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薛福成看到這些,也十分氣憤,他說:“不行,郭筠老若就是這麼回來,不但我等心中不平,就是天底下的人也會說朝廷無公理。”
李鴻章說:“怎麼辦呢,這可是他自動請辭,又沒有人逼他,在李蘭蓀那班人眼中可是求之不得了。”
薛福成說:“劉雲生起家乙榜,以小小司員出任欽使,何德何能,便能獲此破格超擢?再說他的發跡,得郭筠老之力多多,可得志後,卻夤緣當道,賣友求榮,這等人若讓其暢行其志,寧有天理?依晚生之見,郭筠老若執意請辭,則劉錫鴻斷無獨留之理。”
李鴻章躊躇半晌說:“當初我主張讓劉雲生使德,原本言不由衷,不過現在要拿掉他也還須費一番手腳。”
薛福成說:“他自使德,仍一如既往,行為乖張,舉止荒謬,不但郭筠老信中說他出了不少笑話,就是李丹崖也多次來信,說他頗受德國人輕視,劉雲生甚至常託病不出。中堂何不就此進言,將他一道免職回國?”
李鴻章想了想,覺得此議可行,便順水推舟,讓薛福成執筆草疏,且自己動手,給恭親王和主持總理衙門的沈桂芬各寫了一封長信……
不想才過兩天,駐美國的公使陳蘭彬又跨洋越海給他來了一封信,藤長長、葉蔓蔓,向他訴說留學生的不是:原來近年隨著美國經濟的蕭條,美國東部沿海發達省份出現了排華事件,美國國會甚至頒布了限制華工的法案,為此陳蘭彬和容閎忙於奔走交涉。不想就在此時,留學生中卻出現了不少問題:據留學生監督吳子登反映,學生本寄居在美國各家庭中,這些人受住戶影響,有的竟信了洋教,竟隨主人去教堂參與禮拜;學生除了讀洋書,還必須上國文課,但不少學生對八股文十分反感,卻對遊戲之事孜孜不倦,且跟著洋人倡言民主,見了官長也不肯下跪,甚至連朔望之日向孔夫子牌位的跪拜也常常藉故躲開,長此以往,恐學生中洋毒太深,就是學成歸國,也必然是無父無君之輩或亂臣賊子。眼下美國各地排華,不若將學生撤回,藉以報復美國人之惡感云云。
李鴻章看了這封信,不由眉頭深鎖。他把信讓薛福成看了,說:“叔耘,你看,泰西真是個是非之地,郭筠仙的事未了,留學生又出了麻煩——容純甫大肆鼓吹派幼童出洋,學生卻又如此不服管束,這情形若讓李蘭蓀那班人知道了,怕不又是一個好題目。”
薛福成看完信,說:“大人,吳子登這麼跟您說,只怕也早寫信告訴京師那班人了。派幼童出洋是曾文正公在世時便定下的大政方針,也確實是培育洋務人才的辦法,上次郭筠老給您信中還談到,所謂‘人才國勢,關係本原,大計莫急於學。’眼下學生學業未成,怎麼可半途而廢?吳子登此說荒謬至極,您應該去信痛駁。至於學生有些出格的地方,大人何不向容純甫寫信,讓他好生勸導?”
李鴻章冷笑說:“嗨,郭筠仙、容純甫輩就不要提了,要說中洋毒,只怕先從他們開始,學生就是容純甫慫恿的,自身不正,何以正人?”
這時,唐廷樞尚在天津,他乃把唐廷樞找來,讓他看吳子登的信。誰知唐廷樞一看,竟連連搖頭說:
“大人,此人的話信不得,卑職聽容純甫信中說過,這是一個冬烘先生,腦子十分不開竅,他身在國外,卻仍用國內的方法要求學生,須知洋人的教育卻不行這一套的,比方說,這跪拜之禮,泰西就不作興,尤其是美國那樣的國家,講究民主和平等,就是位至伯里璽天德(總統),也與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卸任後便是平民一個……”
唐廷樞話未說完,便被李鴻章打斷了,他說:“得了,景星,這怎麼行呢,派幼童出洋,只是操習人家的技藝,怎麼連一些惡習劣俗也要學呢?孔孟之徒,怎麼可去信洋教、拜上帝?再說,我們是帝制國家,皇上君臨天下,又哪能容得民主呢?”
百年千載後,是非有定評(2)
唐廷樞還要再辯,但見中堂的樣子十分嚴肅,便知趣地打住了話頭。
回到寓所,他趕緊向容閎寫信通報情況——吳子登不斷向中堂、向朝廷寫信告狀,恐於學生不利……
最終被撤
第二天早朝,兩宮太后召集軍機會議。當眾軍機大臣魚貫進入乾清宮東暖閣後,跪安畢,第一便是議伊犁問題。
先由沈桂芬說了去俄國使館交涉經過後,慈安太后首先發話說:
“當初俄國人有話,說只俟北疆光復,他們便交出伊犁。眼下連南疆也光復了,他們怎麼又推三阻四呢?”
不想一邊的慈禧太后卻笑了笑說:“依我看,當初俄國人那麼說,只怕是一句託詞,今天喊收回就收回,沒有這麼容易。”
恭王因成竹在胸,忙說:“太后聖明,依臣看來,新疆之事了猶未了,因為俄國人性情貪鄙,到口之食恐不願吐,如何做到不傷和氣,又使伊犁回歸,朝廷宜早為之計。”
李鴻藻一聽恭王的口氣便反感,在他眼中,眼下新疆左宗棠已陳兵十萬,厲兵秣馬,對伊犁擺出了兵分三路之勢,只等朝廷一聲令下,便可拿下伊犁。以左宗棠的百戰之師,擊踞守伊犁的那點俄國兵,還不是驅猛虎而入羊群?振奮民氣,大張國威,正其時也。所以,他不願恭王把個“不傷和氣”擺在前頭。於是趕緊奏道:
李鴻章說:“怎麼辦呢,這可是他自動請辭,又沒有人逼他,在李蘭蓀那班人眼中可是求之不得了。”
薛福成說:“劉雲生起家乙榜,以小小司員出任欽使,何德何能,便能獲此破格超擢?再說他的發跡,得郭筠老之力多多,可得志後,卻夤緣當道,賣友求榮,這等人若讓其暢行其志,寧有天理?依晚生之見,郭筠老若執意請辭,則劉錫鴻斷無獨留之理。”
李鴻章躊躇半晌說:“當初我主張讓劉雲生使德,原本言不由衷,不過現在要拿掉他也還須費一番手腳。”
薛福成說:“他自使德,仍一如既往,行為乖張,舉止荒謬,不但郭筠老信中說他出了不少笑話,就是李丹崖也多次來信,說他頗受德國人輕視,劉雲生甚至常託病不出。中堂何不就此進言,將他一道免職回國?”
李鴻章想了想,覺得此議可行,便順水推舟,讓薛福成執筆草疏,且自己動手,給恭親王和主持總理衙門的沈桂芬各寫了一封長信……
不想才過兩天,駐美國的公使陳蘭彬又跨洋越海給他來了一封信,藤長長、葉蔓蔓,向他訴說留學生的不是:原來近年隨著美國經濟的蕭條,美國東部沿海發達省份出現了排華事件,美國國會甚至頒布了限制華工的法案,為此陳蘭彬和容閎忙於奔走交涉。不想就在此時,留學生中卻出現了不少問題:據留學生監督吳子登反映,學生本寄居在美國各家庭中,這些人受住戶影響,有的竟信了洋教,竟隨主人去教堂參與禮拜;學生除了讀洋書,還必須上國文課,但不少學生對八股文十分反感,卻對遊戲之事孜孜不倦,且跟著洋人倡言民主,見了官長也不肯下跪,甚至連朔望之日向孔夫子牌位的跪拜也常常藉故躲開,長此以往,恐學生中洋毒太深,就是學成歸國,也必然是無父無君之輩或亂臣賊子。眼下美國各地排華,不若將學生撤回,藉以報復美國人之惡感云云。
李鴻章看了這封信,不由眉頭深鎖。他把信讓薛福成看了,說:“叔耘,你看,泰西真是個是非之地,郭筠仙的事未了,留學生又出了麻煩——容純甫大肆鼓吹派幼童出洋,學生卻又如此不服管束,這情形若讓李蘭蓀那班人知道了,怕不又是一個好題目。”
薛福成看完信,說:“大人,吳子登這麼跟您說,只怕也早寫信告訴京師那班人了。派幼童出洋是曾文正公在世時便定下的大政方針,也確實是培育洋務人才的辦法,上次郭筠老給您信中還談到,所謂‘人才國勢,關係本原,大計莫急於學。’眼下學生學業未成,怎麼可半途而廢?吳子登此說荒謬至極,您應該去信痛駁。至於學生有些出格的地方,大人何不向容純甫寫信,讓他好生勸導?”
李鴻章冷笑說:“嗨,郭筠仙、容純甫輩就不要提了,要說中洋毒,只怕先從他們開始,學生就是容純甫慫恿的,自身不正,何以正人?”
這時,唐廷樞尚在天津,他乃把唐廷樞找來,讓他看吳子登的信。誰知唐廷樞一看,竟連連搖頭說:
“大人,此人的話信不得,卑職聽容純甫信中說過,這是一個冬烘先生,腦子十分不開竅,他身在國外,卻仍用國內的方法要求學生,須知洋人的教育卻不行這一套的,比方說,這跪拜之禮,泰西就不作興,尤其是美國那樣的國家,講究民主和平等,就是位至伯里璽天德(總統),也與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卸任後便是平民一個……”
唐廷樞話未說完,便被李鴻章打斷了,他說:“得了,景星,這怎麼行呢,派幼童出洋,只是操習人家的技藝,怎麼連一些惡習劣俗也要學呢?孔孟之徒,怎麼可去信洋教、拜上帝?再說,我們是帝制國家,皇上君臨天下,又哪能容得民主呢?”
百年千載後,是非有定評(2)
唐廷樞還要再辯,但見中堂的樣子十分嚴肅,便知趣地打住了話頭。
回到寓所,他趕緊向容閎寫信通報情況——吳子登不斷向中堂、向朝廷寫信告狀,恐於學生不利……
最終被撤
第二天早朝,兩宮太后召集軍機會議。當眾軍機大臣魚貫進入乾清宮東暖閣後,跪安畢,第一便是議伊犁問題。
先由沈桂芬說了去俄國使館交涉經過後,慈安太后首先發話說:
“當初俄國人有話,說只俟北疆光復,他們便交出伊犁。眼下連南疆也光復了,他們怎麼又推三阻四呢?”
不想一邊的慈禧太后卻笑了笑說:“依我看,當初俄國人那麼說,只怕是一句託詞,今天喊收回就收回,沒有這麼容易。”
恭王因成竹在胸,忙說:“太后聖明,依臣看來,新疆之事了猶未了,因為俄國人性情貪鄙,到口之食恐不願吐,如何做到不傷和氣,又使伊犁回歸,朝廷宜早為之計。”
李鴻藻一聽恭王的口氣便反感,在他眼中,眼下新疆左宗棠已陳兵十萬,厲兵秣馬,對伊犁擺出了兵分三路之勢,只等朝廷一聲令下,便可拿下伊犁。以左宗棠的百戰之師,擊踞守伊犁的那點俄國兵,還不是驅猛虎而入羊群?振奮民氣,大張國威,正其時也。所以,他不願恭王把個“不傷和氣”擺在前頭。於是趕緊奏道: