面軍的壓力。但在選擇誰為西政軍團隊統帥時,楚國高層進行了一番慎重的選擇和思索,最後把人物目標放在了劉邦身上。
在懷王一系人看來,劉邦投奔以來,雖然時常奉命與項羽一塊出征打仗,但到底不是出自項家嫡系。而且劉邦個性溫和,戰功卓著,在軍中也有些威望,更主要是劉邦出身太低,在這些六國貴族眼裡,劉邦根本就是一卑微農民的後代,就算“養大”了也不會對自己造成什麼威脅。這樣,劉邦就被任命為西征軍的總司令,伺機進軍關中。所以,劉邦之所有在那麼混亂的局面中保全並且不斷做大,這和他的低調還有出身很有關係。
這個事件也讓劉邦就像是一匹黑馬,突然沖了出來,在楚軍中擁有了和項羽平起平坐的競爭地位。而宋義為了讓西征軍具有真正的威脅力,也為它配屬了相當的正規野戰軍隊,劉邦所掌握的軍事力量頓時暴漲。
兩路大軍就這樣向著自己的目標方向出發了。
項羽在范增力勸之下,在分析了各項利害關係之後,勉強率領自己的騎兵隊伍作為前鋒前進了。宋義居中,率領的是主力騎兵團和步兵團緩緩前進。同時宋義又故意把范增和項羽隔開,任命范增為總後勤官,負責供應糧食並保障糧道的安全。
大軍向北進發,當到達一個叫安陽的地方時就停了一下來,這一停就停了46天!
七、大決戰
決戰前的序幕:宋義之死
宋義不是個二百五將軍,他更不是那種不學無術靠關係當上統帥的人。他也知道要知己知彼!所以,他一直都在研究章邯這個人,因為他知道總有一天自己也會去面對這個人!可是越深入地研究,就越感覺到對章邯的恐懼,那是一種深深地從內心的恐懼。
可他沒想到這一天就這麼快來臨了!在安陽停留,也許就是這種恐懼的表現吧。宋義還沒有準備好去面對章邯,他需要時間為自己作更多的心理準備。
項羽很急,仇人就在前面,可是大部隊卻在這裡停滯不前,這裡不是武俠世界,項羽不會傻得單槍匹馬地去單挑章邯,那幾十萬人就算是站得讓自己砍,也夠自己砍一輩子了!可是他不是最高軍事統帥,無權調動軍隊進發。他每天做的只能是不斷地去問宋義什麼時候出兵,什麼時候進攻。
而宋義每天除了召開軍事會議作些精神上的講話之外,就和一幫子將領在一塊喝喝茶聊聊天,整個大軍就靜悄悄地在安陽待了46天。
這時已經是十一月份了,整個北方進入了冬季,溫度劇降。楚軍由於數量眾多,糧食和防寒棉衣供應逐漸出現困難。再加上安陽是個小城市,存糧不易。很快楚軍就處於饑寒交迫的狀態,士兵們都抱怨不已。
項羽真的受不了了!在這窩囊地等待,什麼時候才是個盡頭,而且還不知道為什麼要等待、等待什麼!這很不符合項羽的性格,他只想痛痛快快地廝殺一場,贏了就是贏了,輸了就是輸了,大不了一死而已!在這偷偷摸摸地躲著算個啥啊!
於是,項羽當面抗議道:“秦軍包圍巨鹿,趙國情勢危急,現在最好就是趕快率軍渡河由外圍進攻秦軍,而趙軍則由內夾擊,這樣不僅可以大破章邯,還能解決我們的糧食問題。”而宋義卻是有自己的打算,雖然他想現在就去攻打章邯,但就怕自己的力量打不過秦軍,而且他知道章邯肯定知道楚軍來了,也想到了對策,宋義害怕失敗,他禁不起失敗的考驗。另外,他還有深一層的考慮,“趙軍強大曾經是天下聞名的,現在秦趙再次對抗,宋義意圖先讓秦趙兩虎相爭,自己則坐收漁翁之利,這樣不管哪方贏還是失敗對楚國都有好處的!”這些話被宋義啪啪地一說,項羽本來就是一粗人,哪能反駁得來,就這樣又再一次被宋義打發走了!
同時,宋義不放心項羽私自帶兵前往解圍,壞了自己的大計,就下了一道軍令:“全軍有違抗命令私自調兵者,皆斬之!”項羽更為憤怒了,一個念頭突然萌發了,而且每天都在他大腦里打轉,不管了,先拼了這把再說!
兵分兩路
在項梁時代,楚國一直是造反軍的領袖,現在雖然項梁戰死,但懷王他們還是繼承了這一光榮稱號。面對趙國的求援,楚王是無法推辭的。救是肯定要救的,但問題是讓誰做統帥帶兵去救!
楚王當然意屬宋義,他實在是不想再讓項家獨大,自己被控制。而宋義由於經驗豐富、能說會道,遠遠超過了項羽,所以被任命為北上救援軍團的總司令,而項羽在范增的調停下為了給叔叔項梁報酬,做了北上軍團的副司令。最後,懷王為了顯示宋義的官職高於項羽等人,賜名號為“卿子冠軍”。
同時,為了鼓舞在項梁失敗後頹靡不安的士氣,楚國領導決策層決定,這次軍事行動不只局限在救援趙國上,同時還要主動地去攻擊秦國的大本營——關中地區,這樣還能同時緩解巨鹿地區的軍事壓力。於是準備兵分兩路,一路救援,一路西征關中。而楚王又下了劑猛藥,“誰先入關中,就封他為關中王”!
北征方面軍由宋義擔任統帥,項羽擔任主攻任務。這條戰線將與章邯的黑色軍團碰面,是絕對的硬碰硬的撞擊。所以楚國的主力野戰部隊盡在這條戰線上。
西征方面軍則準備從武關攻擊,威脅關中,這樣可以分散的秦國的防衛力量,章邯就要不得不抽掉軍隊去防守武關方面,從而緩解北征方面軍的壓力。但在選擇誰為西政軍團隊統帥時,楚國高層進行了一番慎重的選擇和思索,最後把人物目標放在了劉邦身上。
在懷王一系人看來,劉邦投奔以來,雖然時常奉命與項羽一塊出征打仗,但到底不是出自項家嫡系。而且劉邦個性溫和,戰功卓著,在軍中也有些威望,更主要是劉邦出身太低,在這些六國貴族眼裡,劉邦根本就是一卑微農民的後代,就算“養大”了也不會對自己造成什麼威脅。這樣,劉邦就被任命為西征軍的總司令,伺機進軍關中。所以,劉邦之所有在那麼混亂的局面中保全並且不斷做大,這和他的低調還有出身很有關係。
這個事件也讓劉邦就像是一匹黑馬,突然沖了出來,在楚軍中擁有了和項羽平起平坐的競爭地位。而宋義為了讓西征軍具有真正的威脅力,也為它配屬了相當的正規野戰軍隊,劉邦所掌握的軍事力量頓時暴漲。
兩路大軍就這樣向著自己的目標方向出發了。
項羽在范增力勸之下,在分析了各項利害關係之後,勉強率領自己的騎兵隊伍作為前鋒前進了。宋義居中,率領的是主力騎兵團和步兵團緩緩前進。同時宋義又故意把范增和項羽隔開,任命范增為總後勤官,負責供應糧食並保障糧道的安全。
大軍向北進發,當到達一個叫安陽的地方時就停了一下來,這一停就停了46天!
七、大決戰
決戰前的序幕:宋義之死
宋義不是個二百五將軍,他更不是那種不學無術靠關係當上統帥的人。他也知道要知己知彼!所以,他一直都在研究章邯這個人,因為他知道總有一天自己也會去面對這個人!可是越深入地研究,就越感覺到對章邯的恐懼,那是一種深深地從內心的恐懼。
可他沒想到這一天就這麼快來臨了!在安陽停留,也許就是這種恐懼的表現吧。宋義還沒有準備好去面對章邯,他需要時間為自己作更多的心理準備。
項羽很急,仇人就在前面,可是大部隊卻在這裡停滯不前,這裡不是武俠世界,項羽不會傻得單槍匹馬地去單挑章邯,那幾十萬人就算是站得讓自己砍,也夠自己砍一輩子了!可是他不是最高軍事統帥,無權調動軍隊進發。他每天做的只能是不斷地去問宋義什麼時候出兵,什麼時候進攻。
而宋義每天除了召開軍事會議作些精神上的講話之外,就和一幫子將領在一塊喝喝茶聊聊天,整個大軍就靜悄悄地在安陽待了46天。
這時已經是十一月份了,整個北方進入了冬季,溫度劇降。楚軍由於數量眾多,糧食和防寒棉衣供應逐漸出現困難。再加上安陽是個小城市,存糧不易。很快楚軍就處於饑寒交迫的狀態,士兵們都抱怨不已。
項羽真的受不了了!在這窩囊地等待,什麼時候才是個盡頭,而且還不知道為什麼要等待、等待什麼!這很不符合項羽的性格,他只想痛痛快快地廝殺一場,贏了就是贏了,輸了就是輸了,大不了一死而已!在這偷偷摸摸地躲著算個啥啊!
於是,項羽當面抗議道:“秦軍包圍巨鹿,趙國情勢危急,現在最好就是趕快率軍渡河由外圍進攻秦軍,而趙軍則由內夾擊,這樣不僅可以大破章邯,還能解決我們的糧食問題。”而宋義卻是有自己的打算,雖然他想現在就去攻打章邯,但就怕自己的力量打不過秦軍,而且他知道章邯肯定知道楚軍來了,也想到了對策,宋義害怕失敗,他禁不起失敗的考驗。另外,他還有深一層的考慮,“趙軍強大曾經是天下聞名的,現在秦趙再次對抗,宋義意圖先讓秦趙兩虎相爭,自己則坐收漁翁之利,這樣不管哪方贏還是失敗對楚國都有好處的!”這些話被宋義啪啪地一說,項羽本來就是一粗人,哪能反駁得來,就這樣又再一次被宋義打發走了!
同時,宋義不放心項羽私自帶兵前往解圍,壞了自己的大計,就下了一道軍令:“全軍有違抗命令私自調兵者,皆斬之!”項羽更為憤怒了,一個念頭突然萌發了,而且每天都在他大腦里打轉,不管了,先拼了這把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