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另一方面,奧斯曼帝國的人口分布出現明顯的變化,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呈持續上升的趨勢。1800—1914年,奧斯曼帝國境內的主要城市伊斯坦堡從40萬人增至110萬人,伊茲密爾從10萬人增至30萬人,安卡拉從20萬人增至40萬人,貝魯特從0.6萬人增至15萬人,耶路撒冷從1萬人增至8萬人,巴格達從5萬—10萬人增至15萬人,巴斯拉從0.4萬人增至2萬人。另據統計,1850—1900年,阿勒頗從7.7萬人增至9萬人,海法從0.1萬人增至0.5萬人,雅法從2萬人增至4萬人,大馬士革從5萬人增至8萬人。此外,奧斯曼帝國境內的遊牧人口與定居人口也經歷著此消彼長的變化過程,農田的擴大與牧場的減少成為19世紀奧斯曼帝國經濟生活的突出現象。在安納托利亞、敘利亞和伊拉克,遊牧部落的活動範圍逐漸縮小。

  直至1800年,奧斯曼帝國依然沿襲傳統的交通運輸模式,內陸運輸普遍依靠商旅駝隊,古老的帆船航行於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以及奧斯曼帝國的周邊海域。進入19世紀,隨著西方列強的貿易擴張和中東市場化進程的啟動,奧斯曼帝國在交通運輸領域經歷革命性的劇烈變革。現代交通運輸體系的初步建立,明顯加速著人流和物流的運動,進而構成推動奧斯曼帝國經濟生活市場化進程和瓦解傳統社會之封閉狀態的重要槓桿。

  奧斯曼帝國境內最早出現的現代交通工具是西方製造的蒸汽船。19世紀20年代初,蒸汽船首先出現於多瑙河流域。1828年,第一艘蒸汽船抵達伊斯坦堡,奧斯曼帝國與西地中海之間的定期航線隨之開通。30年代,蒸汽船進入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水域。19世紀後期,蒸汽船的平均排水量達到1 000噸,相當於傳統帆船排水量的10—20倍。1895年,奧斯曼帝國共有各種船隻5萬餘艘,其中蒸汽船約3 000艘。1905年,奧斯曼帝國的各種船隻總數增至6.9萬艘,其中蒸汽船達到4 800餘艘。19世紀60年代,在抵達伊斯坦堡港的各類船隻中,傳統帆船是蒸汽船的4倍;1900年,在抵達伊斯坦堡港的各類船隻中,傳統帆船僅占5%。隨著蒸汽船的廣泛使用,港口建設出現長足的進步,伊斯坦堡、伊茲密爾、貝魯特、伊斯肯德倫、亞丁、巴斯拉成為奧斯曼帝國現代航運的重要樞紐。1830—1913年,進入貝魯特港的船隻噸位從4萬噸增至170萬噸,進入伊茲密爾港的船隻噸位從1.5萬噸增至220萬噸,進入巴斯拉港的船隻噸位從1萬噸增至40萬噸;伊斯坦堡作為東地中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1913年進港船隻噸位達到400萬噸。

  19世紀奧斯曼帝國在交通運輸領域最重要的變化是鐵路的開通。如果說蒸汽船的出現標誌著航運領域的革命,進而影響著奧斯曼帝國沿海地區的經濟社會生活,那麼鐵路的開通標誌著陸路運輸的革命,進一步密切著廣袤的內陸世界與沿海地區之間的經濟社會聯繫。奧斯曼帝國境內的鐵路始建於克里米亞戰爭之後。1866年,自伊茲密爾通往安納托利亞內陸的鐵路動工興建。伊斯坦堡至維也納的鐵路始建於1868年,1888年完工。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當政期間,奧斯曼帝國境內的鐵路通車裡程達到450公里,分布於巴爾幹半島和安納托利亞西南部。1874年,比利時人巴龍·德·希爾什主持建成著名的東方鐵路,自伊斯坦堡經埃迪爾內至索非亞,全長560公里;1888年,東方鐵路經貝爾格勒延伸至奧地利邊境。自伊斯坦堡通往東方的鐵路,1873年到達伊茲米特,1892年到達安卡拉,1896年到達科尼亞,1914年與巴格達鐵路相連,直至到達波斯灣港口城市巴斯拉,是為聞名遐邇的中東鐵路。1892年,法國商人和英國商人分別投資興建耶路撒冷至雅法的鐵路和大馬士革至阿克的鐵路,是為敘利亞最早的鐵路。1908年,自大馬士革至麥地那的希賈茲鐵路建成通車,全長1 320公里。鐵路是西方投資的重要領域,奧斯曼帝國境內的鐵路主要由英國、法國和德國承建。19世紀末20世紀初,鐵路投資占法國在奧斯曼帝國境內投資總額的62%,占德國在奧斯曼帝國投資總額的86%。1911年,奧斯曼帝國共有鐵路4 000公里,從事鐵路運輸者1.3萬人,運送旅客1 600萬人,運送貨物260萬噸。其中,巴爾幹半島1 000公里的鐵路運送800萬旅客,安納托利亞1 500公里的鐵路運送旅客700萬人。相比之下,在地廣人稀的阿拉伯諸省,1 500公里的鐵路僅運送旅客90萬人。

  1883年最初的東方快車

  1888年東方快車的宣傳廣告

  1891年東方快車的宣傳廣告

  三、智力的覺醒

  奧斯曼帝國前期,文化生活表現為明顯的二元色彩,安納托利亞的城市和定居地區的社會精英崇尚波斯文化,而廣大鄉村和邊境地區的遊牧群體盛行突厥文化。神秘主義的蘇非教團遍布各地,成為民間文化的社會載體和精神家園。相比之下,奧斯曼帝國的西化進程始於18世紀,首先表現為法國文化對於奧斯曼社會的廣泛影響。蘇丹艾哈邁德三世(Ahmed III,1703—1730年在位)當政期間,熱衷於法國文化,追求法國的生活方式,奢華之風蔓延。大維齊爾易卜拉欣在伊斯坦堡的黃金角海岸建造新的宮殿,名為薩巴達特宮,由水池、噴泉、雕塑、花園和亭閣組成,建築風格模仿法國巴黎的楓丹白露宮。薩巴達特宮建成後,伊斯坦堡的貴族競相效仿。此時,法國花卉鬱金香引進伊斯坦堡,成為蘇丹宮廷和貴族宅邸之中不可或缺的點綴之物,所謂的鬱金香時代由此得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