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拉薩拉薩
去過的地方都忘記了
只有拉薩忘不了
自小就生活在鋼筋水泥叢林中的蘇亞軍頓時被這首詩迷住了,後來又被這首詩的作者格桑卓瑪迷住了。兩個人在網上聊來談去,蘇亞軍才發現,格桑卓瑪原來也是位職業醫生。再後來他們就組成了一個醫生家庭,只不過,格桑卓瑪學的是內科。
在蘇亞軍家中廳的牆壁上,貼著一張用太空美術作品放大製作的裝飾畫。畫面的下端印著一句話:
"無論什麼樣的高新技術,只造福於正確的使用者。——於敬璉"
於敬璉是著名經濟學家。網際網路大潮剛剛進入中國時,於敬璉曾經發表過大量文章,揭露網絡泡沫給社會經濟帶來的危害性。為此,曾受到過技術精英們的誤解,指責他是反對科技進步的保守派。為了澄清自己的觀點,於敬璉寫下了這句名言。由於文理艱深,他的大量專著在社會上流傳不廣,反到是這句話,成為高科技時代家喻戶曉的名言警句之一。
此時,楊真和格桑卓瑪正在廚房裡忙碌著。楊真和這位嫂子經常見面,印象最深的,就是卓瑪在漢人地區生活這許多年,臉色仍然紅中透黑,全無城市居民普遍的那種蒼白。楊真平時下廚的時候不多,這次一來是過過癮,二來是向格桑卓瑪學幾手藏族食品的作法。在卓瑪的指導下,她把青棵面放在碗裡,倒進酥油茶和青棵酒,用手細細地攪拌成糌粑。外面,彭苑生帶著兩個孩子在一塊玩兒。蘇亞軍本來也在那兒,後來有一個網上應診的患者傳來信息,他便提著筆記本電腦到另一間屋子裡去了。兒子蘇蕾大概已經習慣了父親的網上應診,便伸出一個手指,讓作客的彭雪蓮小聲說話。
過了一會兒,蘇亞軍又回到了中廳。楊真從廚房裡伸出頭問:"怎麼,診斷完了?"
"啊,又是一個IDA綜合症,輕度的。"
"怎麼,你竟然在網上治療IDA?"楊真邊幹著活邊問。
"是家庭醫生網站和我們中心合作的項目,IDA綜合症網上應急治療。"
"哈,真新鮮。"楊真打趣道:"你們怎麼治療?是不是讓他們接觸你們的網站成癮,來擺脫上別的網站的癮?"
蘇亞軍知道她在開玩笑,作了個委曲的樣子。
"多一種方法總是好的嘛。對了,你知道嗎,現在魯渭中的心理疾病又有了新的變化。"
不久前,經過司法精神病鑑定,魯渭中被解除監護,在IDA綜合症戒斷中心治療。對這個曾經想把自己的"用戶界面"降低"版本"的病人,蘇亞軍十分用心。
"怎麼?"
"現在他不能接觸任何與網際網路有關的東西,不僅不能上網,而且不能聽別人談網絡,甚至走到大街上,從遠處看到網巴都要繞著走。典型的網際網路恐懼症。你知道,現在是網絡無孔不入的時代,他這個樣子,等於在社會競爭中繳了械。"
"哈,我明白了,一定是你技術太潮,脫敏療法(注)搞過頭了。"楊真打趣道。
這兩個老同學之間開開玩笑是經常的事。不過這次蘇亞軍沒接話,反而立刻把臉轉向彭苑生,說道:"瞧瞧,廳級幹部,講話這麼沒水平。彭大哥可要盡到管教的責任呀。"
"我不行,不知你在這方面有什麼經驗。"彭苑生平時不言不語,偶爾開個玩笑,引起的笑聲立刻象要把屋頂掀開。兩個孩子本來在一旁玩,也被他們的談話吸引了。蘇蕾跑了過來,扎到楊真身邊。
"楊姨,人們都說您懂得很多。"
"你爸爸媽媽也懂得很多呀?"楊真撫摸著她的頭髮。
"可是我問他們問題,他們就是不和我說實話。"
"什麼……問題?"
什麼樣的問題大人會不和孩子說實話,楊真心裡大致有譜,心裡不由得猶豫了一下,如果孩子問了這類特殊的問題,她怎麼當著大家的面回答呢?
"我問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媽媽說,是我爸爸從網上下載的。你瞧,一聽就是在騙我。"
笑聲在屋子裡響了起來,那孩子仿佛知道他的話一定會引起這麼一場笑。一溜煙地扎到母親懷裡不出來了。
回到家,楊真打開WAP手機,上網接收自己的私人信件。頭一封竟然是許萍來的。信的開頭還是她叫楊大夫。楊真記得,她曾經把自己的私人信箱號告訴過許萍。
"楊大夫,您好!我一直記得您。因為您給了我一種安全感。我現在心情好多了。告訴您一個小秘密,我開始戀愛了。他是我的大學同學,學號和我挨著。平時我們在課堂交流時,觀點經常一致,就聯合起來和別的同學爭論,吵得不可開交,可有意思了。後來我們就開始個人交往。要在世界上找一個和自己那麼相似的人真難,但我是幸運的。據說上帝當初造人時,人有四臂四腿,後來上帝硬把人劈成男女兩半,大家必須在塵世間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才算完美。很多人用了一生的時間都沒找到那另一半,因為可恨的上帝往往把人的兩半分隔得很遠。但我找到了,網際網路萬歲!惟一的麻煩是,他的家稍微遠了一點,在新加坡……"
許萍是網絡大學的學生。現在的網絡大學都設置有課堂模擬功能,把來自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學生分成班級,然後用一種從聊天室發展來的"模擬課堂"把同班同學聚在一起,共同討論學習上的問題。在這個虛擬班集體中,每個人都由一個圖標顯示,點上之後就可以發言。和聊天室一樣,由於大家互不見面,發表意見時的精神壓力小得多,談的觀點也更深入。而且,一個學生可以註冊在不同的班集體中,只要他顧得過來。
去過的地方都忘記了
只有拉薩忘不了
自小就生活在鋼筋水泥叢林中的蘇亞軍頓時被這首詩迷住了,後來又被這首詩的作者格桑卓瑪迷住了。兩個人在網上聊來談去,蘇亞軍才發現,格桑卓瑪原來也是位職業醫生。再後來他們就組成了一個醫生家庭,只不過,格桑卓瑪學的是內科。
在蘇亞軍家中廳的牆壁上,貼著一張用太空美術作品放大製作的裝飾畫。畫面的下端印著一句話:
"無論什麼樣的高新技術,只造福於正確的使用者。——於敬璉"
於敬璉是著名經濟學家。網際網路大潮剛剛進入中國時,於敬璉曾經發表過大量文章,揭露網絡泡沫給社會經濟帶來的危害性。為此,曾受到過技術精英們的誤解,指責他是反對科技進步的保守派。為了澄清自己的觀點,於敬璉寫下了這句名言。由於文理艱深,他的大量專著在社會上流傳不廣,反到是這句話,成為高科技時代家喻戶曉的名言警句之一。
此時,楊真和格桑卓瑪正在廚房裡忙碌著。楊真和這位嫂子經常見面,印象最深的,就是卓瑪在漢人地區生活這許多年,臉色仍然紅中透黑,全無城市居民普遍的那種蒼白。楊真平時下廚的時候不多,這次一來是過過癮,二來是向格桑卓瑪學幾手藏族食品的作法。在卓瑪的指導下,她把青棵面放在碗裡,倒進酥油茶和青棵酒,用手細細地攪拌成糌粑。外面,彭苑生帶著兩個孩子在一塊玩兒。蘇亞軍本來也在那兒,後來有一個網上應診的患者傳來信息,他便提著筆記本電腦到另一間屋子裡去了。兒子蘇蕾大概已經習慣了父親的網上應診,便伸出一個手指,讓作客的彭雪蓮小聲說話。
過了一會兒,蘇亞軍又回到了中廳。楊真從廚房裡伸出頭問:"怎麼,診斷完了?"
"啊,又是一個IDA綜合症,輕度的。"
"怎麼,你竟然在網上治療IDA?"楊真邊幹著活邊問。
"是家庭醫生網站和我們中心合作的項目,IDA綜合症網上應急治療。"
"哈,真新鮮。"楊真打趣道:"你們怎麼治療?是不是讓他們接觸你們的網站成癮,來擺脫上別的網站的癮?"
蘇亞軍知道她在開玩笑,作了個委曲的樣子。
"多一種方法總是好的嘛。對了,你知道嗎,現在魯渭中的心理疾病又有了新的變化。"
不久前,經過司法精神病鑑定,魯渭中被解除監護,在IDA綜合症戒斷中心治療。對這個曾經想把自己的"用戶界面"降低"版本"的病人,蘇亞軍十分用心。
"怎麼?"
"現在他不能接觸任何與網際網路有關的東西,不僅不能上網,而且不能聽別人談網絡,甚至走到大街上,從遠處看到網巴都要繞著走。典型的網際網路恐懼症。你知道,現在是網絡無孔不入的時代,他這個樣子,等於在社會競爭中繳了械。"
"哈,我明白了,一定是你技術太潮,脫敏療法(注)搞過頭了。"楊真打趣道。
這兩個老同學之間開開玩笑是經常的事。不過這次蘇亞軍沒接話,反而立刻把臉轉向彭苑生,說道:"瞧瞧,廳級幹部,講話這麼沒水平。彭大哥可要盡到管教的責任呀。"
"我不行,不知你在這方面有什麼經驗。"彭苑生平時不言不語,偶爾開個玩笑,引起的笑聲立刻象要把屋頂掀開。兩個孩子本來在一旁玩,也被他們的談話吸引了。蘇蕾跑了過來,扎到楊真身邊。
"楊姨,人們都說您懂得很多。"
"你爸爸媽媽也懂得很多呀?"楊真撫摸著她的頭髮。
"可是我問他們問題,他們就是不和我說實話。"
"什麼……問題?"
什麼樣的問題大人會不和孩子說實話,楊真心裡大致有譜,心裡不由得猶豫了一下,如果孩子問了這類特殊的問題,她怎麼當著大家的面回答呢?
"我問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媽媽說,是我爸爸從網上下載的。你瞧,一聽就是在騙我。"
笑聲在屋子裡響了起來,那孩子仿佛知道他的話一定會引起這麼一場笑。一溜煙地扎到母親懷裡不出來了。
回到家,楊真打開WAP手機,上網接收自己的私人信件。頭一封竟然是許萍來的。信的開頭還是她叫楊大夫。楊真記得,她曾經把自己的私人信箱號告訴過許萍。
"楊大夫,您好!我一直記得您。因為您給了我一種安全感。我現在心情好多了。告訴您一個小秘密,我開始戀愛了。他是我的大學同學,學號和我挨著。平時我們在課堂交流時,觀點經常一致,就聯合起來和別的同學爭論,吵得不可開交,可有意思了。後來我們就開始個人交往。要在世界上找一個和自己那麼相似的人真難,但我是幸運的。據說上帝當初造人時,人有四臂四腿,後來上帝硬把人劈成男女兩半,大家必須在塵世間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才算完美。很多人用了一生的時間都沒找到那另一半,因為可恨的上帝往往把人的兩半分隔得很遠。但我找到了,網際網路萬歲!惟一的麻煩是,他的家稍微遠了一點,在新加坡……"
許萍是網絡大學的學生。現在的網絡大學都設置有課堂模擬功能,把來自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學生分成班級,然後用一種從聊天室發展來的"模擬課堂"把同班同學聚在一起,共同討論學習上的問題。在這個虛擬班集體中,每個人都由一個圖標顯示,點上之後就可以發言。和聊天室一樣,由於大家互不見面,發表意見時的精神壓力小得多,談的觀點也更深入。而且,一個學生可以註冊在不同的班集體中,只要他顧得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