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二十九日下午,劉裕任命孟昶為府長史,守衛京口,檀憑之則為府司馬。親自與劉毅、何無忌等一千七百人前往竹里駐軍,向四方送去檄文。宣稱益州刺史毛璩已平定荊楚之地,江州刺史郭昶之正奉晉天子在尋陽反正,王元德等人已率部曲占據石頭城,諸葛長民則奪取了歷陽,命令各處官府軍隊立刻反正歸降。

  “荒謬!一派胡言!”

  這份檄文也送到了桓玄的手中,他滿臉通紅,把檄文撕得粉碎,還不解恨,用腳狠狠地踩了幾下碎紙片,才忿忿地坐了下來。

  “所有官員都前往省中,事態緊急,不許呆在家裡!”

  “任命新安王桓謙為征討都督,總督討伐反賊軍事!”

  “由東興公殷仲文代替死難的安成王桓修,擔任徐兗二州刺史!”

  一條條詔令火速從宮中發出,並急召重臣要員入宮商議討伐之事。

  ——陛下十分憂慮。

  一見面,眾臣心裡不禁都有所察覺。就在這一兩天裡,桓玄的鬢角很明顯多了幾十莖白髮,目光呆滯,臉色也很憔悴。

  “反賊殘害重臣,竊據城池,必須儘早將其剿滅,以正天威!”

  方臉膛的桓修聲音激動地說著,他對胞弟桓修之死十分悲痛。

  “不錯!”

  眾人紛紛附和。

  桓玄有些疲倦地抬起頭,看了大家一眼,冷峻地說:

  “不行。”

  “陛下聖明,但還請將理由告知下臣。”

  桓謙失望地發問。

  桓玄“騰”的從龍床上站了起來,用一種高亢的,像是病人般的尖銳嗓音大聲說:

  “彼等士氣銳甚,都是些不要命的兇徒。一旦我軍輕敵浪戰,初陣蹉跌,彼等便成大氣,吾方也大事去矣;為今之計,只有屯重兵於覆舟山,以逸待勞。彼等空行二百里而無所得,銳氣自然減損,又忽然撞見大軍,必定驚愕萬分。我軍按兵堅陣以待,不與之交鋒,彼求戰不得,自然散走。此乃上之上策也!”

  桓玄也經歷過數年的戰陣,對兵法有一定研究,這一方案,便是他苦思冥想定下的計策。

  “陛下的戰法固然有理。不過——”

  卞范之也站了出來。他是桓玄創業時代就輔佐左右的謀主,和桓玄又是少年交好的玩友,是個目光深雋、思維縝密的人。

  “如今反賊氣焰張天,四處都有賊黨蜂起響應。如果只是消極防禦,恐怕一旬之內便當有半壁江山盡為賊有!不論初戰能否成功,京師附近總還有三萬人以上的龐大軍隊,一波波發起連續攻擊,再從西州徵發兵士前來助陣。反賊不過盤踞了兩州的治所,無論兵力還是補給都十分有限,必定無法經受這樣的車輪攻勢。請陛下明察!”

  “是啊,千萬不能貽誤戰機,養虎為患啊!”

  桓謙也連忙進言。

  “唔。”

  桓玄目光游離,又垂頭喪氣地坐了下來。

  “眾卿難道都主張儘早出兵嗎?”

  “是。”

  大多數人都附和桓謙、卞范之兩人的意見。

  “陛下!”

  一個滿面虬髯的大將大踏步走了出來,單膝跪下。

  “請讓末將提兵三千,足以碾平京口亂黨!”

  他名叫吳甫之,是桓玄麾下以驍勇善戰聞名的戰將。

  “末將也願出陣!”

  這是另一位名叫皇甫敷的將領。

  桓玄嘆了一口氣:

  “既然諸卿一心求戰,朕也只好遂了卿等的心愿了!不過,若是因此敗了大事,可輕饒不了各位!”

  他當即下令由吳甫之率三千兵為第一陣,皇甫敷率兩千兵為第二陣,先後向竹里進發。

  會議結束之後,眾臣紛紛告辭退下,殷仲文留在最後,看見桓玄仍仰天長噓短嘆,臉如死灰,他便小步走上台階。

  “陛下?陛下?”

  “嗯,什麼事?”

  仲文竭力裝出一副勝利在望的喜悅表情,笑著說:“劉裕等人,不過是烏合之眾而已,勢必無成,陛下何必如此憂慮?”

  “唉!”

  桓玄悲悽地嘆著:

  “劉裕,足為一世之英雄;劉毅家裡連一石一擔的儲糧都沒有,賭樗蒲時卻敢一擲百萬錢;何無忌驍勇善戰,不亞於他舅舅劉牢之。這樣的三人共舉大事,怎麼會‘勢必無成’呢!”

  說著,他眼裡不禁淚花閃動,無力地擺了擺手,仲文只好就此退下了。

  經過一夜的休整,竹里的義軍都十分活躍。這一天的清晨,劉裕收到了京師送來的情報。

  “偽楚軍已經出動了!”

  他大聲笑著,召集重要將領及各隊的隊長前來傳看報告。

  一千七百人的義軍,由劉穆之分為十來支小隊。劃分的標準為按士兵原籍的州郡,同鄉人都編在同一隊中,由同鄉中有名望才幹的人充當隊長。從將領到小兵都是熟識的老鄉,指揮起來自然得心應手。雖然只是一件不容易想到的小事,卻也說明了穆之過人的統率眼光。

  “既然來了,就把他們打回去!”

  眾將都鬥志昂揚,高聲呼喊。

  “好,那就立刻拔營出發。管他有多少人馬,見一軍就擊散一軍,直到攻進建康都為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