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頁
最後是奧匈帝國的解體。眼看帝國將獲得豐厚的戰爭紅利以彌補虧空,可是暮氣沉沉的奧匈帝國以及統治他的哈布斯堡依然沒能熬過去,在1918年2月轟然倒下。
龐大的奧匈帝國分裂成為四個部門,包括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德國第一時間將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招攬進德波聯盟,使得柏林條約組織(簡稱柏約)進一步壯大。
1918年3月。隨著德國經濟率先走出戰爭陰影,工業實力快速恢復,新生的波蘭共和國工業產值也蒸蒸日上,而英法的經濟卻持續衰退,於是阿姆斯特丹和談的進程陡然加快。
政治家們將參會國劃分為四個檔次,首先是第一檔次的德國、英國、法國、接收奧匈帝國政治遺產的奧地利。第二檔次的義大利、美國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奧斯曼土耳其,這些國家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阿姆斯特丹和會的走向。
第三檔次的國家只有建議權,其中包括希臘、中國、南美洲ABC三強這樣的中立國和准參戰國,實力不俗的日本意外被放到這一檔次。最後一個檔次就是任人宰割的巴爾幹小國、德國扶持起來的比利時盧森堡等傀儡政權。
無數次爭吵和動武后,1918年4月。和約被締結。
《阿姆斯特丹和約》第一條原則就是約定所有參戰國相互之間不存在戰勝或者戰敗的關係,不過在具體實施的時候。列強們理所當然地忘遺忘了這一點。
根據《阿姆斯特丹和約》,德國獲得的戰爭紅利相當豐厚。
德國不費吹灰之力就拿回了被日本人占據的膠州灣以及太平洋附屬殖民地,並且在法理上鞏固了包括新普魯士、設德蘭群島在內的新領土,並且在北非獲得了一塊戰略意義重大的殖民地摩洛哥。
除此之外,德國還從法國人手中獲得了法屬印度支那的越南,還未等歡天喜地的德國人將越南捂熱,這塊飛地就被艾伯特和王海蒂一分為二,相對比較富饒的南越被轉手讓給了丹麥人以換取冰島。
至此,皇家海軍對德國的天然地理優勢全部喪盡。
對於地理優勢的喪失,英國人並非沒有想過對策,不過他們國際化設德蘭群島的企圖失敗了。萬般無奈之下,英國人只能用波斯灣的阿曼換取德國人手中的一些奧克尼群島附屬島嶼。
法國和英國的退讓並非沒有回報,至少德國從淪陷的法國北部地區撤軍了這些地區將成為北部非軍事區,法國和德國只會在這一地區派遣少量軍事督察員;戰略價值愈發突出的奧克尼群島也被完整地還了回來了,大洋艦隊也承諾不再勞師動眾支持愛爾蘭暴動。
但是德國未必就是阿姆斯特丹和談最大的贏家。
復國的波蘭不僅一躍成為歐洲第四大強國,還趁著奧匈帝國解體的機會,獲得柏約組織老二的地位。
同樣的道理,法國和英國看似出賣了大量的利益,但未必就是真正的輸家。
法國人看似割讓了不少土地,但是那些只是殖民地。作為資本輸出型帝國主義國家,法國人只要保全了本土和金融家就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英國人同樣丟失了不少戰略要地,但是只要蘇伊士運河、直布羅陀、新加坡和南非還在,香港沒有沉沒,印度完好無存,英國人就不算輸掉了褲衩。
真正在阿姆斯特丹和會中一敗塗地的就只有第三檔次和第四檔次國家。不勝不敗的第一、第二檔次列強急需轉嫁損失,當這些列強聯合起來欺負人,即便是所謂的第三世界加起來也無法抵抗。
日本的戰爭紅利被極大地抵消了,膠州灣和德屬太平洋殖民地被還了回去,墨跡未乾的二十一條被取消,就連日本固有地盤中國東北都被王海蒂老話重提的“門戶開放”打破。
巴爾幹半島也是重災區,奧、匈、意、奧斯曼四國瓜分了這塊戰略要地,除此之外,比利時盧森堡也被正式併入德國。
1918年4月,德國外交部長屈爾曼拿著《阿姆斯特丹和約》興沖沖地回到柏林,在醫院的病房中弈棋的王海蒂和提爾皮茨看著報紙頭版頭條上的《阿姆斯特丹和約》,不約而同地發出冷哼聲。
“不過是暫時的休戰罷了!”
尾聲(十)最後的餘音【大結局】
《阿姆斯特丹和約》的締結並不意味著空闊的海洋會就此平靜下來,既然剛剛結束的世界戰爭充分證明制海權的重要性,那麼每一個有志於逐鹿海洋的國家以及他的統治者都不會輕易放棄讓國家屹立於民族之林的機會。
於是,殘酷的軍備競賽又開始了。
這一次,率先提出擴軍計劃的是北海另一側的大英帝國。
約翰牛們雖然連續輸掉兩場事關海洋控制權的焦點戰役,可他們依然是這個星球上最懂得海洋真諦的國家,英倫三島的居民們無法接受不屬於米字旗的星辰大海,更加說不出任何有關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的話來,所以戰爭才剛剛結束,不列顛就迫不及待地宣布要重建他們的海軍。
參考英國人虛弱的財政狀況,英國人的《三年擴軍計劃》無疑是天方夜譚。雖然約翰牛們倔強地說皇家海軍在斯卡格拉克海峽以及奧克尼群島的慘敗間接為其海軍提供了更新換代的空間,節約了維護主力艦的不菲經費,所以大英帝國絕對“不差錢”,可是想要在短短三年時間內,以每年開工建造三至四艘主力艦的速度打造一支包括八艘快速主力艦,四艘傳統戰列艦,八艘戰列巡洋艦的本土艦隊,這種奢望未免也太不切實際了一點。
龐大的奧匈帝國分裂成為四個部門,包括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德國第一時間將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招攬進德波聯盟,使得柏林條約組織(簡稱柏約)進一步壯大。
1918年3月。隨著德國經濟率先走出戰爭陰影,工業實力快速恢復,新生的波蘭共和國工業產值也蒸蒸日上,而英法的經濟卻持續衰退,於是阿姆斯特丹和談的進程陡然加快。
政治家們將參會國劃分為四個檔次,首先是第一檔次的德國、英國、法國、接收奧匈帝國政治遺產的奧地利。第二檔次的義大利、美國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奧斯曼土耳其,這些國家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阿姆斯特丹和會的走向。
第三檔次的國家只有建議權,其中包括希臘、中國、南美洲ABC三強這樣的中立國和准參戰國,實力不俗的日本意外被放到這一檔次。最後一個檔次就是任人宰割的巴爾幹小國、德國扶持起來的比利時盧森堡等傀儡政權。
無數次爭吵和動武后,1918年4月。和約被締結。
《阿姆斯特丹和約》第一條原則就是約定所有參戰國相互之間不存在戰勝或者戰敗的關係,不過在具體實施的時候。列強們理所當然地忘遺忘了這一點。
根據《阿姆斯特丹和約》,德國獲得的戰爭紅利相當豐厚。
德國不費吹灰之力就拿回了被日本人占據的膠州灣以及太平洋附屬殖民地,並且在法理上鞏固了包括新普魯士、設德蘭群島在內的新領土,並且在北非獲得了一塊戰略意義重大的殖民地摩洛哥。
除此之外,德國還從法國人手中獲得了法屬印度支那的越南,還未等歡天喜地的德國人將越南捂熱,這塊飛地就被艾伯特和王海蒂一分為二,相對比較富饒的南越被轉手讓給了丹麥人以換取冰島。
至此,皇家海軍對德國的天然地理優勢全部喪盡。
對於地理優勢的喪失,英國人並非沒有想過對策,不過他們國際化設德蘭群島的企圖失敗了。萬般無奈之下,英國人只能用波斯灣的阿曼換取德國人手中的一些奧克尼群島附屬島嶼。
法國和英國的退讓並非沒有回報,至少德國從淪陷的法國北部地區撤軍了這些地區將成為北部非軍事區,法國和德國只會在這一地區派遣少量軍事督察員;戰略價值愈發突出的奧克尼群島也被完整地還了回來了,大洋艦隊也承諾不再勞師動眾支持愛爾蘭暴動。
但是德國未必就是阿姆斯特丹和談最大的贏家。
復國的波蘭不僅一躍成為歐洲第四大強國,還趁著奧匈帝國解體的機會,獲得柏約組織老二的地位。
同樣的道理,法國和英國看似出賣了大量的利益,但未必就是真正的輸家。
法國人看似割讓了不少土地,但是那些只是殖民地。作為資本輸出型帝國主義國家,法國人只要保全了本土和金融家就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英國人同樣丟失了不少戰略要地,但是只要蘇伊士運河、直布羅陀、新加坡和南非還在,香港沒有沉沒,印度完好無存,英國人就不算輸掉了褲衩。
真正在阿姆斯特丹和會中一敗塗地的就只有第三檔次和第四檔次國家。不勝不敗的第一、第二檔次列強急需轉嫁損失,當這些列強聯合起來欺負人,即便是所謂的第三世界加起來也無法抵抗。
日本的戰爭紅利被極大地抵消了,膠州灣和德屬太平洋殖民地被還了回去,墨跡未乾的二十一條被取消,就連日本固有地盤中國東北都被王海蒂老話重提的“門戶開放”打破。
巴爾幹半島也是重災區,奧、匈、意、奧斯曼四國瓜分了這塊戰略要地,除此之外,比利時盧森堡也被正式併入德國。
1918年4月,德國外交部長屈爾曼拿著《阿姆斯特丹和約》興沖沖地回到柏林,在醫院的病房中弈棋的王海蒂和提爾皮茨看著報紙頭版頭條上的《阿姆斯特丹和約》,不約而同地發出冷哼聲。
“不過是暫時的休戰罷了!”
尾聲(十)最後的餘音【大結局】
《阿姆斯特丹和約》的締結並不意味著空闊的海洋會就此平靜下來,既然剛剛結束的世界戰爭充分證明制海權的重要性,那麼每一個有志於逐鹿海洋的國家以及他的統治者都不會輕易放棄讓國家屹立於民族之林的機會。
於是,殘酷的軍備競賽又開始了。
這一次,率先提出擴軍計劃的是北海另一側的大英帝國。
約翰牛們雖然連續輸掉兩場事關海洋控制權的焦點戰役,可他們依然是這個星球上最懂得海洋真諦的國家,英倫三島的居民們無法接受不屬於米字旗的星辰大海,更加說不出任何有關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的話來,所以戰爭才剛剛結束,不列顛就迫不及待地宣布要重建他們的海軍。
參考英國人虛弱的財政狀況,英國人的《三年擴軍計劃》無疑是天方夜譚。雖然約翰牛們倔強地說皇家海軍在斯卡格拉克海峽以及奧克尼群島的慘敗間接為其海軍提供了更新換代的空間,節約了維護主力艦的不菲經費,所以大英帝國絕對“不差錢”,可是想要在短短三年時間內,以每年開工建造三至四艘主力艦的速度打造一支包括八艘快速主力艦,四艘傳統戰列艦,八艘戰列巡洋艦的本土艦隊,這種奢望未免也太不切實際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