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頁
1943年2月間,雙方關係開始緩和,八路軍主動伸出了友誼之手。當時于學忠部遭到日軍“掃蕩”,八路軍主動給予配合,允許于學忠的部隊退入八路軍的防地,于學忠因此對八路軍的態度轉好。羅榮桓因勢利導,派人與于學忠疏通關係,3月間,雙方互派代表聯繫,4月間,約定恢復電台聯絡。
當然,于學忠同八路軍關係拉近的真正原因,主要還是他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時在山東,如果想對付李仙洲,除了八路軍以外,于學忠已沒有第二支可以建立同盟的力量。靠他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有效對付李仙洲的,要使自己的隊伍能夠生存下去,就必須與八路軍建立同盟。
其實,八路軍伸出友誼之手,也在情理之中,兩方都希望在山東增加幫手而不是對手。
禮送于學忠離開山東
1943年4月下旬,李仙洲部劉春霖師由魯南繼續向天寶山區進犯,妄圖迅速東進,與于學忠會合,搶占沂蒙山。6月間,李部的第二梯隊到達湖西,並向冀魯豫八路軍展開進攻。
由于于學忠與八路軍已心存一種默契,所以他沒有在行動上給予配合。相反他們兩派之間的矛盾卻越來越大。
6月間,蔣介石看到于學忠和李仙洲的矛盾越來越大,積怨越來越深,不但不能很好地合作下去,而且還有可能自家人打起來,於是便以調整全國抗戰態勢為名,將蘇魯戰區同蘇魯皖戰區合併為第十戰區,調于學忠出魯整訓,實際上也就是罷了于學忠“蘇魯戰區總司令”一職。同時,蔣介石要李仙洲入魯接替于學忠,升任李仙洲為第28集團軍總司令,兼蘇豫皖第一路挺進總指揮,又把于學忠原在山東所轄的地方武裝新36師(劉桂堂部,駐魯南)、暫12師(趙保原部,駐膠東)、保安2師(張步雲部,駐濱海北部)都撥給李仙洲,以擴大李仙洲的勢力。
于學忠十分清楚蔣介石的伎倆,但蔣這次耍了滑頭,于學忠沒有理由不按蔣的意見辦,只有認了。
羅榮桓得知于學忠部即將西去的消息,便將原在東北軍工作過的一些幹部請來共同分析形勢,研究對策。羅榮桓說:
“國民黨不信任東北軍,所以要於、李換防。按常理,於應當等李來了再走,但是于學忠如果搞得漂亮一點,最好不等李來拍拍屁股就走,這對我們可就有利了。”
這當然是一個好主意。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于學忠先出去,而李仙洲後進來,國民黨在山東就會形成一段時間的力量真空,這對八路軍是非常有利的。
大家完全同意羅榮桓的估計,並且認為:如果我軍能把李仙洲頂住,再給于學忠提供便利條件,于學忠可能先期出魯。大家的意見基本一致,羅榮桓於是高興地說:
“好!如果于學忠真是這樣走,我們就禮送出境。至於對李仙洲,則堅決頂住,決不能讓他進來。”
於是,一個“頂李送於”的對策迅速形成。
7月4日,朱瑞、羅榮桓、黎玉、蕭華把當時山東八路軍所面臨的情況報告中共中央,並提出建議:
“對於(學忠)部西開不加鉗制,並在一定條件下給予便利。對李部東進、北上儘量遲滯其時間,並在自衛原則下,乘其伸入根據地立腳未穩之際,予以殲滅一部之打擊……對於部防區附近之地方部隊,爭取可能爭取者,殲滅某些最堅決反共部分,為求控制魯中山區及莒日諸間山區,並互相聯絡,以便繼續向外圍發展。”
7月15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復電山東分局並告北方局:
“一、同意你們對于學忠、李仙洲的方針。
二、對友好者堅決團結之,對頑固(而)暫時尚未向我進攻者則設法中立之,對向我進攻者則堅決反擊之。這就是你們應付各派國民黨軍隊的原則。但一切摩擦仗均需將頑方壓我的情形電告中央,以便通知國民黨中央,杜絕其藉口及誣衊。”
看來,中共中央的考慮還是要比山東分局考慮得周全一些。毛澤東等共產黨的中央領導人是站在全國這個大局上來看山東的形勢,是把山東國共兩黨的關係放在整個國共兩黨關係的大框架中來進行處理。當時國民黨中的一些人不斷散布共產黨“游而不擊”的言論,並把國民黨軍隊所挑起的事端說成是共產黨挑起的。為了不給國民黨以口實,還要儘可能把事情做得周全些。國民黨的頑固派要打,我們的反擊要做到有理、有利、有節,讓國民黨吃了虧也沒話可說。
這正是共產黨的高明之處。
幾天後,當李仙洲還在魯南徘徊時,于學忠果然不等李仙洲接防便開始撤離山東。事前,于學忠與八路軍已達到協議:
當于學忠部撤離駐地時,以煙火為號,八路軍即去接防。于學忠可在魯中根據地之坦埠(位於沂水與蒙陰邊界處)和舊寨(坦埠以西)兩地,通過八路軍的防區。
于學忠也想開了,你李仙洲不讓我好過,我也不讓你好過。你不給面子,我也不給你面子,你進來也不會好過。況且同八路軍做交易,來換取自己順利撤離山東,這何樂而不為呢?
可李仙洲還蒙在鼓裡,于學忠把他給“賣”了還不知道。
八路軍的目的達到了,對于學忠撤離山東熱情歡送。當于學忠的部隊通過八路軍防區時,還給他們籌備了部分糧草,以示謝意。
當然,于學忠同八路軍關係拉近的真正原因,主要還是他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時在山東,如果想對付李仙洲,除了八路軍以外,于學忠已沒有第二支可以建立同盟的力量。靠他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有效對付李仙洲的,要使自己的隊伍能夠生存下去,就必須與八路軍建立同盟。
其實,八路軍伸出友誼之手,也在情理之中,兩方都希望在山東增加幫手而不是對手。
禮送于學忠離開山東
1943年4月下旬,李仙洲部劉春霖師由魯南繼續向天寶山區進犯,妄圖迅速東進,與于學忠會合,搶占沂蒙山。6月間,李部的第二梯隊到達湖西,並向冀魯豫八路軍展開進攻。
由于于學忠與八路軍已心存一種默契,所以他沒有在行動上給予配合。相反他們兩派之間的矛盾卻越來越大。
6月間,蔣介石看到于學忠和李仙洲的矛盾越來越大,積怨越來越深,不但不能很好地合作下去,而且還有可能自家人打起來,於是便以調整全國抗戰態勢為名,將蘇魯戰區同蘇魯皖戰區合併為第十戰區,調于學忠出魯整訓,實際上也就是罷了于學忠“蘇魯戰區總司令”一職。同時,蔣介石要李仙洲入魯接替于學忠,升任李仙洲為第28集團軍總司令,兼蘇豫皖第一路挺進總指揮,又把于學忠原在山東所轄的地方武裝新36師(劉桂堂部,駐魯南)、暫12師(趙保原部,駐膠東)、保安2師(張步雲部,駐濱海北部)都撥給李仙洲,以擴大李仙洲的勢力。
于學忠十分清楚蔣介石的伎倆,但蔣這次耍了滑頭,于學忠沒有理由不按蔣的意見辦,只有認了。
羅榮桓得知于學忠部即將西去的消息,便將原在東北軍工作過的一些幹部請來共同分析形勢,研究對策。羅榮桓說:
“國民黨不信任東北軍,所以要於、李換防。按常理,於應當等李來了再走,但是于學忠如果搞得漂亮一點,最好不等李來拍拍屁股就走,這對我們可就有利了。”
這當然是一個好主意。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于學忠先出去,而李仙洲後進來,國民黨在山東就會形成一段時間的力量真空,這對八路軍是非常有利的。
大家完全同意羅榮桓的估計,並且認為:如果我軍能把李仙洲頂住,再給于學忠提供便利條件,于學忠可能先期出魯。大家的意見基本一致,羅榮桓於是高興地說:
“好!如果于學忠真是這樣走,我們就禮送出境。至於對李仙洲,則堅決頂住,決不能讓他進來。”
於是,一個“頂李送於”的對策迅速形成。
7月4日,朱瑞、羅榮桓、黎玉、蕭華把當時山東八路軍所面臨的情況報告中共中央,並提出建議:
“對於(學忠)部西開不加鉗制,並在一定條件下給予便利。對李部東進、北上儘量遲滯其時間,並在自衛原則下,乘其伸入根據地立腳未穩之際,予以殲滅一部之打擊……對於部防區附近之地方部隊,爭取可能爭取者,殲滅某些最堅決反共部分,為求控制魯中山區及莒日諸間山區,並互相聯絡,以便繼續向外圍發展。”
7月15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復電山東分局並告北方局:
“一、同意你們對于學忠、李仙洲的方針。
二、對友好者堅決團結之,對頑固(而)暫時尚未向我進攻者則設法中立之,對向我進攻者則堅決反擊之。這就是你們應付各派國民黨軍隊的原則。但一切摩擦仗均需將頑方壓我的情形電告中央,以便通知國民黨中央,杜絕其藉口及誣衊。”
看來,中共中央的考慮還是要比山東分局考慮得周全一些。毛澤東等共產黨的中央領導人是站在全國這個大局上來看山東的形勢,是把山東國共兩黨的關係放在整個國共兩黨關係的大框架中來進行處理。當時國民黨中的一些人不斷散布共產黨“游而不擊”的言論,並把國民黨軍隊所挑起的事端說成是共產黨挑起的。為了不給國民黨以口實,還要儘可能把事情做得周全些。國民黨的頑固派要打,我們的反擊要做到有理、有利、有節,讓國民黨吃了虧也沒話可說。
這正是共產黨的高明之處。
幾天後,當李仙洲還在魯南徘徊時,于學忠果然不等李仙洲接防便開始撤離山東。事前,于學忠與八路軍已達到協議:
當于學忠部撤離駐地時,以煙火為號,八路軍即去接防。于學忠可在魯中根據地之坦埠(位於沂水與蒙陰邊界處)和舊寨(坦埠以西)兩地,通過八路軍的防區。
于學忠也想開了,你李仙洲不讓我好過,我也不讓你好過。你不給面子,我也不給你面子,你進來也不會好過。況且同八路軍做交易,來換取自己順利撤離山東,這何樂而不為呢?
可李仙洲還蒙在鼓裡,于學忠把他給“賣”了還不知道。
八路軍的目的達到了,對于學忠撤離山東熱情歡送。當于學忠的部隊通過八路軍防區時,還給他們籌備了部分糧草,以示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