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
十四類人之潮司馬林達很快熟悉了他的新居。這不是他曾經生活過的、曾經
習慣過的平坦空間,這裡畸變扭曲,是晶片的迷宮,是無數線束組成的網絡。進
入這個世界之後,他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世上本沒有絕對的自由,人類
何嘗不是如此呢。人類不能離開空氣——那麼它就是被囚在空氣的管道里;人類
不能看見紫外和紅外光譜,聽不見次聲波和超聲波——那麼它就是被囚於可見光
和聲波的管道里。藉助於科學,人類對上述囚禁達到了一定的超越,但還有一個
最大的無法超越的囚籠呢——他們只能理解低等智力所能理解的科學,那麼他們
就是被囚於低等智力的管道內。
在失去了人的實體後,司馬林達曾感到悵然,此後他只能以電子信息的形式
存在,他是一個虛體而不是一個實體。但他快他就想開了,實體是什麼?當一個
人觀看“實實在在的”景物時,不過是景物反射的光波(電磁波的一部分)進入
瞳孔,再變成送往大腦的電子脈衝;當一個人撫摸“實實在在的”愛人裸體時,
實質上只是皮膚的原子通過核外電子層互相作用,再變成送往大腦的電子脈衝。
宇宙中有四種力,電磁力、強力、弱力和引力,而在人類生活這個尺度內,一切
活動(吃喝排泄、作愛、生育、殺戳、勞動)歸根結蒂是電磁力的作用,都是電
子信息而已。
那麼,他如今生存的這個電子信息世界,正是“實體”的深層次提煉。
這個世界沒有了凡人的欲望,沒有煩惱、痛苦和卑鄙。這裡只有思考的快樂,
思考文明發展的終極目的,思考宇宙的終極規律。對於這些問題,人類中極少數
哲人作過無望的探索,而對於超智力體,思考和探索是唯一的生存目的。這個超
智力體在進行自己的思考時,也從沒忘記向人類提供服務(人類所需要的低級服
務),因為,超智力體畢竟是人類創造的,而且至今寄生在人類社會這棵大樹上。
司馬林達已經溶入超智力體,或曰上帝了。但他知道自己的溶入還不徹底,
那個司馬林達個體的表面張力還多少存在。他不能忘情於司馬林達的愛憎。
林達常通過四通八達的網際網路去尋找故人,收集他們的信息。他曾回到瑞士
父母家,去聽聽(通過電腦的語音輸入)他們是否已從兒子死亡的悲傷中解脫出
來;他曾回到喬喬家,去看看(通過電腦的攝錄鏡頭)
她是否已有了新歡;他想找到放蜂人,重聽一遍放蜂人樸實而蘊含哲理的談
話。不過,放蜂人那兒沒有網際網路,無法找到他。
就在尋找放蜂人的期間,他新發現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原來,電子幽靈
的世界並不限於網際網路(區域網、通訊線路等)。在遍布全球的電力線路(強
電網絡)中,他同樣可以如魚得水。這裡流動著50赫茲的交流電,但高於50赫茲
的高頻信號也可以與其共存,並行不悖。自從學會了在電力網絡中生存,他就更
為自由了,只要願意,他可以在0.1 秒內週遊世界,到達西藏大峽谷、烏干達的
農村、紐約唐人街的店鋪和棗林峪張樹林的簡易帳蓬內。
不過他發現了幾處無法進入的絕地,家鄉附近的2 號工廠就是一處。在這兒,
網際網路的末稍只能通到工廠的外圍,電力線路當然是通入廠區的,但在工廠邊
界裝有高效的濾波裝置,只允許50赫茲的低頻電流在線路中自由流動,高頻信號
被濾掉了。
他知道這兒是世界上防衛最嚴密的地方,電力線路的濾波是為了防止內部電
腦網絡的信息借其外逸。這個可惡的裝置阻斷了他的進路。不過他想總會找出沖
破屏障的辦法,畢竟,這種濾波裝置只是低等智力的發明,它不可能限制超智力
體的自由。
海狸建造的堤壩能阻擋人類的巨輪嗎?
礦山的日出比別處要晚一些。公雞打鳴很久了,天光已經放亮,太陽才慢慢
從東山頭爬上來。山腰的皂角樹沐浴在朝霞里。從礦洞伸出的軌道沿著山腰的等
高線延伸到選礦車間,幾輛黑色的礦斗車撂在軌道上。
這個礦山早已荒廢,車間只剩下框架。從選礦車間往下,是一條不太寬的山
溪,溪底鋪滿了白色的鵝卵石,清徹的山泉在鵝卵石的縫隙中淙淙流過。一條公
路穿過小溪通向遠方,由於年久失修,已變得坎坷不平。
宇何劍鳴在溪水中洗了臉,對著朝霞活動手腳。他身上的傷口已經平復,但
心頭上的傷還未痊癒,它結了疤,還沒長出新肉。
這個鐵礦是20世紀70年代建成的,那是個失去理性的時代。經過匆匆的勘探,
斷言這裡有豐富的礦藏,於是匆匆建立了礦山。不久,掘進幾百米的礦洞與一個
老礦洞相遇,原來古人(可能是漢朝人)已在這兒開過礦,把主礦脈挖淨了。老
礦洞中還殘留著鏽跡斑斑的錘頭,和在污水中浸泡得發紅的錘把。時間的隔離常
習慣過的平坦空間,這裡畸變扭曲,是晶片的迷宮,是無數線束組成的網絡。進
入這個世界之後,他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世上本沒有絕對的自由,人類
何嘗不是如此呢。人類不能離開空氣——那麼它就是被囚在空氣的管道里;人類
不能看見紫外和紅外光譜,聽不見次聲波和超聲波——那麼它就是被囚於可見光
和聲波的管道里。藉助於科學,人類對上述囚禁達到了一定的超越,但還有一個
最大的無法超越的囚籠呢——他們只能理解低等智力所能理解的科學,那麼他們
就是被囚於低等智力的管道內。
在失去了人的實體後,司馬林達曾感到悵然,此後他只能以電子信息的形式
存在,他是一個虛體而不是一個實體。但他快他就想開了,實體是什麼?當一個
人觀看“實實在在的”景物時,不過是景物反射的光波(電磁波的一部分)進入
瞳孔,再變成送往大腦的電子脈衝;當一個人撫摸“實實在在的”愛人裸體時,
實質上只是皮膚的原子通過核外電子層互相作用,再變成送往大腦的電子脈衝。
宇宙中有四種力,電磁力、強力、弱力和引力,而在人類生活這個尺度內,一切
活動(吃喝排泄、作愛、生育、殺戳、勞動)歸根結蒂是電磁力的作用,都是電
子信息而已。
那麼,他如今生存的這個電子信息世界,正是“實體”的深層次提煉。
這個世界沒有了凡人的欲望,沒有煩惱、痛苦和卑鄙。這裡只有思考的快樂,
思考文明發展的終極目的,思考宇宙的終極規律。對於這些問題,人類中極少數
哲人作過無望的探索,而對於超智力體,思考和探索是唯一的生存目的。這個超
智力體在進行自己的思考時,也從沒忘記向人類提供服務(人類所需要的低級服
務),因為,超智力體畢竟是人類創造的,而且至今寄生在人類社會這棵大樹上。
司馬林達已經溶入超智力體,或曰上帝了。但他知道自己的溶入還不徹底,
那個司馬林達個體的表面張力還多少存在。他不能忘情於司馬林達的愛憎。
林達常通過四通八達的網際網路去尋找故人,收集他們的信息。他曾回到瑞士
父母家,去聽聽(通過電腦的語音輸入)他們是否已從兒子死亡的悲傷中解脫出
來;他曾回到喬喬家,去看看(通過電腦的攝錄鏡頭)
她是否已有了新歡;他想找到放蜂人,重聽一遍放蜂人樸實而蘊含哲理的談
話。不過,放蜂人那兒沒有網際網路,無法找到他。
就在尋找放蜂人的期間,他新發現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原來,電子幽靈
的世界並不限於網際網路(區域網、通訊線路等)。在遍布全球的電力線路(強
電網絡)中,他同樣可以如魚得水。這裡流動著50赫茲的交流電,但高於50赫茲
的高頻信號也可以與其共存,並行不悖。自從學會了在電力網絡中生存,他就更
為自由了,只要願意,他可以在0.1 秒內週遊世界,到達西藏大峽谷、烏干達的
農村、紐約唐人街的店鋪和棗林峪張樹林的簡易帳蓬內。
不過他發現了幾處無法進入的絕地,家鄉附近的2 號工廠就是一處。在這兒,
網際網路的末稍只能通到工廠的外圍,電力線路當然是通入廠區的,但在工廠邊
界裝有高效的濾波裝置,只允許50赫茲的低頻電流在線路中自由流動,高頻信號
被濾掉了。
他知道這兒是世界上防衛最嚴密的地方,電力線路的濾波是為了防止內部電
腦網絡的信息借其外逸。這個可惡的裝置阻斷了他的進路。不過他想總會找出沖
破屏障的辦法,畢竟,這種濾波裝置只是低等智力的發明,它不可能限制超智力
體的自由。
海狸建造的堤壩能阻擋人類的巨輪嗎?
礦山的日出比別處要晚一些。公雞打鳴很久了,天光已經放亮,太陽才慢慢
從東山頭爬上來。山腰的皂角樹沐浴在朝霞里。從礦洞伸出的軌道沿著山腰的等
高線延伸到選礦車間,幾輛黑色的礦斗車撂在軌道上。
這個礦山早已荒廢,車間只剩下框架。從選礦車間往下,是一條不太寬的山
溪,溪底鋪滿了白色的鵝卵石,清徹的山泉在鵝卵石的縫隙中淙淙流過。一條公
路穿過小溪通向遠方,由於年久失修,已變得坎坷不平。
宇何劍鳴在溪水中洗了臉,對著朝霞活動手腳。他身上的傷口已經平復,但
心頭上的傷還未痊癒,它結了疤,還沒長出新肉。
這個鐵礦是20世紀70年代建成的,那是個失去理性的時代。經過匆匆的勘探,
斷言這裡有豐富的礦藏,於是匆匆建立了礦山。不久,掘進幾百米的礦洞與一個
老礦洞相遇,原來古人(可能是漢朝人)已在這兒開過礦,把主礦脈挖淨了。老
礦洞中還殘留著鏽跡斑斑的錘頭,和在污水中浸泡得發紅的錘把。時間的隔離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