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獸難棲,人跡罕至,被稱為“鬼地”。

  本世紀中葉的一個夏季,一支秘魯國家考古隊輾轉來到納斯卡荒原。他

  們在茫無涯際的荒原上考察了好幾天,一路

  所見除了沙石還是沙石,毫無半點收穫。他們一個個疲憊不堪,眼看著

  食品一天天減少,又尋覓不到水源,加上正逢七月流火的日子,他們全都口

  干舌燥,心灰意冷,失去了繼續考察下去的信心。

  一天,晚霞燦爛,落日的餘暉給納斯卡荒原罩上了一層神秘莊重的色彩。

  當考古隊員們坐下來休息時,大家三三兩兩地仰臥在光滑的岩石上。其中有

  一名隊員出於職業習慣,無意地隨手扒開眼前零零碎碎的亂石。突然,他眼

  前一亮:石頭底下隱藏著一條顯然經過人工挖成的“溝槽”。他的驚呼聲把

  其他人從昏昏欲睡中喚醒了過來,大家再細細察看:“溝槽”里竟填塞著無

  數像生鏽的鐵塊一樣的石子。

  這一偶然發現,使考古隊頓時意識到這將是一次不虛此行的行動,從而

  激起了他們極大的興趣和熱情。他們把乾渴和疲勞置於腦後,立即緊張地投

  入到艱難而有序的發掘工作中去。經過大規模的深入發掘,考古隊發現這些

  “溝槽”的深度一般為0.9 米,而寬度卻不一樣,有的寬度只有15 厘米,有

  的卻達20 米,尤其令考古隊員不可思議的是:“溝槽”的形狀和走向十分奇

  特,有的舒展飄逸,有的短促頓挫,有的迴環宛轉,更有的似乎直通天際,

  真是鬼斧神工,難以捉摸。

  這些“溝槽”是什麼時候由誰挖成的?起初,考古學家把這些“溝槽”

  稱為“一個不知為何建造的巨大而玄妙的工程”。後來,考古學家決定乘飛

  機對納斯卡荒原進行空中攝影和觀察。當他們從高空向下俯瞰時,映人眼帘

  的景象頓時使他們瞠目結舌:荒原上的“溝槽”不是原先猜測中的灌溉渠道,

  也不是地表的裂溝,而是一幅幅綿亘無垠的圖畫!這些畫的每一根線條,都

  是把荒原表面的陽礫石挖開後形成的。其

  中一些“溝槽”所組成的線條,平直而有規則,構成大大小小的三角形、

  長方形、梯形、平行四邊形和螺旋形之類的幾何圖案,好像是經過數學家精

  心的計算才開挖的,極具匠心。例如:有的三角形圖案大至幾公里,而圖案

  設計的角度卻很精確,誤差僅僅在一分米之內;有的圖案呈星狀,線條向四

  面八方放射,透出天女散花的韻味;有些縱橫交錯的線條好似今天的機場跑

  道和標誌線的圖案,跑道的寬窄和長短不一,有的長達2500 米,有的500

  米左右,都很筆直,並且轉角交叉處,都稜角分明,嚴密緊扣。這些跑道在

  越過峽谷或橫貫小丘時,方向也絲毫不變。有些跑道旁每隔約500 米就有一

  處殘存的類似哨所或瞭望台的廢墟。更令人驚奇的是:荒原圖案有許多是動

  物、植物以及人的形象。例如有一個人形,只有一頭和兩手,一手長了5 個

  手指,另一手卻只長了4 個手指,畫長約50 米,是一個典型的印第安人的輪

  廓。動、植物圖案的大小不一,大多在15~300 米之間,最大的占地5 公里。

  從拍攝的照片上看,這些形象惟妙惟肖,非常逼真,可稱得上是一位畫家的

  傑作。有些恰似蜥蜴、蜂鳥、鴨子、鯨;有些又宛若長爪狗、蜘蛛、鸚鵡、

  蒼鷹;還有些極像海草、仙人掌、花朵。其中有一隻猴子的形象足足比一個

  足球場還大,它的一個巴掌就有12 米寬,看起來活靈活現,風趣盎然。另有

  一隻大鵬的翼長約50 米,鳥身長達300 米,遠遠望去,恰似扶搖直上於颶風

  中,輕盈飛舞,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渦,飛流而上,緩緩升騰。還有一幅章魚

  的圖案,腹下插著一把鋒利的長刀,甚至可以想像出章魚悲痛欲絕的情狀..

  荒原圖案的大部分圖形是單線勾勒的,線條從不交叉,人們可以把任何

  一處作為起點,沿著線走去,決不會碰上重疊

  的路途。這些栩栩如生的圖像,極為精確地每隔一定距離就重複出現,

  巨大的動物圖案都是一再出現的全等圖形,同類圖案都完全一模一樣,絲毫

  不差,儼然是用同一模具製造出來的同一圖案。由於圖案的面積太大、線條

  又簡潔,因此人們在地面上很難一時看出圖上是些什麼東西,只有從空中向

  下俯瞰或者航空攝影,才能清晰地分辨出它們是鑲刻在荒原上的一幅幅巨

  畫,的確使人心馳神往,美不勝言。

  納斯卡荒原的地畫是在黑褐色的地表石頭上,向下刻鑿10 厘米,然後露

  出黃白色的沙土形成淺淺的溝槽,以組成圖形,頗似單線勾勒的白描畫。地

  畫之所以歷經滄桑而沒有被風沙銷蝕掉,是由於在地畫圖形上,置放了起阻

  礙劇烈溫差與風蝕作用的小石塊。關於地圖製作的時間,根據對一幅畫面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