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特洛伊(Troy)位於達達尼爾海峽南側的希薩利克,是大約公元前16世紀古希臘移民建立的城邦,扼守自愛琴海進入黑海的咽喉要道,青銅時代曾經繁榮一時。公元前12世紀,以希臘半島南部的邁錫尼城邦為首的希臘聯軍渡海遠征特洛伊,戰爭持續10年之久,史稱特洛伊戰爭。相傳,邁錫尼聯軍在特洛伊遇到了頑強的抵抗,久攻不下,最後巧施木馬計,方得以攻破城池。特洛伊戰爭以後,特洛伊城淪為廢墟,直到公元前8世紀希臘人再度移入該地,特洛伊改稱伊利昂(Ilion)。公元324年羅馬皇帝移都君士坦丁堡以後,毗鄰君士坦丁堡的伊利昂逐漸淡出世人的記憶。西方文學瑰寶《荷馬史詩》中的《伊利亞特》即取材於特洛伊戰爭,《伊利亞特》也被譯為《伊利昂紀》,特洛伊城邦由於《荷馬史詩》的流傳而名垂青史。19世紀後期,德國學者施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又譯施利曼)追尋《荷馬史詩》和古典作家的相關記載,在希薩利克發掘古代遺址,特洛伊的歷史和文化得以重見天日。從特洛伊到伊利昂的考古發掘深達30米,時間跨度涵蓋自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4世紀的不同歷史時期,建築遺址包括王宮、神廟、市場和劇院。

  士麥那(Smyrna)是土耳其共和國第三大城市伊茲密爾的舊稱,位於安納托利亞西側的愛琴海沿岸,也是地中海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系古希臘移民於公元前10世紀所建,希羅多德的《歷史》一書記載了士麥那的早期歷史。士麥那被古希臘人視作著名詩人荷馬的出生地,公元前7世紀繁榮一時,公元前6世紀被呂底亞王國占領並淪為廢墟,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後得以重建。公元初年,士麥那成為基督教名城;啟示錄中曾經提到早期基督教的七大教會,士麥那教會便名列其中。

  《聖經》中提到的以弗所(Ephesus),土耳其語中稱作艾菲索斯,距離伊茲密爾約40公里,是來自希臘半島的移民於公元前10世紀建立的城邦,曾經臣屬於呂底亞王國和波斯帝國,公元前5世紀一度屈從於雅典。羅馬帝國初期,以弗所是僅次於羅馬的第二大城市和安納托利亞的貿易中心。公元3世紀哥特人攻陷以弗所,城池毀於戰火。

  以弗所是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故鄉,以弗所城中的阿爾忒彌斯神廟是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觀之一。阿爾忒彌斯神廟建築於公元前6世紀,供奉以弗所女神;以弗所女神被時人譽為古希臘十二主神之一的月神阿爾忒彌斯,故名。阿爾忒彌斯神廟用大理石精工雕琢而成,建築規模超過雅典的帕特農神廟,代表了古希臘時代神廟建築的最高水準。以弗所在早期基督教中占據重要地位,相傳聖母馬利亞在耶穌受難之後遷居此處,使徒保羅和約翰均曾在此駐足,而以弗所教會則名列早期基督教的七大教會之中。

  以弗所劇場

  米利都(Miletus)位於以弗所以南的愛琴海沿岸,由古希臘移民於公元前12世紀所建,希臘波斯戰爭前曾經是希臘世界東部最大的城市和商業重鎮,在黑海沿岸擁有眾多的商業據點,著名學者泰勒斯(Thales)、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創立的米利都學派(the Milesians)代表了古希臘哲學的重要成就。公元前499年,米利都城邦舉行起義,反抗波斯人的統治,成為引發希臘波斯戰爭爆發的導火線。希臘波斯戰爭期間,米利都城邦加入雅典主導的提洛同盟。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米利都城邦加入斯巴達主導的伯羅奔尼撒同盟。希臘化時代,塞琉西王朝與阿塔羅斯王朝激烈角逐對於米利都城邦的控制權。羅馬帝國時代,米利都被奧古斯都和圖拉真視作東方明珠。

  古希臘移民城邦帕加馬(Pergamum),位於伊茲密爾附近巴克爾河畔的貝爾加馬,距愛琴海約26公里,公元前5世紀已經出現,原本在希臘世界並不著名,直到亞歷山大大帝東征之後,成為阿塔羅斯王朝的都城和安納托利亞最負盛名的希臘化城市,而阿塔羅斯王朝統治下的安納托利亞西部地中海與黑海之間稱作帕加馬王國。阿塔羅斯王朝的國王仿照雅典衛城建造了帕加馬衛城,帕加馬圖書館是希臘化世界僅次於亞歷山大圖書館,據傳藏書多達20萬冊。帕加馬城內的宙斯祭壇建造於約公元前180年,呈U形結構,包括巨大的柱廊和浮雕牆,因規模宏大和藝術精湛而被譽為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蹟之一。帕加馬人發明的羊皮紙,後來成為羅馬時代地中海世界最重要的書寫材料,英文中“羊皮紙”(Parchment)一詞即來源於帕加馬。羅馬人征服東地中海期間,帕加馬王國曾經與羅馬人結為盟友,反對希臘半島的馬其頓王國。阿塔羅斯王朝的末代國王阿塔羅斯三世去世前夕,由於沒有子嗣,立下遺囑,將帕加馬王國贈予羅馬人。公元1世紀,基督教傳入安納托利亞西部,帕加馬教會成為早期基督教的七大教會之一。

  四、君士坦丁堡與拜占庭帝國

  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岸的歐洲一側,地處山丘之上,毗鄰馬爾馬拉海,扼守黑海的出海口,俯瞰色雷斯平原,宛若天造地設的要塞。君士坦丁堡交通便利,貿易發達,城市的北側是可供商船停泊的天然港灣,時人稱之為金角灣。

  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的前身是始建於公元前7世紀的希臘移民城市拜占庭,相傳系雅典附近的墨伽拉人拜占遵從神諭所建,故名。拜占庭建城之後,吞併了博斯普魯斯海峽對岸的另一希臘移民城市卡爾西頓,城區囊括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此後數個世紀,拜占庭在希臘世界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城市,知名度遠遠不及安納托利亞西側愛琴海沿岸的希臘移民城市士麥那、以弗所、米利都和帕加馬。公元324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 I)下令擴建拜占庭城區,耗時5年之久。330年,君士坦丁移都拜占庭,並將拜占庭更名為新羅馬,也稱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後,君士坦丁堡成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此後千年間,君士坦丁堡以歐洲最大的城市著稱於世,儼然成為基督教世界財富和權力的象徵,東羅馬帝國也因建都於希臘移民城市拜占庭而被後人稱作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拜占庭的古希臘人曾經以新月作為城市的徽記,其後的拜占庭帝國繼承了古希臘人的傳統,新月成為拜占庭帝國的徽記和東正教的重要標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