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2頁
事實究竟如何已經不重要了,自從殺了趙皇帝和秦檜,小李將軍心中的仇恨基本散去,倒是不會再耗費人力物力去尋找很有可能死去的張俊下落。拋開著一切,夥同韓世忠仔細安排兵力,準備著北伐大業!
第506章 出兵
第506章出兵襄陽**,張俊身死的消息傳來,這可讓磨刀霍霍準備好耗費兵力消滅他的小李將軍鬆了口氣,可算是能全力出兵北伐了。
事不宜遲,三天之後陽光明媚,隨著三聲炮響,小李將軍告別親自出城為大軍踐行的小皇帝和韓世忠,帶著五萬大軍向北進發,與此同時,鄂州建康兩地各有六萬大軍啟程,而且更有各地徵集的二十餘萬民夫隨軍運送糧草。
這也僅僅是個開端,此戰小李將軍抱有必勝的決心,就在第二天從各地調集到臨安的文臣們也紛紛北上,他們是準備出任被收復的失地各級官員,儘快的恢復民生才是穩定舊境的唯一途徑,不能單單依靠十幾萬大軍,基礎還顯薄弱的大宋朝根本就沒有能力長期支持這樣的巨大消耗。
也許這將是未來幾十年內的唯一大戰了,那麼些好兄弟都埋骨疆場,每每思及此事小李將軍都難免有些傷感,這孤零零的一個人但這有什麼意思,完成眾兄弟多年的的心愿,也就是自己功成身退的時候,到時整日眾美環伺,後半生就這樣好好逍遙一下,最好的就是想當初的理想一樣,好好地走走看看,欣賞一下天下的風光,人生如此,也就再也沒有什麼遺憾了,為了天下,還是張憲岳雲這代人的,自己這做長輩也該好好的鍛鍊他們一下,希望他們能早日成才。
自我得意一番,小李將軍任命張憲岳云為正副先鋒統領兩萬馬軍直奔開封,不必理會各地零散的敵人,一來可以鍛鍊他們獨自領兵的能力,二來可以最大的節省時間,以避免消耗過甚,讓這個已經有些弱不經風的國家難以承受。
而小李將軍則是一改往日作風,親自坐鎮中軍,指揮其餘將領東西出擊收拾殘敵。經過上次一戰,金兵兵力嚴重匱乏,而金國朝廷則認為拋棄大片土地實在可惜,眾議之後由皇上下旨命令兀朮派出兵馬重新占領各地以獲得稅收維持不知從何時開始變得奢靡的貴族生活,歷經幾十年的輝煌,這是大的金戈鐵馬大金國,已經不知不覺地走上了下坡路,除了像兀朮這樣當年追隨太祖皇帝一起打天下的人還能保持節儉,那些所謂後起之秀早已丟失了祖宗的傳統,變的驕橫不可一世,雖然不久前幾十萬宋軍長驅直入造成了一定的危機感,可是緊隨而來的宋軍撤兵,再一次將這種驕橫不可一世的心態推到了高峰。
而兀朮坐鎮開封也是鞭長莫及,就算是有心管教一番也懶得再出手,畢竟新皇上高高登基,雖然很是仰仗自己,但是心中豈會沒有將所有大權攏於一手的想法?若是自己逼迫太甚,雖然現在他不得不屈服於自己,但是自己的身體越來越老了,遲早會有撒手人寰的可能,那時積壓在皇上和其他皇族心中對自己的怨恨難免轉移到兩個兒子的頭上,這身前身後之事都是要考教到的,不可能一意孤行為子孫後代埋下禍根。
出於這種心態,兀朮低頭了,向那股奢靡的勢力低頭了,把本來就不多的軍隊分出近半,駐守各地徵收稅銀稅糧。不過兀朮也是有準備的,那就是自己的女婿一旦發動進攻就立刻把人馬撤回來,可是張俊的突然死亡,讓兀朮連一點機會都沒了,而且小李將軍戰術出奇,直接派出一路人馬狂飆直進,竟然將金兵撤往開封的道路給堵死。打又打不過,想回開封也回不去,領兵之將紛紛撤退避過開封向著老家逃了回去。
等半個月之後小李將軍到了開封的時候,城內只有不足五萬守軍,面對兩萬先行趕到的騎兵緊閉城門連城都不敢出。
“撤退吧。”滿頭白髮的兀朮顯得身體很單薄,敖齊爾緊緊跟在他的身後,生怕城頭風大將王爺吹倒。“是,末將這就去安排路上所用糧草。”說著,敖齊爾看了一眼城下營帳連綿十數里的宋軍大營,並是太過強大,強行守城也不會有什麼結果的,而且根據傳聞,李子玉手中有一種新式的神武大將軍,行軍打仗隨身攜帶,看似牢固的開封城在他面前形同虛設,根本起不到太多的作用。只是有些奇怪,以李子玉好大喜功的性格,怎麼沒有立即攻城呢,實在是有些想不通。
一將功成萬骨枯,站在不一樣的位置的,對戰局的看法也就不一樣了,以前的小李將軍確實有些好大喜功,為的就是讓岳老大覺得他這個小老弟堪當大任,沒有辜負了他的栽培。現在岳老大去世,如此衝動的做出一番成績,又拿給誰看呢?若是依舊如此,只不過是為這必勝之局白白增添些傷亡罷了。
怎麼說也是自己的老丈人,據很早之前就潛入開封的密探來報,此時的兀朮早已不比往昔,整個人顯得老態龍鍾,也許小小看到會心疼不已的,自己這做姑爺的也不能王他老人家身上灑把鹽,真的將他給俘虜了吧?也許那時候,這個戎馬一生的老頭會提劍自刎,絕對不可在自己的萬年背上一個俘將的名頭,若真是這樣,自己又如何面對自家娘子呢?
有了這樣的想法,對於兀朮率兵過河北返,小李將軍並沒有聽從王顯等人的勸諫毅將剩勇追窮寇,只是緊隨著兀朮的腳步一路北上,直到把黃河以北的舊境全部收復才算是告一段落,倒不是他不想再追了,而是大宋朝已經到了瀕臨破產的邊緣。上次將各地存糧消耗大半,眼看成功之際,因為趙構和秦檜的從中作梗前功盡棄,這次北伐更是將各地存糧一掃而空,而且因為收復的失地擴大將近一倍,而黃河以北的失地比之黃河以南,情況要糟糕的更多。
第506章 出兵
第506章出兵襄陽**,張俊身死的消息傳來,這可讓磨刀霍霍準備好耗費兵力消滅他的小李將軍鬆了口氣,可算是能全力出兵北伐了。
事不宜遲,三天之後陽光明媚,隨著三聲炮響,小李將軍告別親自出城為大軍踐行的小皇帝和韓世忠,帶著五萬大軍向北進發,與此同時,鄂州建康兩地各有六萬大軍啟程,而且更有各地徵集的二十餘萬民夫隨軍運送糧草。
這也僅僅是個開端,此戰小李將軍抱有必勝的決心,就在第二天從各地調集到臨安的文臣們也紛紛北上,他們是準備出任被收復的失地各級官員,儘快的恢復民生才是穩定舊境的唯一途徑,不能單單依靠十幾萬大軍,基礎還顯薄弱的大宋朝根本就沒有能力長期支持這樣的巨大消耗。
也許這將是未來幾十年內的唯一大戰了,那麼些好兄弟都埋骨疆場,每每思及此事小李將軍都難免有些傷感,這孤零零的一個人但這有什麼意思,完成眾兄弟多年的的心愿,也就是自己功成身退的時候,到時整日眾美環伺,後半生就這樣好好逍遙一下,最好的就是想當初的理想一樣,好好地走走看看,欣賞一下天下的風光,人生如此,也就再也沒有什麼遺憾了,為了天下,還是張憲岳雲這代人的,自己這做長輩也該好好的鍛鍊他們一下,希望他們能早日成才。
自我得意一番,小李將軍任命張憲岳云為正副先鋒統領兩萬馬軍直奔開封,不必理會各地零散的敵人,一來可以鍛鍊他們獨自領兵的能力,二來可以最大的節省時間,以避免消耗過甚,讓這個已經有些弱不經風的國家難以承受。
而小李將軍則是一改往日作風,親自坐鎮中軍,指揮其餘將領東西出擊收拾殘敵。經過上次一戰,金兵兵力嚴重匱乏,而金國朝廷則認為拋棄大片土地實在可惜,眾議之後由皇上下旨命令兀朮派出兵馬重新占領各地以獲得稅收維持不知從何時開始變得奢靡的貴族生活,歷經幾十年的輝煌,這是大的金戈鐵馬大金國,已經不知不覺地走上了下坡路,除了像兀朮這樣當年追隨太祖皇帝一起打天下的人還能保持節儉,那些所謂後起之秀早已丟失了祖宗的傳統,變的驕橫不可一世,雖然不久前幾十萬宋軍長驅直入造成了一定的危機感,可是緊隨而來的宋軍撤兵,再一次將這種驕橫不可一世的心態推到了高峰。
而兀朮坐鎮開封也是鞭長莫及,就算是有心管教一番也懶得再出手,畢竟新皇上高高登基,雖然很是仰仗自己,但是心中豈會沒有將所有大權攏於一手的想法?若是自己逼迫太甚,雖然現在他不得不屈服於自己,但是自己的身體越來越老了,遲早會有撒手人寰的可能,那時積壓在皇上和其他皇族心中對自己的怨恨難免轉移到兩個兒子的頭上,這身前身後之事都是要考教到的,不可能一意孤行為子孫後代埋下禍根。
出於這種心態,兀朮低頭了,向那股奢靡的勢力低頭了,把本來就不多的軍隊分出近半,駐守各地徵收稅銀稅糧。不過兀朮也是有準備的,那就是自己的女婿一旦發動進攻就立刻把人馬撤回來,可是張俊的突然死亡,讓兀朮連一點機會都沒了,而且小李將軍戰術出奇,直接派出一路人馬狂飆直進,竟然將金兵撤往開封的道路給堵死。打又打不過,想回開封也回不去,領兵之將紛紛撤退避過開封向著老家逃了回去。
等半個月之後小李將軍到了開封的時候,城內只有不足五萬守軍,面對兩萬先行趕到的騎兵緊閉城門連城都不敢出。
“撤退吧。”滿頭白髮的兀朮顯得身體很單薄,敖齊爾緊緊跟在他的身後,生怕城頭風大將王爺吹倒。“是,末將這就去安排路上所用糧草。”說著,敖齊爾看了一眼城下營帳連綿十數里的宋軍大營,並是太過強大,強行守城也不會有什麼結果的,而且根據傳聞,李子玉手中有一種新式的神武大將軍,行軍打仗隨身攜帶,看似牢固的開封城在他面前形同虛設,根本起不到太多的作用。只是有些奇怪,以李子玉好大喜功的性格,怎麼沒有立即攻城呢,實在是有些想不通。
一將功成萬骨枯,站在不一樣的位置的,對戰局的看法也就不一樣了,以前的小李將軍確實有些好大喜功,為的就是讓岳老大覺得他這個小老弟堪當大任,沒有辜負了他的栽培。現在岳老大去世,如此衝動的做出一番成績,又拿給誰看呢?若是依舊如此,只不過是為這必勝之局白白增添些傷亡罷了。
怎麼說也是自己的老丈人,據很早之前就潛入開封的密探來報,此時的兀朮早已不比往昔,整個人顯得老態龍鍾,也許小小看到會心疼不已的,自己這做姑爺的也不能王他老人家身上灑把鹽,真的將他給俘虜了吧?也許那時候,這個戎馬一生的老頭會提劍自刎,絕對不可在自己的萬年背上一個俘將的名頭,若真是這樣,自己又如何面對自家娘子呢?
有了這樣的想法,對於兀朮率兵過河北返,小李將軍並沒有聽從王顯等人的勸諫毅將剩勇追窮寇,只是緊隨著兀朮的腳步一路北上,直到把黃河以北的舊境全部收復才算是告一段落,倒不是他不想再追了,而是大宋朝已經到了瀕臨破產的邊緣。上次將各地存糧消耗大半,眼看成功之際,因為趙構和秦檜的從中作梗前功盡棄,這次北伐更是將各地存糧一掃而空,而且因為收復的失地擴大將近一倍,而黃河以北的失地比之黃河以南,情況要糟糕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