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為了能走出草地,廖漢生號召全師上下去撿牛皮,拾馬骨,扯野菜,把一切可以吃的東西都拿來充飢。正是靠著這種頑強的意志和團結的力量,廖漢生和他的戰友們走出了草地。

  廖漢生當紅軍師政委3年,正是紅軍最艱苦的3年,他以頑強的意志戰勝了種種困難,以突出的成績贏得了各級的讚譽。回首這段艱苦卓絕的經歷,他總結了三條經驗,第一條,打仗不怕死,即做英勇戰鬥的模範;第二條,多擴大一些人,少減員一些人,即做擴大與鞏固部隊的模範;第三條,按政策紀律辦事,不搞特殊,即做聯繫群眾的模範。

  這三條經驗,既是他個人的經驗,也是許多紅軍政治幹部的共同經驗,是他以後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建國後當團政委。旅政委、分區政委、縱隊政委、軍政委、軍區政委乃至他整個政治工作生涯中始終。洛守的準則。

  3.彭德懷沉思著,攻打固關這一艱巨的任務交給誰呢?他問1兵團司

  令員王震:“你準備把主攻任務交給誰?”王震不假思索地回答:“1軍!”

  1949年2月,西北野戰軍原358旅、獨1旅、獨7旅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軍,賀炳炎任軍長,廖漢生擔任了軍政委。

  此時,西北戰場的形勢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彭德懷、習仲勛等領導的第1野戰軍,在敵我力量大為懸殊、物質條件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創造出了一個個戰爭奇蹟。1949年5月,古城西安解放。接著解放軍華北部隊第18兵團。19兵團歸入1野建制,投入西北大決戰的序列,使敵我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國民黨軍在西北地區再也無力翻身了。

  盤踞在西北這片土地上的敵軍主要是馬步芳部、馬鴻逵部、胡宗南部。這幾批兇悍的敵人在這片黃土地上肆虐了幾十年,給當地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尤其是“二馬”,一直沒有遭到我軍沉重打擊,非常猖狂。我軍要最終解放西北大地,必須將“二馬”力量徹底除盡。

  此時的“二馬”儘管猖狂,但他們所面臨的對手更加強大,解放軍已非當年弱小的紅軍,1949年的解放軍兵強馬壯,無論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大大超過“二馬”。“二馬”若戰,難以抵擋解放軍雄兵30萬;若退,又怕失去甘、寧盤踞數十年的地盤。舉棋不定一番後,“二馬”決定和解放軍再拼一下,即使吃不掉解放軍,也要阻止解放軍西進。

  1949年7月,西北之敵作出了平涼決戰的部署:以“寧馬”主力、128軍盧忠良、11軍馬光宗共6個師11萬人在平涼以東、以南防禦。“青馬”轉移至六盤山,待機迂迴,攻擊解放軍右翼。

  “二馬”之間早有不和,對“青馬”早有戒心的馬鴻逵立刻覺察出這是馬步芳企圖保存實力,而讓自己打頭陣的計謀。

  馬鴻逵沒跟解放軍打過什麼仗,但他深知彭德懷這支軍隊的厲害:胡宗南幾十萬大軍進攻陝甘寧,彭德懷僅靠2萬人馬,在一年以內就將其打垮,落荒而逃,躲在隴南、陝南的深山密林中不敢露面。現在讓自己的10萬部隊去對付彭德懷的30萬大軍,真是自尋死路。

  想到這裡,他立即給“寧馬”部隊臨時總指揮盧忠良發電,要其保存實力,退守寧夏。

  於是平涼決戰計劃胎死腹中。

  馬步芳像一頭被激怒的獅子,大罵馬鴻逵背信棄義、嚴重破壞了黨國計劃,大敵當前,這仗怎麼打?若是自己也跟著退卻,那解放軍將會橫掃西北如卷席了。

  馬步芳叫來兒子馬繼援,讓這個少年得志的青年統領第82軍騎14旅,139軍騎8旅集結固關、馬鹿鎮一線,阻止解放軍西進。

  馬繼援叫苦道:“這點兵太少,擋不住共軍。”

  馬步芳陰沉著臉說:“不能全投在固關啊!這樣吧,再給你2個旅。別跟共軍拼,只要守住就行。”

  馬繼援受命離去了,馬步芳仍覺放心不下,又下令其大部主力擺在固關左右,企圖隨時增援固關。

  固關,是西進甘肅的第一道大門,一條西(安)蘭(州)公路盤旋高山而上,山勢險要,易守難攻。惟一的公路夾在狹長的深谷里。

  馬家軍的精銳騎兵憑險扼守要衝,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架勢。

  一場血戰已迫在眼前。

  彭德懷沉思著:攻打團關,勢在必得,這一艱巨的任務交給誰呢?手中的幾個軍中,最能打惡仗、硬仗的當數互軍、2軍。於是他叫來了1兵團司令員王震:

  “我把固關這道鐵門,交給你們1兵團去砸!”

  王震一聽,高興地說:“我把這個任務帶到部隊,指戰員們準會高興得發瘋。”

  彭德懷嚴肅地說道:“這場戰鬥會很殘酷,馬步芳不像胡宗南,他在西北苦心經營了幾十年,部隊又以騎兵為主,很難對付。”

  王震回答:“你放心,我們既要打狼,又不能讓狼咬了。”

  彭德懷又問:“你準備把主攻任務交給哪個軍?”

  王震不假思索:“1軍!”

  “好,我相信第1軍能打好這一仗。”

  彭德懷和王震隨後縱馬來到第1軍。廖漢生和賀炳炎一見,猜出了二位首長的來意,不由喜上眉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