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還不算,現在可以居然主動的要禪位給自己的兒子,現在趙匡胤身體還健康著呢,他又要創造一個時代。自己甘願當太上皇。

  太上皇,又稱太上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給予退位皇帝或當朝皇帝在世父親的頭銜,通常給予的對象是在世但已禪位的皇帝。

  中國歷史上首位太上皇是秦始皇嬴政的父親——秦莊襄王嬴楚,第二位太上皇是漢高帝劉邦之父劉太公,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未曾為帝王,而被尊為太上皇的人。代表的太上皇還有唐朝的唐高祖李淵、宋朝的宋徽宗趙佶等。最後一位太上皇是清朝乾隆帝。

  除了前兩位,後面的說的這些人都是當皇帝的是自己主動退讓的,現在趙匡胤就主動叫出來權力,這不得不讓人感嘆他的心是有多麼寬,身為居然要主動將皇帝的寶座讓出來,自己甘心做太上皇。

  這差別很大的,一個是皇帝,自己可以獨自做主,另外一個是太上皇,是皇帝他爹,稱呼不僅不一樣,權力也不一樣。

  皇帝九五至尊權力的頂峰,想要幹什麼都可以,沒有什麼可以制約他的,而太上皇則不一樣,太上皇是皇帝的父親,記住只是皇帝的父親,不僅稱呼變了,權力也變了,自己再也不是九五至尊。

  很多人不理解,大臣雖然不理解但是還是按照趙匡胤的聖旨去做了,而百姓則是覺得無所謂,皇帝是誰他們不在乎,只要自己能吃飽穿暖就行了。

  趙匡胤是他們的好皇帝,在位期間,他們安居樂業日子很紅火,而趙旭在民間的聲譽也不錯,所以他們覺得無論誰做皇帝都是一個樣子,只要他們過的舒服就行了。

  而且禮部已經在民間開始宣傳起來趙旭的功績,這一切都是為了給趙旭造勢,其實這也是多餘的了,趙旭在外面的名聲也夠好了,所以這也是多餘的了,不過多餘總比沒有要好吧。

  經過一段時間準備終於到了禪讓的日子,這一天整個汴京都處在喜悅之中,趙匡胤帶著趙旭直接奔祭天台。

  上有一台,台階有九是五階,象徵著九五至尊的意思,趙匡胤並沒有採納群臣的意見什么九百九十九個階梯,只是用了九十五個,象徵著九五至尊了。

  上面的祭天台還是當年趙匡胤的登基時候的修建的,這一次還是用的這個,象徵著大宋的傳承。

  這九十五個台階,每一個台階之上都用紅色的地毯鋪起來的,很像後世的紅地毯。

  周圍的大臣們都恭敬的在站在兩旁,不過卻距離祭天台很遠,哪裡不是他們能夠靠近的,只有皇帝才有那個資格。

  趙匡胤和趙旭一起走向祭天台,但是趙旭還是慢了半個身位,象徵自己對自己父皇的尊重,也是禮數。

  今天趙匡胤他們父子兩個都穿著嶄新的衣服,不過趙匡胤是龍袍,趙旭是蟒袍,看上去是一模一樣的。

  龍袍上都繡有九條進龍象徵著九五至尊,胸前、背後各一,左右兩肩各一,前後膝蓋處各二,還有一條繡在衣襟裡面。

  《易·乾》中說:「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意思是說這條龍已經飛上天了,表示達到了最高境界。也是因為這個緣故,皇室建築、家具陳設和生活容器等多用九、五兩個數字。

  為什麼要將一條龍繡在里襟呢?因為九是奇數,很難在布局上做到均衡對稱,於是,將一龍繡在里襟。這樣,龍袍的實際龍紋不少於九條,而且在正面或背面看又都是五條,正好與九五之數吻合。

  一件小小的龍袍就這麼講究,父子兩個都是一身黃色的,但是趙旭頭上去了沒有戴著九旒冕。

  「旒冕」是古代天子、諸侯在重大儀式上戴的前後墜有玉珠的禮帽,天子之冕前後分別垂著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黃青白黑共12顆玉珠。

  趙匡胤帶著九旒冕,趙旭卻沒有,按理說,趙旭今日也應該戴的,但是不要忘記了,因為這是禪讓。

  「臣趙匡胤啟拜上天。臣惟華夏之君,自唐運既終,海內土疆,豪傑分爭。

  臣本庶民,荷上天眷顧,祖宗之靈,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賢於左右。凡兩淮、兩浙、江東、江西、湖、湘、漢、沔、閩、廣、山東及西南諸郡蠻夷,各處寇攘,屢命大將軍與諸將校奮揚威武,四方戡定,民安田裡。

  今海內清明臣禪讓與皇太子旭,皇天后土,天地共鑒!布告天下,咸使聞知。」趙匡胤宣布這些之後就相當於將皇位交給他了。

  接著趙旭舉行行祭天之禮。禮畢後,校尉在郊壇前設下一把金椅,面向南,並在金椅前擺下冕服案。丞相率領文武百官啟奏道:「告祭禮已經結束,請即皇帝位。」

  百官簇擁著趙旭,扶他坐到金椅上,然後退下按照官階高低排好次序。

  執事官捧著冕服案和寶案上前,丞相苗訓等人取了袞服披在朱元璋身上,又為他戴上冠冕。穿戴完畢後,丞相等人加入百官的隊伍,禮儀官喊道:「排班。」

  排好後,大臣們先鞠躬,樂官負責奏樂。然後,大臣們先下拜三次,起身,音樂停下來。緊接著,大臣們又下拜三次,再起身。音樂隨著大臣們下拜而響起,隨著他們起身而停止。

  大臣們可以稍鬆一口氣了,因為接下來主要是丞相的任務。禮儀官引領丞相到皇帝寶座前,丞相跪下並亮出笏板,百官跟著他跪下。

  捧寶官打開盒子,取出皇帝的玉璽,交給丞相。丞相捧著玉璽,說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